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意蕴

2024-12-06上官兆云行文洁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数字化技术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赛道,打开了塑造高校国防教育创新高地的突破口。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国防教育,是适应数字教育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解决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国防教育|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模式。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在数字化时代面前,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数字化,对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现有推进高校教育数字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时代性、时效性。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

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我国国防建设和国防军事斗争的需要,以及国防教育的不同对象而设定的。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的国防教育,它同中小学国防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防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等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以及青年大学生应当掌握的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新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等理论;二是国防知识教育,包括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信息化武器装备、国防经济、人民防空以及我国的国防和军事领导体制等知识;三是国防历史教育,包括人类战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史、战史等;四是国防法规教育,包括宪法中的相关国防条款、国防法、兵役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等;五是国家安全形势与任务,主要是国家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六是国防和军事技能,包括军事体能、轻武器射击、战场医疗救护、单兵对抗等国防和军事技能项目[1]。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变和我国面临的新的国家安全形势,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数字化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上的理解,主要是指运用各种信息化系统、传感设施、机器视觉等信息化技术,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知识、数据、信息等各种现实世界的存储信息转化可以在计算机、互联网络等虚拟空间存储、运算、传输的二进制的数据。广义上的理解,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对某一领域进行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变革,从而实现数字化技术对整个领域的重塑。

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和功能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领域的变革。它不仅是在传统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中加入数字化元素,更是通过数字技术与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实现高校国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数字化赋能的核心是以数据为中心。在高校推进国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把数据作为教育的关键要素来产出、分析、使用和管理。以数据为驱动,掌握高校国防教育的整体状况,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状况,教育组织状况等。

数字化赋能的目的是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质效,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整体加速转型。一是数字化赋能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因应不同个体的自适应性。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5G等技术可以实时、弹性地增加算力,大幅度提升国防教育的个体针对性。二是数字化赋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柔性供给。通过高校国防教育供给者与青年大学生需求者在基于5G高速实时互联的状态下实现教育与学习的即时互动,以达到国防教育实现教与学的高度协调,并与上下游的国防教育资源进行顺畅的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国防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全面提升教育者、教育资源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协作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

数字化赋能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相匹配。一是数字化赋能需要建立厚实的硬件基础设施。在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中,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数字化技术,在教育的上下游建立厚实的数字化基层设施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数字化需求,这包括了相应的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及其保证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设施等。二是数字化赋能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国防教育数字化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和优化,以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这包括了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教育教学流程的优化,以改变传统的国防教育知识、国防精神传递模式,以提高教育效果等。三是数字化赋能要考虑教与学双方的体验优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善高校国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国防教育服务和资源,给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经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数字化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应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运用数字化技术推进国防教育创新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和现实的选择。

(一)数字化赋能是适应“数字教育”建设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党和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国家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多个相关文件。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赋能全民国防教育”。2023年国家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国防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是适应“数字教育”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赋能是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现实困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进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限制了高质量发展:一是专职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国防军事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目前从事国防教育的人员多为兼职教师。二是新型教学平台应用不足。目前,在多数高校军事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多数采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尔雅、学习通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普及,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具有广泛的实时交互性、目标选择性功能的数字化手段运用不足。三是教学资源不足。高校国防教育是集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在高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理论信息和实践器材、活动为支撑。理论教育上,需要古今中外的军史资料、军事著作、实时的国防军事信息、大量的国防和军事音视频资料等,由于国防教育资料资源的军事属性较强,地方高校相对缺乏。军事实践上,需要安排红色教育基地、战场遗址、军营等场地参观,由于硬件条件、经费、机制等原因,部分高校得不到相应的资源支撑。数字化技术将会使青年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不再完全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和资源等限制。

(三)数字化赋能是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

教育数字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模式、教育的评价、教育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数字化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在逐步打破传统的课堂、学校以及年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形成时时、处处可接受教育的新形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国防教育,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各自相适应的教育成为了可能;每名学生由被动接受式的教育逐步走向主动探究式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的质效评价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高校国防教育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开始重新建构,大学生接受国防意识培养的教育环境开始重新建构,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方式开始重新建构,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情况的质量评价模式开始重新建构,大学校园国防教育的内容提供方式也开始重新建构。适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万福临.国防建设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www.people. com.cn.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河南高校国防教育数字化体系构建研究”(2023BKS035);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2023ZGJGLX01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研究”(2024-ZDJH-406);河南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思政课助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3SJGLX193Y)】

(作者单位:上官兆云,中原工学院;行文洁,北京英大长安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