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12-06张文婷
【摘要】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加快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优化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不仅能有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学生参与度,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和引导,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以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概述为落脚点,探讨互联网平台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工作开展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平台|学生|日常思政教育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下,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依托互联网资源与平台,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与交流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传统思政教育形成了一定冲击,许多高校以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等形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前互联网多元文化并存,信息极其繁杂,对于缺乏足够生活经验与信息辨识能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增加思政教育难度。辅导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深入剖析出现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或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
一、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概述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接者,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直接引领者和指导者,在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工作内容与职责详见表1[1]。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Duo5FQLTLbNsfuk8LgTEux.webp)
二、互联网平台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互联网平台依托海量的资源和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内容以更加直观且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搜索引擎、在线教育平台、社交媒体等功能,随时随地获取到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时事新闻、案例分析等内容,同时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也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从辅导员视角来看,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多媒体化形式,包括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观看视频、听取讲座、讨论等环节中,获取到不同的思政教育知识,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2]。
(二)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互联网平台为辅导员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且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其能在此平台内自由表达想法,发表个性化的评论,从而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频率,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可参与到在线讨论中,与辅导员、同学及学科教师等主体,针对具体问题展开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促进思想碰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此外,通过讨论数据的系统分析,包括浏览历史、学习时间、答题情况等,辅导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为优化思政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三)拓展思政教育范围
互联网平台拓宽了高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面交流等教育模式中,而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能更加系统地学习思政知识,搭建涵盖基本政治理论、处事方法、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认知体系,还能了解到更多的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深化认知。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为辅导员开展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如学生可在辅导员引导下,参与线上志愿者、线上公益项目等活动中,将所学思政教育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3]。
三、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工作缺乏系统性
部分辅导员在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时,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导致思政教育并不深入,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内容层面来看,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常常以临时的热点或事件随机决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从时间安排层面来看,并未形成固定的节奏和规律,大多数学生难以养成稳定的学习习惯;而从教育方法运用层面来看,一些辅导员未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调整,过于依赖线上讨论、视频学习等固定的教育方式,难以保持学生对思政学习的长久积极性,也使得互联网平台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4]。
(二)网络思政素养不高
互联网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且具有线上讨论、思政课程体系、线上答题等多样化的功能,对辅导员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但就目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极大阻碍着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首先,技术能力不足。部分辅导员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熟练度不够,无法灵活应用其制作精美的宣传素材、科学应用网络工具等,难以有效开展具体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其次,信息素养不高。互联网平台为思政工作提供海量资源的同时,也对辅导员的信息筛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信息素养不高,部分辅导员难以有效筛选和整合出有用的信息,助推学生的思政知识体系完善。最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吸引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而一些辅导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以设计出新颖且有趣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监管难度较大
互联网平台信息监管难度大是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共性问题。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上存在反动消极的价值观念、拜金主义、落后的思想文化等大量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产生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且辅导员难以有效过滤和屏蔽这些信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的行为往往更加隐蔽和复杂,辅导员实时监测并纠正不良行为,具有极大的限制性,加之部分高校的监管技术并不成熟和完善,从而对思政工作开展质量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5]。
四、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探讨
(一)开展要点
1.完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平台,着力完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属于辅导员的基础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搭建线上思政课堂。辅导员需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在线教学平台等网络资源,搭建线上思政课堂,着力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访问思政课程,并依据自身实际学习需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同时将思政理论知识以视频、音频、文档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第二,开设网络思政专栏。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网络思政专栏,定期呈现政治理论、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等,发布思政教育文章、案例、视频等,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并深入分析,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6]。
2.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
新媒体技术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首先,辅导员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思政教育主题相关的短视频内容,如革命历程回顾、时事热点解读、介绍时代楷模、宣传法律法规、展现优秀文化等,以此直观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利用直播技术开展线上思政课程直播教学,实时答疑解惑,将有效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空间限制。以某高校为例,辅导员以“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发展”为主题,在抖音上开展了思政直播教学,且一改传播以辅导员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全程以辅导员和学生连麦对话的方式进行,围绕主题共同探究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成果及对当代的影响等内容,并适时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案例资料,增强直播教学的直观性。
3.加强教育主体网络互动
依托班级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互动,可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而具体的互动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私信聊天、语音通话等实时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单独私信沟通,探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可采用语音通话这一更为直接的交流方式。第二,点赞、转发、评论等动态性的内容互动,辅导员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学生发布的内容进行点赞,或者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热点讨论话题,如“你如何看待刺绣这一非遗文化?”“你当前的精神状态还好吗?”“从某影视作品中观看爱国主义”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为学生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政知识认知深度[7]。
(二)实践策略
1.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接者,也是实际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直接影响要素,因此,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首先,高校需着力选拔出具有思政教育专业背景、热爱学生、熟悉互联网技术的高质量人才组建辅导员队伍,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工作,着力完善其工作理论体系与实践能力。其次,加强团队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定期组织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或者为辅导员提供参与思政教育论坛的机会,将逐渐形成有效的技能提升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对于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可适当给予物质、荣誉、晋升等奖励,以此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也能激励其他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搭建网络监管体系
为更好地应对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安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等挑战,着力提高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效果,依据实际情况搭建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至关重要。辅导员需制定监管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不仅需要向学生明确言论界线,即“网络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框架内行使”,鼓励学生发表积极、健康、有益的言论,分享学习心得、生活感悟、社会观察等,同时明确禁止色情、暴力、恐怖、歧视、诽谤等不良信息和违法言论,以免造成严重的舆论影响,为法律纠纷和社会问题出现埋下隐患[8]。此外,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与平台的稳定运行,常见的防护措施见表2。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HYQ2HfLdvrQx3oRzNwsXR9.webp)
3.评估实际教育效果
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需明确评估的标准或者指标,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理论素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等,为具体评估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在进行评估过程中,辅导员还需树立采用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测试等多元化评估方法的意识,并把握评估周期,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系统把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成效,依据思政教育专题不定期开展评估,为具体工作内容和环节提供指导,以此逐步提升工作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评估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实践,辅导员需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结语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动力,其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使思政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辅导员需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包括完善线上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育活动、设计思政话题讨论环节、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等,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陈冠充.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述[J].福建茶叶,2019,41(11):126.
[2]左冀倩.“大思政”视域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程的协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7):后插2.
[3]姜土生.新媒体视域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评《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9(5):后插39.
[4]段聪影.辅导员基于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福建茶叶,2020,42(2):283.
[5]张茂志.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和模式研究[J].互动软件,2021(11):261-262.
[6]王斌,许佳伦,郭晓舵.双院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2023(24):16-18.
[7]杨志华,彭晶.“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180-183.
[8]鞠璇.基于互联网平台分析辅导员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J].新商务周刊,2020(7):203-204.
【基金项目:“辅导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JJKH20231025SZ)】
(作者简介:张文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