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2024-12-06祝雪琼赵荣
收稿日期:2024-05-28
第一作者:祝雪琼(2001-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1612464797@qq.com
通信作者:赵荣(1982- ),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生态减贫政策。E-mail:zhaorong6@vip.163.com
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两山”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实现国民增收和绿色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目标,而这与林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不谋而合,即林业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选择。文中基于中国目前林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现状,通过研究国外林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方案、策略及实施成效,提出继续优化调整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完善林业组织机构、加强林业产业规模化、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形成林产特色文化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乡村发展。
关键词:林业;乡村振兴;国外经验;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2-0087-06
DOI: 10.12344/lczcyj.2024.05.28.0001
祝雪琼,赵荣.国外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J].林草政策研究,2024,4(2):87-92.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Forestry Contributing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Zhu Xueqiong Zhao Rong
(Research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Two Mountains” and the President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balance of national income growth and green development is a critical objectiv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path to high-quality forestry development and vigorous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means that forestry revitalization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cho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contribu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lans and strategies related to forestry industr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ir implementation effects.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optimizing and adjusting forestry development, i.e., improving forestry institution, scaling up forestry industry, make more effort to protect forest resources, and building special forestry culture, with the aim at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aterializing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fore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olicy analysis
乡村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小型综合体,其与城市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乡村的独有魅力,同时也可为林业的发展构建天然的良好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要求,其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而且其生态振兴的内涵也决定了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全方位、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林业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持久动力。首先,以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林产品品牌等方式促进林农增收,提高林业产值,助力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其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合理规划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最后,三产的融合发展能够通过构建产业链体系、发展森林文化等助力基层社会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即治理有效、实现乡风文明目标。因此,将林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施进行有机结合,推动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经济建设的有力途径。与中国相比,国外在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更早暴露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甚至乡村衰落等问题,相应地,国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文将在总结中国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及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中国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同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乡村振兴与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林草推进乡村振兴十条意见》,为实现生态共富提供了制度依据。目前,乡村地区绿化美化力度持续加大,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01%;同时,我国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林产量达到2.26亿t。截至2023年底,原国家级贫困县中的726个县已开展经济林种植,产值达到了5 000多亿元。油茶等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竹藤花卉、生态旅游、林果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物质能源、林草碳汇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林区山区农民收入中约有20%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了60%。积极培育多种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实现了林业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助推地方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林区山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生态惠民与生态保护双促进。
虽然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1)乡村社会林业组织机构参与度低,林草队伍力量薄弱。2)产业单一问题凸显,缺乏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难以形成大规模、高效益的产业链条。3)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除不同地区森林资源与自然地理状况存在差异外,主要原因依然是不同地区对资源开采利用程度不同,进而导致林业对乡村振兴助力作用的不协调。4)发展模式雷同,缺少特点。以生态旅游为例,生态旅游是增加林业产值、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举措;但目前部分乡村地区生态旅游模式复制成功经验,杂糅各地做法,生搬硬套,未能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缺乏独有特色和创新。
2 国外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
本文选取了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等国家的优秀经典案例进行研究,主要从组织结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加以总结。
2.1 社会组织机构参与,提高发展效益
位于日本西部的阿苏农场是日本著名的特色主题小镇,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3%,以“营养”“运动”“休息”为支柱的森林康养产业迅速走红,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早期的阿苏农场在政府的帮助下,主要以餐饮和购物为主来满足游客需求,但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有效支撑农场发展;因此,阿苏农场选择在原有基础上与健康学术委员会、健康促进机构等民间协会组织开展合作,利用阿苏农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温泉资源开创“大自然阿苏健康之森计划”。该计划以自然特色增强农场吸引力,由学术机构专业人士为游客量身打造“健康菜单”,以“康养+旅游”模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客户需求,实现多层化发展。
为促进茶产业发展,日本静冈县与三井财团旗下众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借助社会力量为其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性、服务性支撑;同时,在日本农业协同工会的帮助下改善种植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扩展销路,不仅保障了茶农权益,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茶农负担。此外,静冈县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制度保障、经济支持以及风险抵御等。其中财政补贴是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项措施,通过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扶持,达到改善林业生产、产业经营的目的。目前,静冈茶园与茶叶科研机构、茶叶相关企业以及茶文化宣传机构等已经基本构成了“茶产业生态体系”, 实现了产、商、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4]。
2.2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促进产业化建设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是服务乡村经济、加快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帮助乡村社区提振经济,美国环境保护署与林务局和北部边境地区委员会合作,选定10个位于经济困难地区的乡村为试点,在其户外发展休闲经济,协助当地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户外休闲经济战略和行动计划,带动新业务的开展,振兴区域经济。这不仅为地方吸引了来自北部边境地区委员会及其他私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其中位于国有林附近乡村中的森林旅游休闲项目为当地提供了超过20.5万个工作岗位[5-6]。
日本山村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61%,日本政府认为林业能够创造工作岗位,并对山村振兴作出贡献;因此,将林业增长产业化作为林业生产的一大政策性课题[7-10]。为建立合理的林产实施框架,日本实行统一的经营体制,进行集约化管理,建立低成本作业体系,培育林业工会等林业经营主体,确保其公平竞争;创立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推进地方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种类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利益反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也必须与地区实际情况相契合,不能盲目进行开发利用[11],如日本虽希望以木质生物质能的发展振兴地方林业,但却因没有考虑到木质需求量与地区实际森林资源存储量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实施成效大打折扣。
2.3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加强乡村地区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林业发展,西班牙实施了一项为期多年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计划,促进和鼓励私营部门参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优先保护和恢复在乡村地区生活的濒危物种和重要物种;2)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壤、森林群落、自然空间、动物资源实施可持续管理;3)支持实施自然空间保护利用相关项目;4)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乡村地区自然价值的认识;5)制定森林防火基本办法、动植物保护政策,同时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为促进森林保护,1991年,日本川场村与世田谷区以及当地林地所有者展开三方合作,共同启动了“友谊林”项目,在“中野馆”附近80 hm2范围开展森林保护等系列活动。2007年,在“友谊林”项目的基础上,日本川场村又推出了“农林再生事业”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以及企业参与进来,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注入了新鲜血液[12-13]。
为有效依托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瑞士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通过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乡村吸引力。其采用国家财政或民间自筹资金资助的方式,以不同森林类型为划分依据,来平衡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并对乡村人居生活环境进行持续性改造升级。现阶段瑞士还将乡村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生态风光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农居风光,提高乡村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了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
2.4 发展生态文化,形成地区个性
以林业为载体,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形成,而且对提升乡村吸引力、增加乡村内在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英国十分推崇乡村文化,选择乡村生活是一种时尚和优雅的行为。在英国人眼中,乡村比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它代表着高品质生活的聚集地。而这一思想正源于其对生态文化的挖掘与传承[14-15]。不管是林业发展或者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进行文化建设,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增加乡村人气,日本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与政府部门共同推广森林浴,辅以山村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提高民宿入住率,拉动农林产品消费,并将国有林中的“休闲林”作为旅游观光资源加以利用,开启了以森林散步、林业体验等为中心的“森林体验计划”;另一方面招揽区外人士体验当地生活、定居,引导儿童、青少年开展修学旅行、自然体验等活动 [16-19],促进了山村与城市的交流,使乡村旅游占据了日本旅游市场产值的50%以上。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五大城市弗雷斯诺发展了5个特色小镇,并根据各自优势及特点,发展旅游度假村或花卉苗木种植基地。5个小镇以不同的经营主题进行优势互补,设置不同的主题游览路线以满足游客多种需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弗雷斯诺旅游区产业链条。
3 启示
3.1 完善林业组织机构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宗旨,以构建有序、和谐的乡村社会为目标,林业组织机构和法律政策的制定与乡村组织振兴在制度方面有着内在联系。首先,应发挥社会团体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20-26]。例如,在林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发挥林业产业联合会等组织团体功能,因地制宜设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对林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保障林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加大与专业团队、企业的合作,与时俱进引进新科技,提升林业生产工作效率,节约交易成本,优化服务质量;完善相关立法[27-30],包括以一定的优惠、反哺政策以带动林业产业,提高生产积极性。其次,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各项事务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乡村人居生活质量的同时,吸引城乡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在乡村发展商业性自治组织,一方面能够让群众自发地履行保护自然的义务,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文化输出、自然保护与经济产出的协调与平衡。
3.2 林业产业规模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产业带来就业,就业带来收入。林业产业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产业振兴也是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建立林业全产业链条。制定科学、长远的行动指南,建立统一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多领域、多渠道实现商品收益,力求实现二次盈利。其次,打造复合体产业模式。进行产业内、产业间融合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多元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12]。例如,日本川场村的“森林草莓农场”,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打造出了一个“林业+农业+旅游业”的多功能产业体系:利用生物质发电发展生态温室农业,利用采摘体验等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最后,为区域发展找对产业着力点。选择发展第一产业或者一、三产融合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村庄条件不同,发展路径自然也不同,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切忌盲目照搬。
3.3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明确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制定法律法规[26-28],加大对自然资源的监管力度,明确对自然资源保护者的奖励以及对破坏者的惩戒;另一方面促进城乡合作,以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来深化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效益。同时,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以科学环保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并加大对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此外,由于当地居民生活与周遭环境联系紧密,在林业生产与资源利用过程中不应忽视农民需求,应考虑当地居民意愿。在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应以“谁受益,谁负责”为主要原则,积极鼓励当地人参与,激发其环保意识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态认同感,以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
3.4 形成林产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积极挖掘乡村文化,形成特色林业IP。将林业产业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等进行融合,增强林业产业的区域特色,结合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地貌建设文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重视社区文化传播,增加小型植物园、标本馆、博物馆的建设,形成生活中的林业[6]。其次,发展生态文旅,形成“林业+旅游”模式。利用自然资源科教、疗养等服务功能,以独有的品牌形象发展文化交流活动,以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31-33]。再次,加强服务中心、平台等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农林产品本土销售,打响产品口碑,还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同时,发展体验式林业,以沉浸式体验进行宣传教育能够让群众熟悉林草行业,亲身感受生态文化,巩固群众绿色环保思想,有利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愿景[34-37]。最后,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引领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助推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路冬,张传青,张桂兰,等.林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绿色力量[J].村委主任,2024,30(9):127-129.
[2]张守攻,王登举.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J].中国农村科技,2018(4):18-21.
[3]陈熙.林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西南地区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4,24(7):28-32.
[4]白益民.日本乡村振兴的“静冈·三井模式”[J].小康,2023(34):14-15.
[5]陈洁,王登举,廖望,等.美国林务局林业科研创新趋势和机制保障及启示[J].林业资源管理,2020(3):122-126.
[6]陶汝聿,郭哲延.美国郊区振兴的靶向性策略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23(6):87-91.
[7]李汀,恭映璧.日本《山村振兴法》与山村林业振兴:战后日本林业的发展及其启示(四)[J].林业与生态,2019(1):13-15.
[8]彭伟,李想,张慧斌,等.日本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概述[J].国土资源情报,2021(5):39-45.
[9]李冰.日本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J].国土绿化,2006(6):44-45.
[10]保母武彦,萧淑贞.日本乡村振兴的历史、经验及教训[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26-28.
[11]王燕琴.日本围绕区域内生态系统推进木质生物质能源利用[J].中国林业产业,2021(4):70-71.
[12]赵婧贤,张益修,庄惟敏.日本乡村建设案例调查:城乡互动、产业复兴的川场村[J].世界建筑,2017(4):102-105,117.
[13]李东坡,米洁,周慧.日本国土开发与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及实践[J].地理学报,2024,79(2):337-351.
[14]李冰,王芊樾,王伊煊.欧美乡村振兴路径与启示[EB/OL].(2021-09-03)[2024-02-12].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10903/094030245872824.html.
[15]张杨.历史透视的文学之眼:从《傲慢与偏见》看18世纪的英国乡村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7):100-101.
[16]王燕琴,陈洁,顾亚丽.浅析日本森林康养政策及运行机制[J].林业经济,2018,40(4):108-112.
[17]米丽萍,黄水连.乡村振兴背景下日本民宿特色经营对韶关民宿发展的启示[J].山西农经,2023(10):165-168.
[18]牛坤玉,李思经,钟钰.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0):10-15.
[19]顾鸿雁.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新模式:“地域循环共生圈”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20,39(6):48-59.
[20]张婷婷.运用主题教育成果 促进乡村振兴:记灵川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爱华[N].桂林日报,2024-02-20(2).
[21]陈祈,欧扬.“授之以渔”打造特色振兴样本:国盛集团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N].东方城乡报,2024-02-22(1).
[22]加拿大林业发展战略[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77.
[23]张利明.加拿大林业发展现状及启示[J].林业经济,2019,41(1):114-116.
[24]黄树青.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应与农民教育相结合: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23-25.
[25]王燕琴,陈洁,顾亚丽.中东欧地区林业发展现状及“16+1”合作前景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7(1):153-159.
[26]徐艳文.瑞典林业持续发展的秘诀[J].浙江林业,2012(7):39.
[27]秦涛.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森林立法特点及启示[J].防护林科技,2014(7):40-43.
[28]国外乡村振兴立法的特点及启示[EB/OL].(2021-05-27)[2024-02-12].https://nyncj.wuhan.gov.cn/xwzx_25/xxlb/202105/t20210527_1705952.html.
[29]陈欣,陈勇.芬兰林业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2):114-120.
[30]龙晓柏,龚建文.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4):216-224.
[31]岳宇卓.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我市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黑河日报,2024-02-28(1).
[32]李娅,余磊,窦亚权.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径:基于国外的启示与经验借鉴[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4):113-118.[33]王笑涵,陈妮,甘林针,等.美国乡村林业发展经验借鉴[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5):113-117.
[34]娄向鹏.新西兰农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J].农产品市场,2023(3):60-63.
[35]陆献峰.德国乡村振兴与森林康养的启示[J].浙江林业,2018(9):40-41.
[36]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等.“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41(11):111-119.
[37]张延龙.德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20(1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