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思想的早期探索(1921一1927年)
2024-12-06许梦媛
【摘要】毛泽东在建党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了群众的重要力量并为发展群众路线思想作出了初步探索。在充分相信群众的基础上,贯彻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采取广泛深入群众的宣传方式,为群众路线思想的产生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石。进一步深入研究毛泽东早期对群众路线思想的积极探索,将有助于了解群众路线思想的产生过程以及对于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群众路线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群众|早期探索|群众路线
1848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活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这就意味着,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目标。在建党初期,为逐步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毛泽东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探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持群众路线思想的前提:主观上充分相信群众
(一)毛泽东相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刻分析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随后,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革命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春风,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所以五四运动也是中国人民群众书写新历史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在毛泽东的认知里,始终觉得人民群众才是真正能够促进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一定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先进性,侧面上也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弘扬。此后,毛泽东把这种认知迅速付诸行动,在湖南组建起新民学会,进行人民运动,对群众联合能够形成最强力量进行宣传,甚至表示他们联合起来能够创造历史。1922年5月1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发表《更宜注意的问题》表示,劳工三权的问题无论怎样不去注意,但自然有一天大家都会谈论这个问题。而前车之鉴就是俄罗斯的资本家和贵族阶级,现在他们后悔都为时已晚。毛泽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例子提醒当权者不要忘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足以改写历史。
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毛泽东认识到在联合起来的中国人民群众中,决不可忽视的就是农民。近代社会,农民虽然是一个被剥削的阶级,生活在悲惨的条件下,并没有发言权。然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部分的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巨大,他们只是缺乏科学理论的引导。如果能用正确的思想把这么多农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就会发现真正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正是这些农民们,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小看这股力量。
(二)毛泽东相信人民群众在不断进步
十月革命爆发后,少数知识分子意识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因此他们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以赢得革命。人民群众在数量上占优势,长期受剥削,具有反抗性。然而,群众缺乏系统的革命思想来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看到了在政治动荡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群众,看到了人民群众逐渐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认为群众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可以更好地进行革命实践,所以他继续通过演讲和讲座教育群众,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3]。
1923年7月11日,毛泽东在以《北京起义与商人》为题的文章中指出,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消息,北京政变迫使以前对政治不闻不问的商人们抬起头来关注政治,并干预政治。所以,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少数知识分子不仅可以团结工人农民这样受压迫的阶级,也可以去团结商人,组成最紧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大大提高这场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后来,在他的一些努力下,群众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在不断进步,真正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是一场正义的革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支持这场革命。
(三)毛泽东相信党手中的权利由群众赋予
恩格斯是这样说的: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4]。少数人的领导,要取得胜利,一定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领导群众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采取绝对控制的姿态,而是不愧对于人民群众的信任,明智地使用群众赋予的权力,对群众负责。在毛泽东眼里,人民想要解放,就必须把他们手中的权利委托给能够代表人民的、能够忠诚为人民办事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共产党人。所以共产党人手中的任何权力都是取之于人民之托,是“权利人赋”,这个“人”就是指人民群众。
1925年12月4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对全国及海外全体党员解释革命策略之通告》中指出本党辛亥革命所以未能成功,即因在国内亦未唤起大多数民众为之基础,完全陷于孤立地位,故不得不妥协迁就以至于失败[5]。一针见血地指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它没有亲密群众,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现在要想去领导群众,必须要用好群众赋予的权利,充分相信人民群众,避免重蹈辛亥革命的覆辙。
二、坚持群众路线思想的宗旨:客观上一切为了群众
(一)保障群众的物质利益
长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压迫下,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生活很艰难,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列宁指出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6]。所以在中国,尽量去改善大部分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这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革命事业浪潮中的最基本前提和核心支撑。同时,也让他们认清谁才是他们真正地朋友,获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对于基本权利都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毛泽东在参加工人俱乐部的时候经常与工人们谈心,劝说工人打倒资本家要一步一步来,万万不能着急。后来安源路矿当局与地方政府勾结,下令关闭工人俱乐部,工人们非常愤怒。这时,毛泽东感到罢工时机已到,立即组织工人,准备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口号是“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并带领工人发表了直接能够保障工人物质利益的《萍乡安源路矿工罢工宣言》。此后也引发了其他地方工人罢工热潮,最终工人阶级取得了胜利。
对于广大受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把数量众多的农民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尽可能去争取他们。1925年8月,韶山一带旱灾爆发,田地干涸,粮食收成受到影响。地主利用囤积粮食的机会,抬高市场价格,使旱灾中的农民日子愈发困难。1926年10月,毛泽东等人起草了《全国联合会政治纲领》,其中包括对佃户减免25%的田租,在饥荒时期免交田租等以及其他许多能够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要求。
(二)捍卫群众的政治权利
共产党必须要捍卫人民的权利,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必须要争取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所以,要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本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1921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省宪法草案的第一个缺点是对人民权利规定得不够,须增加人民的财产、婚姻和求得正当职业的自由[7]。所以,在当时毛泽东就已经充分并深刻认识到必须要用法律武器来捍卫群众应当享受合法的政治权利,让人民群众有政治参与感和责任感。除此以外,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研究比例选举制时,毛泽东坚决反对,他表示比例选举制是少数党运动的结果,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避免因少数人的当选而使革命事业遭到破坏的可能。最终,在毛泽东的坚持下,这种不利于捍卫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比例代表制没有通过。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包括清盘、罚款、大示威等帮助农民与大地主进行政治斗争的具体办法[8]。同时在出席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时,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在农村建立起由农民自己领导的民主的乡村自治机构,以保证农民在政治上的胜利。解放农民是当时中国进行革命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民的支持下完成革命,所以革命需要对农村进行大改造。
(三)丰富群众的文化权益
毛泽东在建党初期就提倡全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全体人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是考虑到当时中国群众存在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在党内,毛泽东要求全体党员有义务购买和阅读本党机关报,进一步提高了党内的文化水平,促进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以外,毛泽东尤其强调知识分子要以均等的态度、观点和感情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平等的交往,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毛泽东自己也一直以身作则,把自己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员。
毛泽东在安源视察后,深刻认识到必须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命运,通过在思想上武装人民群众,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白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并拿起思想“武器”去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阶级压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毛泽东特地在各地去办一些工人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同知识分子一道进行工人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也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在韶山一带创办农民夜校,根据农民的文化水平,从最基本的开始教,教农民识字、学珠算,除此以外,也会给农民讲一些国内外大事。
三、坚持群众路线思想的路径:方法上广泛深入群众
(一)倾听群众的意见与呼声
列宁指出了有效领导的问题,即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9]。群众的一些需求不一定与党的教育完全吻合。如果党的教育不符合人民群众的自身需要,千百万群众是不会听从这种教育的。因此,我们要时刻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调整党的教育,使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真正与群众保持一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不仅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民学会中寻找先进知识分子入党,而且还努力从工人中争取党员。毛泽东为深入工人中间,脱下长衫,穿上草鞋,在工人集中的地方和他们交谈,使他们有熟悉的感觉。为了了解铁路工人的情况,他在长沙火车北站的茶馆里与工人们喝了很多天的茶,热烈地交谈,并与火车头修理厂的修理工陈地广结为好友。在与毛泽东的交谈中,陈地广得到的印象是这个人非常善良、真诚和值得信赖。通过与陈地广的相识,毛泽东还结识了许多其他工人。这样一来,毛泽东的工人圈子就越来越大了。许多工人都主动找到毛泽东,谈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要求和他们的心事,并把他视为热情的朋友。毛泽东知道如何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将其与党的方针和路线等联系起来,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基础。
(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所以,要真正依靠群众,就一定要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知识是从群众中获得的,我们只有先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敞开心扉,才能教育群众。只有把群众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凝聚起来,转化为较系统、较高层次的知识,才能启发群众的自觉意识,并指导群众的行动。
群众也是值得学习的,1922年9月29日长沙缝纫工会罢工胜利后,复工宣言指出:“这次罢工,均有觉悟的思想,自动的能力,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效果,却是来日方长,我们应该干的运动无穷,所负的责任真大。以后还是要大家团结起来,本着奋斗的精神,向光明的前途努力进行。尤其望工友们以阶级斗争的奋勇,创造劳动者的世界”[10]。充分说明通过罢工实践,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革命重任,更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从人民群众身上必须要汲取的养分。
(三)帮助启发教育引导群众前进
此时中国的革命,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领导力量。在革命推进的过程中,占革命群体绝大多数的群众如果拒绝接受领导,这个革命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失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要始终坚持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并且一定要注重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从这个维度上来看,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没有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方向性和战斗力。
1922年10月21日,当长沙的泥木工人们开始罢工时,一些人犹豫不决,担心黄爱和庞人栓被害的事件会重演。这时,毛泽东审时度势,连夜找工人代表谈话,为工人代表分析情况,让工人们认清形势,坚定了他们革命的决心。在两天后的请愿活动中,毛泽东更是亲自走到工人中间,以带领工人喊口号的方式参与其中,振奋了工人的情绪,罢工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充分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让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使党与人民群众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2.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3.
[6]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5.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3.
[8]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52.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344.
[10]金民卿.建党时期毛泽东的身份转变和思想特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02):92-107.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301)】
(作者简介:许梦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