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12-06姚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在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化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点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碍,探讨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我们党为努力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目标所提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论断[1]。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肩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无疑是践行这一论断的主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发展的文化根脉,是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和睦的强大力量,是强化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使命,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意义深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二)高校培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大学生是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对他们展开深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强化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归属感,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际竞争力,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主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青春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引

通过历史洗刷与过滤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社会普遍认可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不断引领社会主义中国向前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从而明晰自己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归属,产生充分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2]。一个国家想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根本性的力量,凝聚、传承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注重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向,因而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用简单易懂的文字明确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与美好愿望,而实现这些目标与愿望的必要条件则是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积淀与绵延发展,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提供了文化思想上的有力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碍

(一)中华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从400多年前第一位西方传教士尝试在中国传播西方的价值思想体系开始,西方文化渐渐开始渗透进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直至今天,西方文化在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讲究自律和忍耐,而西方文化崇尚他律与制衡;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施行仁政,创建和谐社会,而西方坚信性恶论,以法治和契约维系社会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讲团结奉献,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重个体私权。面对中西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的方式是求同存异,有限度地接纳和包容,而西方文化采取的策略则是征服、消灭异己。

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且身处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使得部分学生形成了盲目追求潮流和现代化的习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愈发淡薄,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拥有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历史人物、传统节日、文体艺术等多种符号性质的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发挥着文化传承与凝聚思想的作用。

但目前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零散式、点缀式的课程嵌入、活动设计较多,系统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较少,很难形成熟悉、了解、继承及创新转化的氛围。学生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作为专业学习之外的调剂与放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难以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归属,不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资源

虽然全国文化从业人员正逐年增加,但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关工作的人才比较匮乏。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性人才、传统文化创新性人才、复合性高级管理人才都不能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的需要,不少“非遗”项目面临人才断代的困境,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为单纯的手艺人,未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因此对地域文化进行研发、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的能力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可以获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除了现有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图文影像资料等,体验、实践类的资源非常有限。

而高校本身也缺乏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无论是思政类课程还是第二课堂活动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大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象,很难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应努力做到校内校外资源互通,理论联系体验实践,真正达到以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一)梳理优化教育内容

1.去伪存真,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境内所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世代传承的、生活繁衍中积淀凝聚而成的、被各民族人民共同认可和弘扬的,具有独特思想理念、价值体系、道德伦理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形式的具体体现。但由于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如封建等级观念、儒家伦理束缚、男尊女卑、家长权威、封闭保守等方面的陈旧的思想与文化。高校要注重教育素材的筛选,让学生接受科学客观、蕴含中华民族鲜明特征与精神追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与时俱进,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在当前对外开发的大格局之下,引导学生增强交流意识、树立开放思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在选择教育素材时,要选取符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容,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互相借鉴,从而在彰显民族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传承教育的过程当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各高校可以从一直以来坚持落实的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引导学生溯本求源,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以价值观认同促进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二)创新改进教育方式

1.守正创新,把牢“第一课堂”主阵地

“第一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要素,在“第一课堂”中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在思政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开展嵌入式教育。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通过阐述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融入“以和为贵”的道德品质[3]。二是挖掘非思政课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介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取得的重大成就等。三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自主开发相关课程或者购买慕课,给予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与内容精华的机会。四是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等创新形式,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分享、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通过以上几项举措,促进学生强化民族身份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积极转化,拓展“第二课堂”素材库

“第二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学术研究、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活动中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美食节、民族运动会等,给学生创造在校园内亲近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二是指导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各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广泛接触、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利用学校资源,将传统文化蕴含的要素进行加工转化,以文艺形式呈现,在高校举办的大型活动中进行展示或展演,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体性与中华民族的共通性。

3.精心布局,打造“民族团结”大环境

高校校园是学生长时间进行集体生活的场所,场景文化的设计与布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园场景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浸润。一是利用办公楼、教室、宿舍墙面、校内橱窗等固定宣传点张贴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物事迹、名人名言、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宣传材料;二是设计、制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象征民族团结的雕塑、美陈,或者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微景观;三是在校园媒体平台上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有计划地推送相关内容,通过浸润式的宣传,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完善协同保障机制

1.明晰目标,加强顶层设计

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对于延续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4]。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推进。通过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统战工作计划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全面强化制度保障。

2.多管齐下,淬炼教师队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当中,教育者肩负了重要使命,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理论基础、教学方法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效率与效果。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中具有传统文化研究经验的人员有限,难以全面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一方面,要完善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的选拔机制,夯实人员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思政队伍的培训机制,对思政教师、其他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升高校从事思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凝聚共识,稳固培育成效

高校的教学内容受学生升学、就业目标影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形式化开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高校的教育资源受学科、专业的限制,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不全面、不权威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帮助高校确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建立资源库,成立实践基地,建设试点高校。高校要通过加强家校联系,特别加强与民族学生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思想动态,共同巩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共同参与的互助育人模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许丹,戚兴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价值意蕴、逻辑遵循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50-158.

[2] 汪永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J].中国对外贸易,2024(06):66-67.

[3] 阿斯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蒙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18):131-132.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SZ1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远,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