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
2024-12-06
习近平总书记9月23日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亲切关怀、殷切期望,让广大航天工作者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不懈追求航天梦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标志性成果 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显著成就
今年6月,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不断刷新的月球探索新高度,见证了中国人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不停脚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年来,探月工程从零起步,我们向先行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而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坚持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期实现了目标。”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3000家单位、约10万人协力攻关,嫦娥六号任务中的一个个重大节点,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记忆犹新:“新时代以来,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不断变为现实。”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攻克247项关键技术,送“嫦娥”飞天,也有力支撑了一系列航天强国标志性工程的成功实施。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王珏备受激励,深感继续创新的紧迫。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化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行动,用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探索宇宙空间的能力。”王珏说。
弘扬探月精神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弘扬探月精神,令在现场的航天工作者深受鼓舞。
不断追求梦想,是探月工程奋勇向前的澎湃动力。
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邓湘金说,从探月工程立项时“一张白纸绘蓝图”,到嫦娥六号多项技术“国际首创”,事实证明,外国人没做过的,我们中国人照样可以做到、可以做好。
“一棒接着一棒,一环扣着一环!”20年探月逐梦,嫦娥六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左维长期参与其中,眼下她正和同事一起对嫦娥六号月背样品进行制备、分装,“探月工程不仅把中国印记成功留在月球上,也让中国开启了月球研究新篇章。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好月球样品科学研究,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当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鲜艳的“中国红”让无数人流下热泪。要能耐受高真空、高低温循环、强剂量紫外辐照等极端环境,这面国旗不简单。
“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再大的难题也能突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参与嫦娥六号月面国旗展示系统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主任设计师程昌满怀信心地说,“未来要继续弘扬探月精神,保障完成新的任务,为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添砖加瓦’。”
再向深空探索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我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
嫦娥六号测控分系统总师、中国电科39所副所长荣武平说,下一步,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遥望太空,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人类有能力飞得更高。
佳木斯66米深空站、喀什35米天线组阵系统……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网的最前端设备,不仅为嫦娥六号采样返回任务实时“保驾护航”,未来有望为更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保障。
“我们欢迎中外科学家按照月球样品管理办法,积极申请,一道开展月球样品研究。”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表示,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敞开胸怀,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极大鼓励了广大航天工作者继续投身奋力创新、探索未知的科技事业。
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汪作来表示:“我们将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衔接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围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突破,促进空间应用升级换代,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二)分阶段目标
至2027年
——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高能时域天文、日地联系、月球与火星成因和演化、微重力物理和空间生命等有基础有优势的学科方向持续取得国际一流成果。
——论证实施一批空间科学任务,在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引力波、原恒星云、系外行星、太阳活动、太阳系和地球系统探测等科学前沿,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包括有望产出标志性重大成果的大型任务2~3项。
——构建航天发展新格局取得重要进展,造就一批空间科学领域的“领跑者”和“开拓者”,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8—2035年
——重点方向位居国际前列,在中低频引力波、宇宙黑暗时代、发现宜居类地行星、太阳活动、地球系统响应、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火星生命指征、黑洞和中子星、暗物质暗能量等方向,重大原创成果集群涌现,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标志。
——部署实施系列空间科学任务,在早期宇宙、极端天体新物理、近邻宜居系外行星、太阳系早期考古、地外生命探寻、太阳爆发和日冕加热机理、太阳系边际探测等科学前沿,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含大型任务4~5项。
——实现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形成空间科学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领军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2036—2050年
——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在宇宙起源演化、时空本质、太阳系和生命起源、载人深空探测等方向取得革命性基础研究突破,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引领世界空间科学发展方向,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强大领导力。
——集聚国际顶尖科学人才团队,建成世界主要空间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优先发展方向
面向世界空间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我国现有学科、人才队伍及工程技术等优势和特色,凝练形成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及其优先发展方向。
“极端宇宙”主题。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和宇宙重子物质探测。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暗物质粒子本质和宇宙高能辐射来源,暗能量的本质,动态宇宙探测与暂现源物理机制,宇宙黑暗时代和再电离历史,恒星及行星系统起源与演化,重子物质循环与反馈等。
“时空涟漪”主题。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优先发展方向为空间引力波探测。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超大质量黑洞和种子黑洞的形成及其与宿主星系的协同演化,黑洞附近强引力场精细结构及致密天体的分布和物理性质,检验早期宇宙学模型等。
“日地全景”主题。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和外日球层探测。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太阳磁活动特性和磁周期起源机制,太阳风扰动的三维传播与演化规律,太阳风—磁层跨尺度能量传输和耗散的机理,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地球系统多圈层跨尺度相互作用,太阳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等。
“宜居行星”主题。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和系外行星探测。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月球深部物质、圈层结构及早期撞击历史,小行星/彗星起源与演化,火星宜居环境演化与生命信号,太阳风与木星磁层的相互作用,冰卫星和冰巨星宜居环境与生命信号探测,系外行星宜居性及生命特征等。
“太空格物”主题。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和空间生命科学。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微重力多过程耦合新体系下复杂流体物理基础理论,引力场中的量子效应、广义相对论高精度检验与新物理探索,地球生命的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生存策略等。
三、发展路线图
围绕五大科学主题,聚焦优先发展方向,提出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从空间X射线等多波段协同观测、X射线热重子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探路者、太阳极轨探测等任务方向中遴选大型任务2~3项;从暗物质粒子探测、空间太赫兹高速成像巡天、空间超长波观测、空间红外观测、隐伏自然地物探测、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维风观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探测、地球磁层跨尺度星座、日地L5点太阳探测、天基太阳射电阵列观测、人类活动痕迹精细观测、全球植被生物量时空格局、木星系统观测、系外行星探测等任务方向中遴选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3~5项。
第二阶段,2028—2035年,通过第一阶段任务实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巨行星系统探测、金星大气采样返回等科学任务。
从空间高精度红外观测、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综合观测、环日探测、空间高能、X射线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等任务方向,以及至2027年规划阶段未立项的大型任务方向中遴选大型任务4~5项;从紫外天文观测、海洋能级星座、关键带跨圈层耦合过程观测、边界层热动力结构和化学成分观测、全球高精度地磁场星座、地应力观测、地球辐射带探测、空间天气探源、编队太阳高能探测、四极协同科学观测、地球动态变化观测、小行星探测、系外行星卫星探测等任务方向,以及至2027年规划阶段未立项的中小型任务方向中遴选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10~11项。
第三阶段,2036—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论证实施大型任务5~6项,以及25项左右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
为实现本规划发展目标,需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取得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来源:新华网、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