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对爱国国防情感的培育与塑造

2024-12-06赵静李岩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其蕴含丰富内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深入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中国精神与爱国国防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了其策略:深化中国精神的理论教育,以筑牢爱国国防情感的思想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爱国国防情感实践体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爱国国防情感的熏陶作用。旨在通过高校思政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爱国国防情感,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国防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中国精神|爱国国防情感|高校思政课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平台,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的关键场所。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其内涵丰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程在培育与塑造学生的爱国国防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爱国国防情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情感,不仅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深入阐释和传承中国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国防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一、中国精神与爱国国防情感的关联性分析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核,它涵盖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核心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的源泉。而爱国国防情感则是每个公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国防安全的责任感,它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中国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是爱国国防情感的重要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爱国情怀正是激发人们投身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动力。

中国精神中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品质也为爱国国防情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团结统一意味着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自强不息则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品质在国防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国家的整体国防实力[1]。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文化基因,它让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爱国国防情感的重要体现,它让人们更加珍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更加坚定地支持国防建设。

二、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对爱国国防情感的培育与塑造策略

(一)深化中国精神理论教育,筑牢爱国国防思想基础

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而深入地开展中国精神的理论教育,而强化中国精神的理论教学是关键。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要系统地介绍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核,其涵盖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核心品质。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国防精神,更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民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教学,将使他们能够全面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对国家和国防的认同感。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英勇奋斗、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在讲述中国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这些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可采用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国精神的魅力,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爱国国防情感的实践体验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方法可提升学生的爱国国防情感实践体验,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2]。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就某一爱国国防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角色扮演则能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体验,如扮演军人、民兵等角色,感受学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增强对国防的认同感。辩论赛则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爱国国防情感的理解。

军事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国防知识竞赛则能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对国防的了解和认识。红色旅游则能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增强对国家和国防的热爱之情。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爱国国防情感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国防教育影片、纪录片等,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国防建设的成就;可以开设线上国防知识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国防知识;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爱国国防情感的理解。

(三)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爱国国防情感熏陶

在校园教育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强化学生爱国国防情感熏陶,一个充满正能量、富有爱国精神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精神和爱国国防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军事将领等为学生讲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国防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文艺节目,如话剧、歌舞、朗诵等,以艺术形式展现爱国国防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爱国精神的伟大力量。此外,展览也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国防知识展览、军事装备展览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防知识,增强对国防的了解和认识。

学校可以邀请优秀军人、国防科技工作者等先进人物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学生的奋斗经历和爱国情怀,这些榜样人物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精神和国防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防意识。学校还可以开展“向榜样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学习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努力成为具有爱国情感和国防意识的优秀人才[3]。在具体实施中,可制定详细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的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相关活动,形成全校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等渠道,及时报道和宣传相关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精神和爱国国防情感的熏陶。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国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经过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中国精神与爱国国防情感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深化中国精神的理论教育,为学生筑牢了爱国国防情感的思想基础,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认识到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接受爱国国防情感熏陶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时刻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民族的自豪,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中。不断深化中国精神的教育,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国防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阮艳.基于“中国精神”培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6(4):242-244.

[2]王兆云,李小梅.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J].学理论,2020(29):2.

[3]杨冬梅.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为例[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6(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研究”(23YJA710020);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JG22DB079)】

(作者简介:赵静,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岩,通讯作者,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