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2024-12-06杨明
【摘要】《军事理论》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国防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意识、提高国防行为能力、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提升等重要使命。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军事思想深奥难懂、信息化武器装备枯燥乏味、书本上的战例难以理解”等问题。教学团队以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提升为导向重构适合地方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策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发展、学习成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和养成军事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
【关键词】军事理论|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高校是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的主阵地,是创新思想的主要萌芽地。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下,在迈向强国新征程中,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军事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重任,这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贵州医科大学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为战而生,因军而兴,建校之初便开设了《战时救护》医学课程,担负了为国家培养国防医疗后备力量、培养军民融合两用人才的重任。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团队依托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学院优势,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赓续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将学生的医学技能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在地方医学院校国防教育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一、《军事理论》课程传统教学中的痛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门,这个年龄的学生充满好奇、思维活跃,是塑造成才的最佳时期。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尚未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多数学生仍旧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纯线下”“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而该课程又是一门覆盖知识面广泛、涉猎内容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它融合了军事学、政治学、历史学、国家安全学等多学科知识。那么,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是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手段单一
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多角度体验,主动反思,形成感悟,学生才能深度掌握。学生普遍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或并不打算为之献身;他们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对军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另外,学生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和尚武精神,尤其对一些军事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不能理性看待,从辩证角度去分析。加之校内外国防教育平台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较少,难以支撑国防教育在学生的大学生涯各阶段持续、深度发力。因此,如何通过高校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解决医学生军事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就成为了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国防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且从教的教师多为各二级院系思想政治辅导员,具有开展思政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课程知识点零碎,许多老师对课程的知识点融入的内容、方法、案例的平衡点把握不准。有些教师“侧重于对具体现象、场景、故事的描摹以及不同学术流派的辨析、考据,而将价值判断搁置一旁,使学生在获取信息、接受知识的同时得不到理念、观念上的引导,以致形成了较为模糊甚至反向的认知与判断”[1]。由此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之间产生割裂,那么,如何像盐融入汤一样把思政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入课程内容,是军事理论贯彻“课程思政”理念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贵州医科大学《军事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和探索
(一)突出教学方法创新,启迪学生的军事思维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前线上自学、课中教师引导、课后分组研讨”的知识体系连贯融合,打通从军事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到运用军事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道。
在线上学习阶段,学生通过校级SPOC网络教学平台《军事理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课前把案例、背景资料、音视频、参考书籍、文献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提示所学“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有何启发?”突出对军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针对生物安全的知识单元,课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生物武器、近年来全球重大传染病和异常突发疫情等相关视频、新闻推送给学生,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师生在线讨论交流,并通过闯关测试后进入线下学习环节。
线下学习阶段,学生参与军事热点问题小组讨论、战例模拟沙盘推演等环节,构建以军事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体系。在教材体例基础上采取灵活的专题教学,“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改变流水账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世界军事动态以及武器装备发展最新成果,注重战史、战例、案例教学的运用,从战例中讲清知识,从战例中引入思政。比如,针对军事思想的抽象程度高,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在讲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经典战例来进行深入阐释,提高学生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阶段,突出提升学生军事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国防教育实践育人基地,分批次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际操作武器装备,对比中外典型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激励学生早立报国志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通过真人CS战术演练、激光模拟打靶、装备动画展示等方式展示装备作战原理,达到情境交融、虚实结合、深入浅出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全域感知能力。通过组织开设“战地伤员急救与转运”“伤病员心理干预与康复”“定向越野与识图用图”等军事实践科目训练,认真分析查找学生在演练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战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全过程的沉浸感、体验感、交互感。使学生“救死扶伤”职业要求与国防教育有机融合,教学实现由“课堂”到“战场”的转换。
(二)教学内容体现课程思政,传承红医精神
本课程充分重视国防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功能,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挖掘和精选思政素材,设计课程思政案例,确定适合融于教学的思政资源和融入点,将“文化建校”理念、“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担当奉献”的贵医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国防情怀和综合素质。
一是结合校史,充分利用好校本思政资源。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学生求知的兴趣点,结合“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方式,积极探索把红色校史中具体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融入课堂,深入挖掘一代代贵医人“心系家国慈济为民、筚路蓝缕不辞艰辛”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历代先贤自力更生、辛勤耕耘、跋涉求索、虔诚奉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医精神。如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引入杨洁泉教授率领贵州省骨科医疗队在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战场救护的感人故事,师生共同创作红色校史剧《红医赤子》。用身边“接地气”的感人事例引发学生共鸣,在不断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2]。二是拓展国防教育场域,加强学生课程思政实践。充分发挥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本土鲜活的战史、战例、战将、战斗英雄融入教学,组建“红色社会实践示范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学生从图云关红十字抗战救护旧址出发,先后到遵义会议旧址、苟坝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土城女红军街、“二十四道拐”等抗战遗址,通过“情境式”学习,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红医精神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去。
(三)创新考评机制,构建科学课程考评体系
在考核评价方面,课程团队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实现了过程性考核、表现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的有机融合,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卷定乾坤的单一考核模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追踪分析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通过课程考试改革,促进学生从单纯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型、创新型、探索型的学习模式发展。
平时成绩定量追踪每位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由课堂表现、在线教学平台表现、战例研讨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50%(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和回答问题次数,占平时成绩的40%;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参与度和活跃性进行定量分析,占平时成绩的30%;学生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战例研讨”环节,定量考核学生对战例的观点与见解,占平时成绩的30%)。
期末成绩由分组学术报告、撰写学习心得和笔试构成,占总成绩的50%(让学生分组围绕主题作非标准化答案的专题学术报告,师生依据量规共同对学术报告的效果进行评分后,将评分和评语在课程平台上匿名公布。师生共评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增强了评分过程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该部分占期末成绩的40%。学习心得让学生对学期内通过课程学习,对家国情怀、理论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总结,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笔试为期末考试,占期末成绩的30%,试卷由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
三、《军事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国防教育教学内容
一是任务驱动式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强调问题意识与实践意识。教学团队通过打造优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课前通过发送具体预习任务清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质量、闯关进阶的效果。另外,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始终贯彻问题意识与实践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研究作战理论,引导学生置于特定战例情境当中,强化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军事任务的综合能力,该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军事知识和武器装备进行共同讨论与探索,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式学习能力。二是构建“积木式”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将教学活动进行“积木式”分解,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程目标,将“积木”灵活自由组合和搭建,采取如“线上+线下混合”“案例+研讨混合”“理论+实操混合”“讲授+研学混合”等不同类型的混合方式,让学生在战争行为体验中产生感悟,增强思辨力。比如,在讲解“中美关系”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危机的论述,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危”和“机”的关系,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来深度思考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和应对策略,进而自主形成应对任何未知问题的方法论。三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实施教与学的相互转变。《军事理论》课程始终坚持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拓展教学素材,充分应用经典战例、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校园内独特的山地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书本学习的军事思维知识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和树立远大志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育人综合效果
一是促进了国防与医学的融合。地方医科院校承担了为国家培养国防医疗人才基础的重任,通过军事实践课的学习,学生对军事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良好的作风养成,锻炼了身体素质,国防意识明显提高,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尤其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更多优秀的贵医学子携笔从戎、保家卫国、为校争光,到祖国国防事业中去奉献青春和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贡献贵医力量。二是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认识和评价显著提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广泛推进小组模拟推演战例、讨论汇报,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自主学习,达到从选题到自学再到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习知识,又能拓展视野、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升科学素养。课程坚持改革评价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师生相互反馈的意义及能力,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对课程改革前后授课对象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学生线上课程评价留言累计上百条,课程好评率达到96%。通过提取学生成绩进行关联度分析,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优势,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对于军事理论的理解更透彻。三是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提升。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团队采取专家培训、同行研讨和学生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培训-应用-研讨-再应用”的长效师资培养机制。“爱国”“生动”“精彩”“实用”“能力提升”成为雨课堂学生评价的高频词。教学团队还获得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学校教学成果奖并主持多项与国防教育、红色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为学校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2):8-11.
[2]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创新发展路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人民论坛,2022(20):98-103.
[3]宇超群,王同合,魏田,等.“金课”理念下的《现代测量学》混合式教学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22,20(11):154-157.
【基金项目:《军事理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金课)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明,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传统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