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2024-12-06冯贝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的集中映射,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的辉煌篇章,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文章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与作用价值;从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唤醒共情共鸣、树立初心使命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围绕“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三步走路线,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党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引领
正所谓“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核心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奋斗目标,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亦可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有效践行新时代青年工作战略。
一、伟大建党精神概述
(一)理论来源
2020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胜利召开,大会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主题关键词之一,其用意深远,标志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
(二)作用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源,更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刻的内涵意蕴。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不仅穿越了时空界限,更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斗争精神、艰难险阻与坚韧的斗争意志,其精神价值永不过时,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号召力对青年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亦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的具体实践过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当下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构建的重要指引标识,始终引导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开拓进取。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
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成长道路中往往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考验与挑战,因而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性化、系统化、全方位掌握伟大建党精神中的理论特质,便于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背景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从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砥砺前行岁月中的浩瀚,涵养青年大学生忠诚奉献的使命担当,进而坚定其理想信念。
(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历史,唤醒青年大学生共情共鸣
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奋斗历程过往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精神精髓所在,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思政资源,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唤醒青年大学生共情共鸣,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便于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内涵意蕴,使其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解读从抽象转为具体,加深对建党精神本质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的真实感,从而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三)汲取伟大建党精神力量,激活青年大学生初心使命
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富矿”,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的风骨[4],更是当前指引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开拓进取勇气的力量源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开发引进党史教育、爱国教育和榜样示范教育等优质课程资源,供大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使其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心系“国之大者”观念,以赤诚之心激活青年大学生初心使命,将远大理想目标转化为奋斗的力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一)为何融入:传承革命精神,增强责任担当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遗产,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更是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宝贵资源,在具体融合过程中思政教育应以“为何融入”作为引导的具体方向,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来开展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向其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价值与学习意义。一方面,在日常思政教育中高校应不断挖掘重大革命历史事迹中的正能量元素,结合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案例,依据社会主义纵深发展的不同阶段成果来解读党史,使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的信念,在案例学习中强化其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应利用思政专业课来弘扬主旋律文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就与社会发展变迁,从家国情怀、民族复兴角度解读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内涵意蕴,丰富日常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度与感染力,使青年大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源泉,鼓舞学生坚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融入什么:理论实践并举,塑造坚韧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涵盖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应围绕“融入什么”作为培育的具体目标,结合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诸多资源,以理论实践并举来向青年大学生准确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的理论精髓要义。例如,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丝路精神等,挖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精神样态,将建党精神中蕴藏的人、事、物、魂等素材,以思政理论课形式向青年大学生进行诠释,通过学习党史、英烈事迹等方式,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崇敬之感;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途径。通过举办建党精神纪念活动、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或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乡村扶贫实践等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以不怕困难、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培育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塑造其坚韧品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如何融入:坚持研学共进,凝聚精神意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及有依据的教育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既要注重教育的正向效果,亦需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价值,高校在思政教育开展的持续推进阶段,始终要围绕“如何融入”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育人方式。一方面,在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研学共进的原则,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正做出来的。因此,高校应从知、情、意、行多个层面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和授课形式。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党史、先烈事迹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或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等,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深刻领悟建党精神的内涵价值,从而树立崇高信仰;另一方面,高校鼓励思政教师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直播短视频等教学手段,收集相关的党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网络影视资源、图片和资料报告,以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立体还原再现伟大建党精神,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和手段,让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显隐并举,促进青年大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进而凝聚精神意志,引导和激励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牢记党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高校应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成长特点进行任务细分,具体从实践、课程和文化等方面着手,既要依据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也应采取理论武装与实践结合,在融入过程中以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为根本目标,使其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其家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年力量。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杨帆.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N].山西日报,2024-03-05(011).
[2]杨慧.新时代大学生伟大建党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23.
[3]沈子琛,王立平,邢宇蒙.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3(14):31-32.
[4]王雨欣,郝薇薇.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2(12):23-24.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2023年度辅导员工作专项科研课题资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编号:PHFKT202325)】
(作者简介:冯贝,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