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4-12-06江文红
[摘 要] “一深刻就无趣”“一有趣就庸俗”的教学悖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师经常面临的教学难题。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原理”课教学改革是尝试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实践。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以目标为导向,结合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困惑点和国内外时事热点有效设置五类目标问题,分专题重构教材内容,借助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讲深、讲透、讲活“原理”课。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目标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89-04
立足“大思政课”视域,打造更多高水平的思政“金课”,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然而,现有的“原理”课要么教师讲得深刻,学生觉得无趣;要么教师讲得有趣,学生觉得庸俗,与讲深、讲透、讲活还有很大差距。鉴于此,本文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尝试讲深、讲透、讲活“原理”课。
一、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就是要基于学校办学目标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原理”课课程目标,基于“原理”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关注点、困惑点和国内外时事热点,有效设置五类目标问题,引领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有助于推动“原理”课教学提质增效
根据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原理课”教学中的如下问题表示不满:一是忽视对学情的分析,讲的理论过于深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二是照本宣科,念PPT,放视频。三是理论未能联系实际问题,纸上谈兵。四是简单重复,未能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式上升。五是不能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六是针对有争议的热点和学生的困惑点,教师不敢讲、不会讲,造成集体或场域性“失语”“失踪”“失声”。七是教学设计重难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八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互动较少。九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欠缺,很难适应生于且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需求。十是教师缺乏“大思政”视野,难以组建教学资源共同体。鉴于此,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际问题,分13个专题重构教材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有效设置各个专题的五类目标问题(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借助学习通、AI信息化教学手段,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教学语言讲学生爱听的内容,并通过“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联动,提升学生学习致用的能力,解决“原理”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上述问题,既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和差异性,又增强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斗争性、逻辑性和启发性,还增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二、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必须守教材教学内容之正,创资源挖掘之新、方式方法之新。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来源,教师必须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守住“原理”课教材内容之正,并以此为前提和立足点,挖掘、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AI、学习通、中国大学生慕课、学堂在线等各种平台线上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原理”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目标与问题相结合
教师要先理解悟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原理”课属于公共课,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原理”课教学改革要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有效设置课程目标:一是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学生能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学生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师基于课程目标有效设置每一专题的五类问题: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避免目标与问题“两张皮”现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既要悟原理,更要学会原理背后的方法论,从而有效指导自己实践。“原理”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有效设置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三、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理路
(一)讲深思政课,凸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和差异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5]“原理”课教师要在学生“听得懂”的基础上把“原理”课道理讲深,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将“原理”课道理讲深,即五类“目标问题”的设置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其一,讲深“原理”课既要注重学理性,又要凸显政治性。“目标问题”的设置要基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导向,教师在提出问题并阐释问题的时候,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结合经典原著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设置重难点问题,凸显问题的思想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设置五类目标问题的源头和基础。其三,实践问题、拓展问题回应现实前沿话题,凸显问题的现实性。“原理”课要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有“共鸣”,就要少说教多辨析、少灌输多比较,聚焦学生关注热点话题、疑难问题和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其四,在设置五类目标问题时,集体备课可以深度融合教师共同智慧,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避免内容重复问题。
如图1所示,以“原理”课导论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要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讲深本章道理,就要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关照现实。以“在场还是离场: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为题重构本章节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这一核心问题讲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问题。首先,旗帜鲜明回答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其次,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语录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设置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践问题、拓展问题回应经典、热点话题,分专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提升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二)讲透思政课,凸显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斗争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原理”课把道理讲“透”,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学生“坐得住”的基础上把深刻的哲理、学理、道理说清楚、讲透彻,凸显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斗争性、逻辑性和启发性,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将“原理”课道理讲透,即五类目标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其一,全面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把握课程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总体把握系统设置五类目标问题。其二,“讲透”既要言之有理,又要言之有力,既讲世界观,又讲方法论;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敢于直面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等错误社会思潮,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批判,引导学生在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和竞相发声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其三,“原理”课讲道理绝不是直接给结论,而是借助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手段,有效传达教学信息,把道理讲到学生心坎里去。其四,对五类目标问题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解决,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如图2所示,以“原理”课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为例,以“姓马还是信马:共产主义真的虚无缥缈吗?”为专题重构该章节内容。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讲透该专题,要深入理解该章节与其他章节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本专题作为教材最后一章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忽视该部分的教学,呈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导致课程教学不完整。从课程逻辑上来看,本专题不仅要讲,还要讲透。针对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各种误读,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乌托邦之梦;共产主义违背了人性;共产主义太遥远与我无关” 等,巧设“问题链”,对应教材知识点“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共产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本专题难点问题在于如何破解“共产主义渺茫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答案,在争论中探索真理。
(三)讲活思政课,凸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原理”课把道理讲“活”,主要针对教学方式而言,就是要以生动的传授方式感染学生,让道理变得有滋有味,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将“原理”课道理讲活,即五类目标问题的讲解方法灵活,语言生动,形式多样。其一,基本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自学,重点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难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实践问题、拓展问题可在行走的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其二,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诠释能力。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基于目标巧妙地运用问题链的形式重构教材内容,准确、生动地演绎教材内容,用学生想听爱听的话,讲教师想讲要讲的道理。其三,“原理”课教师要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素养,通过加强同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慕课、微课和线上教学App等网络平台打造思政课堂“媒体矩阵”,以红色旧址为“课堂”,以英雄事迹为“课本”,使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其四,讲活“原理”课不仅要用好“思政小课堂”,更要用好“社会大课堂”,理论只有和当下发生联系才能显示出生命力,进而满足学生的期待。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答案。
如图3所示,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讲活该课程,基本问题课前利用学习通线上发布,对重点问题,将教材语言以问题形式呈现转化成教学语言,灵活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难点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在讲授过程中,利用学习通网络平台,手动签到、随机点名、在线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通过实践环节的8个学时来完成,学生可利用前期理论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如参与社会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4-07-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4-07-20].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4-07-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4]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2024-05-11)[2024-07-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tt_force_outside=1.
[5]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