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初中化学教材笔记的设计与实践
2024-12-05卢天宇艾进达吴冰玉
摘 要: 学生的教材笔记是反映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的重要学习档案。通过大量查阅与对比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将初中化学教材笔记的展评进行整体规划。进而结合三个案例阐明如何以教材笔记展评加强过程性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新课标评价理念在化学课堂落地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材笔记; 展评笔记; 过程性评价; 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11-0031-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研究缘起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日常学习评价实施上强调,教师要经常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内容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获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根据档案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1]。做笔记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复杂思维过程,要求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从而具体地操作知识信息[2]。化学同行关于学习笔记的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编码分析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笔记行为差异[3];课堂笔记的详略与学业成绩相关性[4];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调查[5];康奈尔笔记法的应用[6]等。
笔记类型多样,根据不同的载体可以分为五类:笔记本笔记、教材笔记、导学案笔记、作业笔记与试题笔记。研究表明[7],学优生在教材上做笔记时,较多采用原文标记与注解,善于做到课堂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融合,笔记更显结构化、更具整体性。义务教育化学新教材的排版也预留了较多的笔记空间,鼓励学生直接在教材记录笔记。鉴于此,本研究以教材笔记为对象,通过查阅与对比任教学生所使用过的初中化学教材,将教材上优质的笔记或带有典型问题的笔记转为教学与评价资源,进行教材笔记展评,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学习证据诊断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新课标评价理念扎根化学课堂提供新的思路。
2 展评教材笔记的规划与实施
2.1 整体设计,有效搭建学习支架
通过分析教材笔记与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之时,其教材笔记一般会处于混乱状态,主要表现为:“张冠李戴”,比如将应补充的笔记写错页面,或在必要的位置所写的笔记无关痛痒;表述不清,即学生过后再翻看笔记已经不明其意;存在科学性错误,比如关键用语书写错误,所记录内容与正确观点相反等。实践表明,针对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阻碍而设计教材笔记展评,能够为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展评教材笔记不仅要直切学生学习的认知障碍,还应当立足于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思路进行整体设计,确保适时、适度。
以人教版(2012)教材的学习为例,绪言、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开端,学习难度较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系统介绍化学学科特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开启了从宏观向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部分学生因无法在“宏-微-符”表征间建立联系,导致学业成绩下滑,进而失去初学时的兴趣与动力。溶液、酸碱盐是化学学习的又一个分水岭,因其综合性较强,学生很难将知识进行有效关联,无法形成学科的方法与思路,在面对探究性、开放性及综合性问题时束手无策。根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研究制定了初中化学教材学习笔记的展评规划,如表1。
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的需求,灵活调控展评笔记的时间和频次,为学生的学习进阶搭建有效支架。比如初学阶段可以通过展示优质的教材笔记,加强正向强化,发挥示范导学的作用。随着学习深入,学生认知水平出现较大差异,有必要展示错误的问题笔记,引导学生纠正,并基于正确的笔记内化学科思维方法,跳出认知的混沌区域。
2.2 组织展评,促进核心素养进阶发展
2.2.1 渗透学法指导,增强探究体验与获得感
在刚入门化学课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如何有步骤地对教材文本进行注释与剖析,指导学生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记录问题及答案,有利于学生掌握高效记录笔记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第二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笔记展评过程。
[教师]同学们,刚刚大家阅读了教材上实验2-1的操作。请结合以下问题来观察演示实验:(1)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有何作用?(2)如何将水面上面空间进行五等份划分?(3)红磷为何要足量或过量?(4)点燃红磷之后,为何要立即(快速)伸入瓶中并拧紧?(5)为何要冷却至室温才打开弹簧夹(止水夹)?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记录了实验问题的笔记样例(见图1),提醒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快速记录5个小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思考并讨论实验问题。
[教师]巡查指导,使用同屏技术抓拍学生的笔记。
[教师]展示甲同学的笔记(如图2),提问:对于甲同学的笔记,大家是否有优化的建议或疑问?
[学生1]对于第(4)小问,我认为立即伸进去还能避免红磷在集气瓶外燃烧时间过长而消耗红磷,导致瓶内的氧气未被充分消耗。
[学生甲]我认同这个想法。
[学生2]我有一个疑问,实验现象如果描述成“进水量约占集气瓶的五分之一”是否存在歧义?
[学生3]存在歧义,因为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放了少量水,“水面上面空间”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
[教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学生4]我对“将水面上面空间进行五等份划分”有一个细节补充,要把塞子塞进去挤出瓶中的少量水,因为塞子也占了空间。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十分细致,请大家整理、修订个人的笔记。
教师协调实验观察与做笔记需要把握3个要点:一是实验前,引导学生厘清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标出关键点与疑惑之处;二是在演示实验之前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记录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观察与思考;三是所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学生能基于观察发现使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现象、解开所疑所思。实践表明,笔记指导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独立思考的时空,为学生主动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留白”。一方面可规避学生因无法同时兼顾实验观察与笔记记录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的情况,另一方面利于学生沉浸在实验探究中,感悟实验的学科价值,收获实验的成就感。
2.2.2 挖掘笔记内涵,培养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审阅学生的教材笔记之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笔记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及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案的信息。通过笔记的简明性、科学性及结构化程度等溯源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态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研读优质笔记,激发学生在优质笔记中找到解决化学问题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发展。
下面是“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教材笔记展评过程。教师在实验操作结束后或下一节课前展示学生的教材笔记,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学生乙的笔记(见图3)有哪些优点,对比你所写的笔记说说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学生1]乙同学借用了教材的装置图,快速把实验操作(1)中的问题解答了。类似于数学的“数形结合”,具有简明、可视化的特点。
[学生2]他把实验操作的要点归纳为1至7个要点,基于教材的步骤做了记录,并且与所归纳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离、熄”相匹配,笔记写得少、写得精要。
[学生3]为什么要把“大气泡”也画出来?
[学生乙]在新授课学习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时候,我对“加热片刻后出现连续、均匀气泡”与“集满气体后瓶口有大气泡冒出”这两种现象印象不深刻。自己到了实验室做实验,看清楚了连续、均匀气泡及大气泡的形态。画一画,帮助理解与区别。
[教师]在课后作业里,不少同学把“连续、均匀”写成了“连续、匀速”,与物理学科最近所学的“匀速”直线运动混淆了。乙同学在动手实验过程,善于观察与巧妙记录,将心中疑问解开,学得有智慧。
深度挖掘优质教材笔记的内涵与价值要抓住三个关键。其一,在课堂学习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课后及时查看学生的教材笔记,搜索合乎常理且与众不同的笔记并加以展评,启发学生发现加工相同学习内容有不一样的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形成从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等多样视角相结合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其二,在每个章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透过笔记的完整度、准确度、条理性等诊断学生学习进阶受阻的原因,展示优质笔记中恰如其分的举证、推理、论证及模型构建等,提高学生基于现象、数据等证据进行质疑的能力,发展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主构建模型、修订完善模型的创造能力。其三,在组织展评学生笔记时,保障充足的时间,充分激活学生基于笔记进行深入的对话,点拨学生发现优质笔记中创造性解决学习问题、改进学习过程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产生大量的想法、产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2.2.3 梳理单元小结,促进单元内容及化学观念结构化
在学完每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展评单元小结笔记,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关联、认识思路及核心观念进行结构化梳理,深化理解单元中所涉及的化学观念。
下面是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材笔记展评过程。教师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展评多份学生的教材笔记,组织学生梳理单元知识脉络。
[教师]学生丙的笔记(见图4)对你理解本单元所学的“物质构成”有哪些启发,你发现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
[学生1]丙同学梳理单元知识抓住了单元关键词,并标注在“→”(箭头)上。例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离子、原子、分子等“构成”了物质;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可“拆分”成原子。
[学生2]我欣赏丙同学结合典型例子理解概念的做法,就像教材第66页的图示一样,写出由离子构成的典型物质NaCl、 CuSO4,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典型物质C、 Fe、 Cu,以及由分子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有实例能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学生3]丙同学会把老师讲过的一些易错点整理到单元知识体系里,避免陷入认识误区。比如,在“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前加注“在原子中”,提醒了在离子结构里,核外有电子的得失,因此核外电子数不等于核电荷数。
[学生补充]在元素符号这个知识板块,需要补充元素符号的分类;原子、分子的概念和特性可以通过关键词和微观图示加进来;把教材第53页原子构成的示意图加上了,概念与图示相结合利于理解。
[教师]继续展评其他学生笔记,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通过大家的踊跃研讨,我们找到了更多理解元素观、微粒观的思路与方法,大家课余继续补充完善,后续展评到教室的学习墙报上。
如何通过展评单元小结促进学生结构化理解教学内容与深度构建学科观念?第一,指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括号”将知识或概念之间关联起来,可视化地表达其逻辑关系,利于知识的体系化构建。比如,“原子→分子”“分子→原子”分别表示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拆分为原子。第二,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案例将认识思路具象化,助益学习方法与思路的习得。例如,列出由分子、原子及离子构成的典型物质,打破微粒的抽象性,将“微粒”与“物质”结合,为学生理解微粒观搭建了学习支架,提供了方法指引。第三,启发学生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实现核心观念结构化。比如,学生在知识体系中一方面能直观地对比元素观与微粒观,发展对比理解的思维,另一方面能运用物质的多样性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微粒观。
3 反思与启示
3.1 循序渐进地展评教材笔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笔记是学生学习化学后留下的学习档案,一定程度体现着学生学习和成长历程,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教师要经常翻阅学生的教材笔记,循序渐进地组织教材笔记的展评,深挖笔记中生成性的学习资源。首先,站在课程内容实施全局统揽学生学习进阶路径,预判学生在化学课堂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学习读物或网络查询获取必要信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其次,基于教学经验与学情,做好教材每一单元教材笔记的展评规划,在展评过程中根据学情进行适切的调整,助力学生突破认知障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者,细化展评笔记的流程,引导学生勇于展示、主动参与评议及不断修订完善笔记,促成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进行自我省思与学习经验交流;最后,教师要对展评进行点拨或小结,指导提炼一般思路与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品质。
3.2 要从“善教”走向“乐评”,拓宽笔记展评的渠道
随着2024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发布,新课标、新教材与新课堂将成为初中化学聚焦研究的重要主题。一线教师要深刻领会“教-学-评”一体化的课改理念,树立科学的评价观,不仅要着力核心素养导向下教与学的设计,更要重视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善教”走向“乐评”。系统展评教材笔记为丰富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展评的笔记类别不用局限于教材笔记,还可穿插进行笔记本笔记、导学案笔记、作业笔记及试题笔记的展评,让学习笔记成为助力学生反思进步的工具。同时,展评的空间可以从有限的课堂向外延伸。利用班级走廊或教室的学习展板,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的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展评笔记,让优质笔记伴随着学生学习化学的每一段历程,成为其学好化学的良师益友。教师对优质笔记还可使用鼓励性、建设性的评语进行评价,树立笔记典范,激励学生不断个性化、创造性地理解学习内容。
3.3 不断积累教材笔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教师每年适量扫描毕业生使用过的教材,制作成电子文档,收集更多的优质笔记样例,形成迭代更新的笔记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绪论教学中开门见山地展示学优生的教材笔记,让优秀的学习方法得以传承和发展。又如,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优质笔记作参考,能够助力其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学习难度陡升的某个课堂上,教师给“学困”的孩子递上一本写满“学霸笔记”的教材,为其搭建个性化学习支架,给予一份关怀,让教学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展评教材笔记能够延展化学学习评价的内容、价值及意义,推动着化学学科教学转向化学学科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6.
[2]胡适. 论课堂记笔记的创新性[J]. 上海教育科研, 2000, (3): 5.
[3]诸佳丹, 王祖浩, 周佳伟. 学生化学教科书笔记行为的差异研究[J]. 化学教学, 2018, (11): 21~26, 37.
[4]王先锋. 高中生化学课堂笔记的详略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研究[J]. 化学教育, 2016, 37(3): 26~29.
[5]沈亮.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调查研究[J]. 化学教与学, 2011, (1): 58~60.
[6][7]苏洁, 陈小莉, 姚怡晨等. 康奈尔笔记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2, (16):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