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回顾与心得分享

2024-12-06黄哲雯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0期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打开

从国外回家乡的飞机,正经过一片著名的洋流交汇区,然而,我此刻无心欣赏,因为我的脑海中正描绘着复兴家乡扎染艺术的美好愿景——我决心为“蓝白之乡”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我已经做过统计了,这样染出来的潮流图案年轻人一定会喜欢的!”然而,梁姨再一次推开我的样布,平静地摆了摆手,而院子里的叔叔阿姨们照常扎着布,一个个蓝色的漩涡从他们的手中染出,十年如一日。劝说无果,我失望地推门而去。古老的木门悠悠地合上,我盯着远处想,我明明拿着一把万能钥匙,为何打不开那把沉默厚重的锁头?

白云伴着时间溜走,鸟声清脆,比海更深、比天更蓝的蓝白色布匹翻飞。梁姨在我身边坐下,她说他们知道那样做会更赚钱,那样染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但那还是我们的扎染吗?”像被针刺痛般,我的眼前浮现出我们的扎染:和其他村不一样,我们村只染大大小小的漩涡,如同舞动在海底的天空。

“天水村的布就该是这样的,不是吗?”我看着梁姨朝我微笑的脸庞,发现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有从岁月中走来的坚定。我忽然明白,那不是一扇等待着别人来打开的大门,而是双向奔赴的洋流,它能融成灿烂的漩涡,荡起温暖的生机。于是抛开市面上浮华的花样,我们研究起服装的剪裁和版型;舍弃快速廉价的机器染制,我们坚持人工扎染、手工缝制;拒绝不掉色但有污染的化工染料,我们尽展天然植物染料的全新风采。开店那天,我上传了介绍视频:简约干净的白T上是深蓝色的小漩涡,像极了卫星拍摄到的洋流;一遍遍地清洗白T后,深蓝色褪去,青绿色慢慢浮现,这代表洋流交汇的过程,即温暖代替寒冷,生命由此盛大。

多年后,在一次环保品牌的颁奖典礼上,我和梁姨共同捧起了“最佳概念奖”的奖杯。“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扎染技艺不仅为新的艺术生命打开了古老的大门,也为环保服装拓宽了渠道……”我和梁姨相视一笑,想起了“洋流”诞生的那个下午。

明明坐落在大山里,天空却带来了大海的气息。葱绿之中,蓝白翻飞,这是山的浪花。这里诞生了我们,这里有我们的“洋流”。

从议论文到记叙文,我的作文“救赎”之路

37分到43分,这是正式写高考标准作文后,我的议论文得分区间。之所以只有这个区间的分数,是因为每看到一个话题,伴随着我的常常是无力感——我觉得无话可说,无新意可谈。不是不可以按照基础结构速成一篇42分的议论文,这对150分的卷子也算做出了基本的贡献。但就算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我依然觉得,我的写作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高三上学期,我遇到了一场扭转我“作文写作之路”的讲座。于是,在这样“内忧外激”的条件下,我踏出了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

高一、高二时,我们都应经历过大量的写作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叙事、抒情、议论等。高三学习疲惫时,我常常翻开那时的文字,每当这时,我的嘴角就会无意识地翘起。那些文字是青涩的,是毫无逻辑的,但也是鲜活的,是迸发着灵感与想象力的。有一篇当时还被选做范文的抒情短文我很喜欢,主题为“找自己”。“我在车厢中看着窗外,看着海岸线像胶片电影一样被拉走,我好像在几十秒内看完了大海的一生。” 当时同学们都说没看懂,其实我也没写懂,只觉得写得爽,写得畅快,像心里的洪流冲出来了一样。

16岁的我已经知道不能丢失自己了,怎么后来写着写着就忘了呢?我的文字本可以以另一种文体存在,却在一开始就随着大流走失了。

那场名为“高考作文文体的温度”的讲座极大地改变了我对高考考场作文的看法。直到现在,我都很清晰地记得,抱着学习一些议论文高分写作技巧心态参加这场讲座的我,被老师讲的记叙文文体熏陶了两个小时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讲座结束后,我回教室写了高中时期的第一篇记叙文。

那天之后我才知道,记叙文的写作难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并不需要我们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主题深远、角度辛辣、内容丰富、语言有质感且有特色的超绝短篇小说(当然能做到是极好的)。老师们是想透过你创作的故事看到你的构思、你的思想、你的积累……所以记叙文与议论文是异曲同工的。

此外,一篇《一条信息》的范文也打破了我对记叙文只能编一个遥远故事的认知——《一条信息》写的是疫情之下高中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深刻成长。我这才明白,原来记叙文不仅能心怀远方的人们,还能拥抱真实的自己。

我们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顶着枯燥前行,如今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表达心里话的机会,我怎能不去尝试?

然而,现实总是“骨感”的,我写的那篇记叙文“怒”得了33分的“高分”。经过老师的分析,我明白了记叙文同样需要理性构思、精巧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抒发感情。例如,审题要求和议论文的审题要求是一样的,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出作文的主题;进行谋篇布局时,写议论文时培养出来的写提纲能力就派上了用场,写完提纲后再通过“时地人起经果”小说六要素明确文章的限制与可下功夫的空间;为写议论文积累的某个论据也可以用来做人物参考,或者用来设计主要矛盾……所以,从议论文转变为记叙文并不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只要将能力培养起来,再合理地使用些技巧润色,我们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走记叙文这条路之后,我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是没有统一的记叙文讲评课。所以,我只能在课后积极地找老师答疑。每一次和老师单独交流、打磨自己的故事后,我都会生发出很多新的想法。我由此迷上了这种单独讲评作文的感觉。看着自己的故事在和老师的交流、打磨下逐渐有了设计感,内容也逐渐丰满起来,我觉得我短暂地摆脱了应试作文的束缚,贴近了文学的快乐。

此外,我不仅觉得单独讲评作文充满了吸引力,还觉得改作文会“上瘾”。

记叙文改二稿是不会被范文的主题和思维束缚的,我可以纯粹地学习范文的写作技法来完善我自己的故事。这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改作文的惰性。后来,我也克服了记叙文写作时间紧张的困难,适应了短时间内构思完整故事的节奏,到后期,40分钟写一篇记叙文已经游刃有余了。

此外,我转写记叙文后阅读的材料分为了两大方面:一是从《三联生活周刊》《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等报刊公众号的推文上获取素材,并尝试将这些素材整理、扩充成一个故事大纲;二是阅读散文,积累有表现力的语句,并尽量让自己的每一篇记叙文都出现一两句精彩的句子。

对我来说,记叙文就是“救赎”一般的存在。高考之后我又翻看以前的文字,很庆幸自己做出了高考时写作记叙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