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工作创新能力的路径
2024-12-06高一宁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承担着思想引领、铸魂育人的使命,尤其是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现阶段国内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提高思政工作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理论空白,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剖析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总结辅导员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辅导员
红色文化是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息,对于辅导员而言,通过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外办学模式下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不仅可以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会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有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合作办学是为适应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紧密接轨,在办学模式、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全新办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充分融入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办学领域更加宽广,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经过长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渠道。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倡导我国高等学校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实现教育领域的合作共赢。这些都为科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思想指导,更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适应国际化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是创新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根据国家的要求,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高校结合本校办学的实际,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岗位。在中外办学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思政工作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创新实践。如果辅导员能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培根铸魂,不仅可以创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能够进一步彰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成果,更会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三)着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发挥思政教育力量的重要举措
中外合作办学以办学国际化为主要目标,以中外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存在培养目标侧重国际化、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以及生源特点和群体特征四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偏少。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引导和学生思想动态,创新工作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着力进行教育理念融合创新,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深厚思政育人价值,持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建立品牌化思政育人体系,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与改革,推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为了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努力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以期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二、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效运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促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近些年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办学机构纷纷涌现。但是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鲜明。与普通高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培养理念、教学模式、生源特点等方面都与其他专业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学生处于多元文明交汇期,西方文化影响深
学习多元文化,开展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熔炉中,不断领略异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开拓了国际化视野,自我认知进一步深化,立志肩负起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教育文化影响较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乘机而入,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
(二)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心理调节能力差
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素质和口语训练,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再加之专业知识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课程体系与普通高校差异较大,学生时常面临着外教课程语言关、自身学习基础薄弱等难题。面对全新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担当意识缺乏。
(三)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申请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受到较好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兴趣引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个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多数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利益观念,极易受到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习惯于从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很少从国家与民族的需要方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学生受到教学时空局限,思想政治教育易中断
学生在境外受到客观教学时空阻隔,导致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完整,易中断,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衔接和持续推进。跨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会长期存在,教学的时空变化对辅导员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在近现代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我们党精神谱系的内涵、本质,引领巩固赓续精神血脉,是推进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学习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必定会对中外合作办学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深入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是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实践方式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广泛认同的红色文化主要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区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以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根据调研的结果来看,现阶段多数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呈现出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缺乏实践性教育,缺乏实践性教育。因此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涵及价值阐释,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红色文化进行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其思政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并传承红色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巩固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必将为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成为新时代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全球化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四、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运用红色文化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深入拓展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辅导员应自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学习红色文化,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辅导员身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他们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休戚相关。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只有辅导员思想觉悟高,自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需要上,深刻理解和研究红色文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学院)辅导员的红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专业课程、主题教育、文体竞赛、学术沙龙、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二)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实效性
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从建立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和红色景区景点的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志愿活动和创新活动,运用红色文化引领新风尚,从学生思想上固本培元,凝心聚魂,提升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的归属感与实效性。
(三)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感
各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校应该发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激活红色文化基因,形成特有的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体系。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弘扬红色文化。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实践,大力支持红色文化赛道的暑期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培养优秀红色文化的实践者,增强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讲好红色故事,用红色文化激扬学生斗志,引起同龄人的情感共鸣。
(四)开辟红色文化传播阵地,发挥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力军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多元文化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学生由线下红色文化的受教育者,变成了线上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对不能忽视新媒体平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将“网络+”形式贯穿其中,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包含红色文化作品;其次要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充分挖掘已有专业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公众号的宣传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拍摄红色文化的网络微视频,并推送至学习微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红色历史和革命遗址,还原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细节性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呈现的伟大精神。
五、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适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域,显现出鲜明的特点。学校思政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予以调整,必须将辅导员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与办学特色、学科的发展、中外文化相结合,发挥新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国外文化,自觉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朱彦彦,赵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2):117-122,155.
[2]郭荣,徐适,陈会林.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若干思考[J].神州学人,2023(04):29-31.
[3]何华玲,严瑶婷.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转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
[4]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网,2023-05-29.
[5]唐玉兔,丁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1):255-257.
[6]舒子芩,杨漾.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24(02):97-100.
[7]石苇.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N].光明网,2024-04-18.
[8]张泰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J].当代江西,2021(08):27-29.
[9]易瑜.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15):116-119.
[10]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11]郭欣田.浅谈“红色网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9):109-110.
[12]张泰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J].当代江西,2021(08):27-2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财经大学2023年辅导员专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3FCXKT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一宁,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