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陕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2024-12-06张会子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陕北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遗产,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以构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搭建红色文化互动平台、社会实践与文化浸润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探讨将陕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课”|陕北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成为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陕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陕北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是红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北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自身成熟和中国革命斗争转折阶段为背景,特指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延安市和榆林市,以陕北文化为基础融合中国革命因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1]。陕北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从李子洲到中共陕北特委再到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这一陕北红色革命起源和发展过程;二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在延安13年及转战陕北历程,标志着陕北本土红色革命力量和领导机构开始在中央领导下开展革命[2]。

(一)陕北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陕北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培育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陕北红色文化弘扬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先烈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共产党的绝对忠诚和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这种理想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培养顽强拼搏与艰苦奋斗的精神。陕北红色文化中,革命先烈为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等不仅始终激励着当代大学生战胜困难、勇夺胜利,而且还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吃苦、肯奋斗的拼搏精神和优良品质。

(二)陕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因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精神内涵、本质特征和育人价值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涵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目前,关于陕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路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挖掘资源,融入课堂和日常教育。包括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如张欢认为可以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和运用延安精神的红色资源库拓展课堂教学资料,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富有延安精神的校园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社团宣传延安精神,深入挖掘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校园网络建设占领舆论高地、拓展媒介传播渠道促进延安精神的传播、开设网络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等路径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张彬、闫莉莉认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个人休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团、构建网络发展平台等[5]。

2.拓展基地,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白雪认为可以通过拓展红色基地、纵深教育研学新融合,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新载体,实施“沉浸式”教学、打造教育体验新模式,建立联动机制、贯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新纽带,成立高校联盟、探索思政教育合作新方式等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曾路分析了延安大学充分利用延安13年留下的大量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以及永存的革命精神,将参观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实践案例[6];同时,延安大学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并实践了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通过全覆盖所有课堂类型、体验与践行活动将延安精神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陕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陕北红色文化传承既是一项文化使命,更是一场对思政课程的全新设计。首要步骤是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陕北红色文化创新性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教学设计。高校可根据联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构建贯穿全课程的“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包括在思政课程、通识及专业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等,并将陕北红色文化作为重点纳入其中,系统地讲授陕北地区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通过深入挖掘陕北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人物,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激发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2.教学内容。一是课程内容不仅要有关于陕北革命历史的概述,也要涉及陕北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个体英雄事迹、红色文艺作品等。二是结合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注入创新元素,和本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使陕北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共鸣。三是教学内容不仅要传递历史的客观事实,更要关注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3.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分析、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更好地理解陕北红色文化的精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通过课堂讲授陕北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等,线上可结合红色文化网站(如红色延安网、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革命纪念馆网站(如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学生线上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二)搭建红色文化互动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线上资源和新媒体、新技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鼓励教师借助AI、VR等智能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陕北红色文化互动平台。

1.搭建线上平台。首先,构建和相关部门联合建设陕北红色文化线上资源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其次,建设陕北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发布红色文化知识、举办在线讲座、推出红色文化短视频等。再次,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推送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内容。同时,开设在线互动讨论区,充分体现平台的互动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2.线下组织活动。线下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术讲座、电影展映、摄影比赛等陕北红色文化活动。通过红色文化互动平台,学校可以更好地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实践与文化沉浸的丰富呈现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将学生引导到红色文化实际场景中,既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更是对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实践的创新尝试。

1.参与社会实践项目。首先,高校可与社会组织及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参访陕北红色基地、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等。其次,高校可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宣讲与社会调研、主题社会实践与教育活动等,通过具体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陕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将使学生更全面理解红色文化的实际意义,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形成浸润文化教育。如今的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新业态。在科技赋能陕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可以在日常校园文化中利用5G、AR等新技术将陕北红色文化中的遗址遗迹、历史人物、革命故事等进行“唤醒”,并联合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通过文艺展演、读书分享会、主题讲座等形式生动呈现,真正做到学生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原创精品,形成特色浸润式文化教育。

3.建好用好实践教育基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陕北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或与有关现有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学生亲身走访陕北红色文化遗址并开展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观和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了解陕北地区的红色历史,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并更具有感染力。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张昆.陕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7(26):56-57.

[2]李仰飞,郭娜.陕北红色文化的“两条线”及其发展阶段研究[J].学理论,2020(12):84-85.

[3]白雪.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榆林学院学报,2022,32(05):115-118.

[4]张欢.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21.

[5]张彬,闫莉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8(07):226-227.

[6]曾路.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会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和教育;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