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专业里,藏着高校的神韵气质

2024-12-06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0期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时也是一所高校成长的缩影,它既与社会时局命运相连,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透过某些专业的历史记忆和创新事迹,也许你能够窥见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风骨和底蕴传承,并开始想要重新认识她。

举矿冶之星火,铸大国之雄魂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于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而言,要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何其难。彼时,在工业化的赛道上,美英等西方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中国还在起点徘徊。

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钢铁工业,为培养专门冶金人才、服务新中国工业发展所需,1952年,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由此,新中国第一所钢铁院校拔地而起。

带着与中国钢铁工业一同壮大变强的使命,“钢铁强国、科教兴邦”早已熔铸于每一位北科人的血脉当中。七十余载日夜兼程、步履不停,一代代钢筋铁骨逐梦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创造出许多“第一”:研制发明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让一代代钢铁青年在“钢铁摇篮”中淬炼成长,为钢铁工业之崛起提供数十万名“钢小伙”“铁姑娘”,其中包括41位两院院士、一大批冶金企业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不朽功劳。

大气科学独步天下的“气象黄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起点,是1960年设立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其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因其首开中国气象学院之先河,又坐落于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源地——南京城,而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美誉,我国著名的“气象大师”竺可桢曾在此任教。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12时15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并冠名的“星环号·南信大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的第一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可用于防灾减灾、污染监测、资源调查、精准农业、气象预报、金融科技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在大气科学研究教学方面可谓独步天下。以大气科学学科为立校之本,学校将气象科技史作为特色方向,研究成果斐然,共建成历代典籍气象记录知识库、气象词汇数据库、气象科普资源数据库、中国气象台站史资料总库四大数据库,以及中国气象典籍数字工程实验室和气象历史文献信息平台。

2024年,中国气象局委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内蒙古等12个省区定向招收大气科学专业四年制大学本科生,定向生在校学习期间,定向省份气象局将向定向生提供每人每学年10000元的定向奖学金(总计4万元,主要用于缴纳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毕业后分配到相应定向单位工作。

计算湘军于黄土坡上筑起数学高地

在很多人看来,湘潭大学(简称“湘大”)的南校门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由三道高大的拱门组成,远看似“山”字,单看又像“人”字,有三人成众、众志成城的寓意,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湘大数学学科发展的写照。

湘大于1958年由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定址于湘潭远郊的一处黄土坡上,创办之初,还是“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关于湘大的崛起,有人归结于“情怀的力量”。

在湘大校史馆里,有一份珍贵的文物。那是1974年筹备复校期间,国务院为请各地高校支持湘大建设而专门下发的文件。国务院为一所高校专门发文,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在红色情怀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自愿背上行囊,来此扎根。

据统计,从1975年至1978年,湘大先后从全国近90所名校调进622名优秀教师。其中,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傅凯新等人在这里组建了数学学科,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石。

人才的加盟为学校带来了最先进的教学课程和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许多校友反映,湘大数学系当时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讲授内容专业且全面,不亚于名牌大学。后来,由湘大教师编写的《数值计算方法》一书还成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成为国家精品源共享课。

军工底色浓厚的硬核“炮专”

“炮专”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别称,作为“国防七子”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建校之初就设有火炮、步兵武器、火箭发射架、炮弹、火箭弹、引信等专业,被誉为“国之重器”。

建校60余年来,南京理工大学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数千件各式武器装备,用于教学科研,是国内唯一一所建有兵器博物馆的学校。该博物馆作为军工文化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基地,通过火炮、弹药等1100余件藏品,为兵器类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实验、体验、实践平台,培养了大批军工专业人才,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发展成为集中体现我国国防工业和军事建设成就历史的窗口,肩负传承军工文化和普及国防知识科普教育的重任。馆内展品大部分可做教具使用,其中不少枪支、火炮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罕见的孤品、珍品。

依托历史传承优势,兵器与装备是学校的三大优势学科群之一,在兵器设计、制造、测试以及新型弹药技术等方面均有建树,开设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武器系统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在这里,你还会见到多个充满科技感的兵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不仅能够学习先进的兵器技术,还能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当“公路王者”遇上“基建狂魔”

2024年6月30日,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顺利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深中通道全长24千米,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该跨海集群工程中的深中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未来运营将长期面临高温、潮湿、极端天气、高负荷重载交通等挑战。在该工程建设中,有着多名长安大学教师和校友的深度参与。

长安大学(简称“长大”)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在兰州市郊荒滩上创办的西北交通学校。彼时,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一批新中国的开拓者,怀着车行无阻,货畅其流的理想,奠定了长安大学的第一块基石。后来,西北交通学校东迁西安,发展成为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

立足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这一优势学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这一“王牌”专业,长安大学在特殊环境道路建造、桥梁设计、隧道支护、复合地基和特殊土壤加固等科研领域均有建树,多项创新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岛桥隧集群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沪通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榆靖高速公路等一批“国之重器”超级工程,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书写“长大”篇章。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北疆林场到南国水乡,哪里有公路交通建设,哪里就有“长大”公路人奋斗求索的身影和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