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市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

2024-12-06田铁军叶剑锋成军锋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2期

收稿日期:2024-05-21

第一作者:田铁军(1966-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林业建设。E-mail:1140198917@qq.com

摘要:发展生态林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宝鸡市森林资源丰富,是陕西省林业大市和西部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应引导生态林业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多维度发挥关键作用。文中以宝鸡市为例,总结其发展生态林业的主要成效、经验做法,及其生态林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林地资源优势作用发挥不充分、林特产业经营增收效益不明显、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1)扎实推进绿化美化行动;2)积极发展高效林业绿色富民产业;3)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4)着力提升林业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生态林业;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宝鸡市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2-0104-05

DOI: 10.12344/lczcyj.2024.05.21.0004

田铁军,叶剑锋,成军锋.宝鸡市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J].林草政策研究,2024,4(2):104-108.

Countermeasures for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Ecological Forestr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Baoji City

Tian Tiejun Ye Jianfeng Cheng Junfeng

(Management Office, Shaanxi Qianweizhihui National Wetland Park, Baoji 721001, Shaanxi,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ecological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 Baoji is a big city of forestry, acting as an important natural and ecological barrier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Shaanxi Province. It is supposed to direct the ecological forestry to play key rol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especially in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The paper takes Baoji City as a case to summarize its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s in ecological fore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forestry contributing to rural civilization. The problems mainly include insufficient functionality of forestland resources, less benefits from specialty forestry industry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cological forestry to rural civilization, including:1) to promote the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action; 2) to develop the high-efficient green forestry industry; 3)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system; and 4) to improve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 for forestry.

Keywords: ecological fore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Baoji City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2。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林业必然担当重任:林业经济效益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林业社会效益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林业生态效益保障乡村生态宜居3。因此,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4。生态林业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森林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效益的林业经营模式,其强调森林的多功能性,包括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5,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的组合6。本文将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分析发展生态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经验成效及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推动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宝鸡市林业发展概况

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部,境内秦岭南屏、渭水中流、渭北沃野平原,山、川、塬兼备,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是陕西省农业大市和重要的农业基地。全市辖4区8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1.17万hm2,总人口332万,农耕地面积27.25万hm2。宝鸡市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关山两大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全市现有林业用地约128.63万h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1%,其中集体林地总面积72.97万hm2,占全市总林地面积的56.7%。森林面积105.7万hm2,森林覆盖率56.04%,活立木蓄积7 500万m3。全市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3个,野生动植物2 900多种,是陕西自然保护地聚集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全市发展核桃、花椒、板栗、柿子等经济林总面积12.06万hm2。其中,凤县为中国花椒之乡,陇县、麟游为中国核桃之乡。林下经济经营达到13.8万hm2,林麝养殖存栏2.99万只,数量居全国第一。凤县为中国林麝之乡,扶风元宝枫,凤翔油用牡丹、菊花以及陈仓、太白柴胡等林特产品牌享誉省内外,尤其是陈仓“高鑫牌”柴胡产品已经直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年销售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2 宝鸡市发展生态林业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2.1 生态林业持续优化创造绿色财富

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也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宝鸡市在统筹乡村振兴与生态林业协调发展的实践中,高度重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造福于民、促进发展的大事实事来抓,依托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森林抚育及省级“三化一片林”示范村建设等生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生态脆弱区、经济落后地区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累计营造林12.4万hm2,完成村庄绿化0.22万hm2,建成省级“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75个,城乡生态优势和林业功能效益明显提升,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来,全市每年近5 000多个脱贫劳动力从事生态林业建设务工,实现劳务增收1 300多万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直补、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性增收8 000多万元。

2.2 林特产业长足发展筑牢增收基础

林特产业尤其是核桃、花椒是宝鸡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宝鸡市把培育乡村特色林业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强化项目支撑,推行“8+”模式(脱贫户+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基地园区、苗圃、林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引导群众依托区域自然条件、森林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林特产业,推进绿起来与富起来实现“双赢”。2021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市新建和改造核桃、花椒、甜柿子等干杂果经济林2.7万hm2,建成凤县花椒、陇县核桃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增林下经营面积1万hm2,发展柴胡等林药种植近2.9万hm2、林麝等林下养殖50多万头(只),全市脱贫户从事林业产业经营收益人均突破6 000元。山区、林区群众依靠林地收入稳步提高,林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用更加显著。

2.3 生态资源全面保护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宝鸡市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抓手,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一管三防”(林政管理和防火、防虫、防盗伐),维护森林生态资源安全,拓展生态管护就业渠道,实现了护林与增收“双赢”。2021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宝鸡市统筹国家生态护林员、天保管护、集体林管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等未成林地管护岗位,规范聘用护林员5 000多人,累计兑付管护费6 700多万元,带动1.1万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6 000元以上。依托森林公园、林场、管护站等30多个林业基层单位资源优势,设置公益岗位800个、经营场所(点)600个,鼓励引导周边群众参与造林、护绿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年人均增收4 800元以上。

3 宝鸡市发展生态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林地资源优势作用发挥不充分

宝鸡市80%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关山和千山林区,林分主要为纯林、中幼林,现有天然林多为次生林,过密过疏林分多,混交林少,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相对偏低,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承载力不强。一些偏远山区、林区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弱,森林资源利用率、林地产出率较低,林产品供给能力弱,经济效益增长缓慢,林业资源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 林特产业经营增收效益不明显

宝鸡市林特产业发展区主要集中在丘陵或山区,基础条件差,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大,尤其是核桃及其他林下种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农户分散经营,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状态,主打品牌不多,产、加、销一体化网络建设还不健全,多以初级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增值空间小,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如凤县“大红袍”、陇县“陇州核桃”、陈仓区“高鑫牌”柴胡等,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订单销售,整体效益稳定性较差,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3.3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林业生产周期长、地域性强、见效慢,而且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影响,部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投入相对较大[7-10。就宝鸡市而言,科技应用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投入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4 推动生态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乡村生态林业增绿、增质、增效为建设重点,着力实施绿化美化提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地经营活力,着力提升林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现代林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乡村生态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优势作用,服务全市“三农”工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4.1 扎实推进绿化美化行动

立足宝鸡乡村生态林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情况,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按照山、水、林、田系统治理要求,科学推进乡村增绿提质。加快乡村生态重建,在秦岭、关山林区实施退化林提质增效、低质低效林修复改造、天然林保护修复以及森林抚育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实现林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保障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优质供给;在渭北丘陵沟壑区、渭河川道侵蚀滩涂和塬沟以及秦岭关山微度侵蚀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植绿增绿提升乡村生态,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加快农村绿化美化,推行“净化先行、绿化提升、文化增色”模式,实施和巩固完善乡村道路、河流水系、直观坡面、“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等重点区域绿化,营造环村生态经济兼用景观林带、农田防护林网,促进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建设。

4.2 积极发展高效林业绿色富民产业

林业产业以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为依托,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兼具多种生态和社会功能,不仅具有传统优势、发展潜力,而且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首选领域[1。应立足宝鸡生态资源优势和林特产业发展特点,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着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标准化栽培、良种化改造、集约化经营等手段,推进核桃、花椒、板栗、柿子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县一优势”。同时,推进林下种养业发展,通过模式整合、培育示范、产品加工等技术转化推广,引导林农依托林地资源,发展以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植养殖,及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引进和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互联网+”营销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稳定增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推进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于一体的秦岭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及渭河嘉陵江湿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林果采摘等休闲观光林业,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4.3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林权改革是解决林业发展动力机制、盘活集体林资源、促进增绿增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宝鸡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赋予了农民对承包林地经营、收益、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集体林已成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但经营分散、规模小,投入不足、效益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林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林地、森林管理制度体系,激活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鼓励林农承包林地以入社、流转、入股等多种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增收水平。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国家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提升。

4.4 着力提升林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1。在生态林业振兴乡村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培育林业发展新动力、新模式,用机制创新引领生态空间有效拓展、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强化引才引智,建设创新联盟、科创团队,开展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联合研究,着力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现代栽培模式、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依托“21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普及推广抗旱造林与陡崖绿化、林果良种与丰产栽培等实用新技术,让大量科技成果走向林区、走向森林、进村入户,为林农和涉林企业提供便捷精准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林业和市、县、镇、村4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互联网+”营销业态,发展林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农社对接,推进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探索推行林业管理、产业经营新模式,从经营利用、金融创新、服务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助力乡村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彬元.广西林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6):45-48.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N].北京日报,2018-02-09(4).

[3]解开宏.林业与乡村振兴战略[J].绿色科技,2018(7):169-170.

[4]张守攻,王登举.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J].中国农村科技,2018(4):18-21.

[5]汝娜.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J].江西农业,2024(9):129-131.

[6]尹锦珊.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5(9):114-115.

[7]吴秉岭.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林业技术推广[J].中国林业产业,2024(1):86-88.

[8]郝育军.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形势、任务和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1-7.

[9]赵荣,王桐.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及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2,2(2):27-32.

[10]晏俊杰,齐联.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林产工业,2022,59(3):66-68.

[11]宁攸凉.如何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N].中国绿色时报,2024-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