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途径
2024-12-06付文静于文倩宋伟国李颖肖盟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开展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优势,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本文从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开展形式、学生党员自身因素和联系群众情况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学生党支部中开展组织生活活动的现状,并从队伍建设、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平台建设、监督体系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途径研究,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有针对性、操作性、推广性的工作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途径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肩负着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党员是广大青年中的先进代表,新时代下如何守正创新,发挥高校党支部这一最年轻的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对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有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意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进入融媒体时代,高校传播思想、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与uOcw+lav6sidaBh4CyLoMw==传统思政工作途径相比发生巨大转变,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方式应力求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实效、时代感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技术的革新为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教育与受教育主体之间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跨时间、跨空间交流;互联网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宽领域的资源信息;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思政搭建开放、立体、可交互空间,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党建与思政工作活力;借助新媒体平台,推送党建典型案例和时事热点话题,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1]。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兴技术为学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应抓住机遇,结合多样化的媒体融合不断地转型创新,逐步趋向多元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新形式,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现状分析
(一)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单调枯燥,不够丰富
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时,定期进行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上党课、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仍然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主要内容,一部分党支部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单调枯燥,仍以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汇报为主。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以上级下发的指导意见和推荐读本居多,甚至简单地按照书本宣读,对内容的深入挖掘不足,典例背后的历史讲解较少,灌输式的学习使学生党员无法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原理真谛,对纯理论的学习仍存在惰性,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主动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学生党员碍于同学情面,不愿开诚布公,敷衍了事,交流无法触及思想和灵魂,导致组织生活会流于形式。进行思想汇报时,部分学生党员剖析不深,不能够认真总结近期所学所悟,起不到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有的甚至在网上下载一些文章应付,大大降低了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号召力与感染力,影响了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质量。
(二)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多元化,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形式趋于简单化,与新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为集中学习、观看影像、外出参观等内容。统一集中学习是学生支部常采取的形式,通常以党员干部领学、讲学等形式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生活抽象呆板,单向被动,受环境、方法的制约,效果难以保障,学生党员参与发言讨论不够充分,影响了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积极性。观看影像资料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开展较少,理论联系实际不充分,方法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抓手不新。外出参观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局限性较大,开展率不高。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在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党建活动特色等方面没有新建树,使得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表现不充分,削弱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学生主体性意识淡化,重视不足
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意识对高校党支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党员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影响,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增加,部分党员的工作热情较入党积极分子时减退,专注于个人发展,缺少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并且,在对入党后学生党员的教育方面,部分支部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组织发展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而疏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缺少有效的教育方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开展组织生活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容易促使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涣散、身份意识淡化,组织生活开展热情不足,在学生党员发挥实际带头作用方面缺乏激励措施,学生主人翁意识不强,运用新媒体新平台主动传播新思想的意识有待提升,使得学生党员在学生群里中开展活动宣传、价值塑造等方面缺少模范榜样,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群体的朋辈育人功能发挥[2]。
(四)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互动不多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部分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没有坚持把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理念贯穿到组织生活的全过程,除了一些服务群众的活动中与群众的联系外,极少邀请群众参与到党支部日常活动中,在网络平台也较少将支部活动、特色工作深入宣传到学生群体中,在支部的日常建设中与群众联系较少,很多活动没有依靠群众、带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不够。高校的各类党团组织、社团在结构上相互独立,交织重叠部分较少,成员之间大部分仅处于本组织的群体中,通过网络大群实现各年级横向覆盖、各专业纵深发展的平台较少,信息交流不够通畅[3]。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途径
(一)以“智能引领”强化高校媒体融合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强调“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远景目标。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队伍应提升媒体素养,重视队伍组建,挖掘可以将政治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较好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人才组成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选择政治素质高、热衷党务工作的学生党员成立党建新媒体平台运行团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学习,建立固定的运行团队进行网站平台的管理与更新。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常规工作数据统计上报效率,将整合的数据资源运用到智慧融媒支部的建设中,让多领域媒体融合技术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转变传统党建工作方式,主动思考与谋划党建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面向服务学生支部,提升组织生活活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二)以“融媒赋能”丰富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
融媒赋能党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内容要从仅局限于集中学习的务虚型向融入学生发展需要的务实型转变,运用融媒化、智能化手段增添组织生活内容丰富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开展。一是组织生活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在对政治理论和党的文件学习的同时,结合学生学业发展、成长需要,融入社会热点话题,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原理应用,自发通过制作课件讲稿、录制视频等方式进行网络分享,将授课内容纳入智慧管理平台,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二是组织生活与加强党的建设结合,大部分学生党支部的党员组成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学生干部带头作用,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交流,巩固党支部的凝聚力。三是组织生活与密切联系群众结合,推行“结对式”的党团联系制度,抓住学生关切的实际需要,运用智能算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帮扶解困、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传媒集成”转变党支部组织活动形式
利用媒体集成融合技术开展组织生活,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赋予基层党建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传统组织生活模式形式上呆板、单一的状况,提升组织生活的系统性、针对性。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组织生活应从会议室中解脱出来,尝试多维空间转变。一是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丰富“三会一课”形式,采取学生党员喜闻乐见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例如主题研讨、典型事迹展演、微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推动党建与思政工作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二是活动形式实现动态性,将活动地点从室内转移到室外,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园等,开展有意义的主题党日教育,激发学生党员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形式实现开放性。依托新媒体,建设网上党支部,对实时热点话题采用“微研讨”的形式互动交流,根据学生实际展开例如学习答题、网上接力等学习教育活动,打破空间限制,让每一位学生党员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四)以“智联交互”加强媒体融合平台网站建设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可以依托融媒体平台与官方媒体网站相结合进行创新。融媒体平台具有覆盖面广、实效性强、内容丰富、多向互动等特点,高校可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便利条件,尝试探索网络党支部、党课直播、网络展厅和空中课堂,建设大数据平台、移动终端、共享资源库,完善党建媒体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开展党性教育、引领思想价值的主流载体,借助微博、微信、QQ、抖音等移动媒体,组建网上党支部交流群,把学生党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创设云端交流学习群组,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多主体、多层次的组织生活。完善官方网站建设,开设党建园地、支部生活等板块,支持大学生通过网站发帖、互动、转发等形式参与常态化组织生活,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渠道参与党性教育培训、心得撰写、习题测试,自主检验学习成效,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组织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五)以“数智协同”完善媒体融合监督管理机制
媒体融合技术在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若管理不当也会存在隐患,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高校应做到建章立制与管理督导并重,划定“制度线”,扩大“监督面”。一方面,需要完善媒体融合平台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平台网站健康、规范、高效运行,学生支部制定网络党支部管理办法,在软件应用、平台发帖等方面实行学生党员实名制,确保言行一致,各级网站定期更新,注重内容的时效性,提升网络党建质量。另一方面,平台与网络指定专人负责后台维护及信息安全监测,严格审核各类信息的来源和质量,各党支部规范使用大数据平台,对党费收缴、信息收集等公示数据严格检查,对个人参与网络组织生活的活跃度、参与率列入学生党员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党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网络自律意识,形成严格的组织生活准则和规范。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体融合赋能党建工作,是高校因势而新开展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主动把握机遇,利用媒体融合优势,加快转变党建工作理念,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独特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何妍.以学生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03):25-29.
[2]赵丽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8):115-117.
[3]乔冬,孙焕丽.高校学生党支部“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双路径建设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3(19):37-39.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基层党建研究课题“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DJ150)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思政厅函[2022]4号;信息索引360A12-07-2022-0002-1)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批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鲁教工委函〔2024〕1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文静,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倩,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宋伟国,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颖,青岛科技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肖盟,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