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4-12-06祖彤董怡君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意义,指出了劳动教育一体化目前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课时结构不均衡、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建立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时代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出了新的重要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1]。教育一体化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又是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才能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一、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是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在目标上贯通、内容上衔接的劳动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体化是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虽然当前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课时结构不均衡,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亟须得到进一步解决。

(一)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课时结构不均衡

从课程安排来看,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均设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占比并不均衡。小学、中学阶段以劳动理论课为主,大学阶段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科专业课为主,这表明了劳动教育课程在不同学段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同的,也显示出当前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段中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

(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相对单一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但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主要以校园劳动实践为主,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帮助同学、参加校内社会实践等。这一实践形式虽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但由于学校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校外拓展性劳动的积极性。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劳动教育评价是对劳动教育一体化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注重考查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等。但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这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厘清劳动教育内涵

《意见》对劳动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提出要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既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获得真实的发展,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和意义;既要让学生通过艰苦劳动获得锻炼,也要引导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某一育,或与其他几育相互贯通,即可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发展。第二个层次,要根据《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贯通”,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其他相关教育内容,实现五育并举。例如,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要将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第三个层次,要根据《意见》提出的“五育”,分析各个学科中蕴含着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例如,语文学科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数学学科要引导学生养成“知一理、通二数、会三图、用四法”的思维方式。

(二)建立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形成完整、系统、协同、开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在各学段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统领作用和决定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实现“三个结合”[2]:即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评价相结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变当前只重视学科教学和专业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现状;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要改变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而忽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因此,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推进建设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以劳动素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还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以劳育德,强化正确价值引导。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品质。可以通过开展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学生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质。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3]。坚持以劳育智,加强实践活动体验。

同时,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公益类劳动和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坚持以劳育美,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在校园中开展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教师要学会利用班会、班级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与日常表现、实践活动、学业水平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把劳动素养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作为综合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起家校互动的桥梁,家长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公布学生的劳动情况,从而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通过整体规划、全面部署和统筹推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增强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未来还需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劳动人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婷.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21):182-183.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GJB142229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主体作用研究”(SJGY202204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祖彤,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董怡君,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