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4-12-05王玎玎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承担着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多方面的职能。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事业单位深入优化绩效工资制度是必然趋势。本文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情况为研究主体,首先阐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系特征,即协同性、规范性及灵活性,其次分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问题,包括基础管理难度大、绩效考核不合理、绩效工资分配待优化等,最后建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加强基础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方法、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以提升绩效工资制度透明度,促进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绩效考核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政策文件,明确绩效工资制度的目标、原则和实施要求。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绩效工资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内部职工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方向感和目标感,推动个人能力成长,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协助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目标。然而实际操作运行期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难以达到理想化激励效果,限制绩效工资制度效用发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运行。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系特征
(一)协同性
出于协同单位不同领域及人力资源收益考虑,引进总量把控法进行绩效工资管理事项,既能维护单位职工权益,又能持续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其特征着重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整体性与统筹性。通过确定绩效工资支出总量,控制薪酬支出规模,避免因个别因素导致薪酬支出过度增长;二是强调绩效导向和激励机制。由于绩效工资支出受到总量限制,员工薪酬水平将更多与其工作表现相关,有助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三是公正性。通过确定绩效工资支出总量,确保薪酬分配过程公平透明,避免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现象。
(二)规范性
在规范性方面,绩效工资体系需明确政策依据与制度框架。各级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绩效工资方案。规范性体现在考核标准的科学性、透明性以及操作流程严谨性。绩效考核指标应与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每项指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三)灵活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相对灵活,具体而言,一是实行差异化管理,根据不同岗位要求与表现制定针对性绩效标准与奖励措施,利用灵活性激励员工提升工作质效;二是结合单位目标与员工表现灵活调整绩效工资管理方向,确保绩效工资体系与单位发展保持一致;三是根据员工成长需求与发展方向制定培训计划与发展机会,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问题
(一)基础管理难度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事项的基础管理把控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对专项部门与运作程序设置界定不规范,职工职能定位不清晰,单位内部结构与职能划分呈混乱状态,职能交叉现象频发,导致绩效工资管理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其次,面对事业单位身份管理向职位管理模式进化阶段,职工与岗位缺乏制衡管理规定与文件,难以统一规范工作行为,徒增绩效工资管理基础工作难度;最后,事业单位实际操作时,领导层制定管理方案与工作目标时缺乏与职工有效沟通衔接,可能造成管理与职工矛盾,阻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精度提升。
(二)绩效考核不合理
1.绩效考核周期不合理
一方面是绩效动态性特征突出,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成绩属于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受自身专业能力、工作环境、激励程度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动,而事业单位固定时点绩效考核工作模式,会出现以往优点会在考核周期内逐渐变差,以往劣势会在考核周期内逐渐变好的动态局面;另一方面是考核间隔周期过长引发“近因效应”。指事业单位考核对象在绩效考核末阶段进行刻意表现,前期表现与成绩极易被忽略,该行为不仅导致个别职工短期内进行“表面功夫”,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而且会降低职工对绩效管理的信任与参与度,难以真正反映绩效考核的价值。
2.绩效考核指标不完善
首先是绩效考核指标设定过于笼统,缺乏细化说明。如单位仅以“工作态度”、“部门合作”等宽泛抽象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缺乏具体行为表现和量化标准,导致绩效考核变得主观化和模糊化,容易引发评价不公正现象。并且缺乏具体说明,指标难以量化、难以验证,影响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次是绩效考核指标种类未经划分,缺乏针对性。绩效考核指标需细分、分类,对不同岗位职工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指标。但部分事业单位往往对全体工作人员统一套用相同指标,忽视职工不同职责和职能特点,造成绩效评价片面性和不全面性,不利于激励员工持续改进和成长。
最后是绩效考核指标定性指标偏多,缺乏定量指标。事业单位过多依赖定性指标造成绩效考核主观性和随意性加剧,难以客观评估工作人员实际表现。如以“工作态度好坏”、“沟通能力强弱”等主观评价作为指标,缺乏量化指标的衡量。
3.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运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奖励性激励工资分配间缺乏紧密关联。虽然部分单位依托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强调同职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差异化,但实际并未拉开明显差距,激励效果不显著;二是与职工晋升与培训间缺乏关联性。绩效考核作为人员晋升和培训重要依据,有助于单位识别出表现优秀的员工并给予相应的晋升和培训机会。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结果与人员晋升、培训的关联性处理不到位,导致绩效考核无法真正成为选拔和激励人才的有效工具,挫伤员工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三)绩效工资分配待优化
如何优化分配绩效工资、保证分配公正性与合理性是事业单位管理事项的重点研究内容,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分配差距过大。分配差距大指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存在明显收入差距,即部分员工获得绩效工资远远高于其他员工,引起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该问题是由于评定绩效标准客观公正性不足,导致部分员工获得过高绩效工资,而其他职工因此受到不公平待遇,损害单位内部凝聚力,引发职工间矛盾和不满情绪,影响到整体工作效率;二是分配条件不明确。分配条件不清晰指在绩效工资分配的标准、流程和权责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模糊不清情况。若员工无法清晰了解获得绩效工资的具体条件和依据,整体分配过程则极易缺乏透明性和可控性,容易引发员工对分配结果怀疑,降低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打击员工对绩效激励制度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影响单位整体绩效水平和竞争力。
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优化对策
(一)加强绩效工资基础管理
根据我国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文件内容,提出要持续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深度,坚持长效健康发展导向,突出单位特有公益属性。绩效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事项,为确保其工作达到预期实施效果,需加大内部管理力度,科学且合理地落实绩效工资基础管理工作任务。
首先,事业单位需明确内部人员职能定位,优化工作机构、重塑工作程序,有效规避内部职能交叉现象。同时在职能设置环节,需密切注重职工岗位分配,协助职工明确工作重点,实现权责与职能统一化,更好实现单位既定绩效目标。其次,可以根据内部职工工作内容制定岗位权责说明,明确界定不同职工的工作范围与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岗位职责会议,将不同岗位的权责范围通知到位。最后,需根据不同岗位与职级特征,设定各级职工工作目标,即考核标准与工作方案,确保目标可量化可达成,促使内部职工清晰了解自身工作任务与绩效要求。
(二)完善绩效考核方法
1.增加考核频次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除了采取年度考核考评机制确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绩效的方式,还需联合建设日常考核机制,确保考核机制的全面性、时效性。
2.改善考核指标
首先是促进定性与定量指标有机结合,提升定性考核指标可度量性。考核指标除了包括客观定量数据,如任务完成率、工作效率等,还包括主观定性评价,如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等。定量指标可以帮助量化绩效表现,而定性指标则能更全面地评估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事业单位需采取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形式,筛选确定适合定量考核的指标,细化不适合定量考核的指标,根据严谨数据与事实制定针对性考核标准;其次是事业单位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分类考核,以满足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确保考核公平性和有效性。最后是考核主体多元化。除了直接领导评价,还可以引入同事评价、用户满意度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职工工作表现。
3.丰富结果应用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评价工作人员工作表现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为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丰富:一是将绩效结果纳入职工岗位晋升与职称评选的参考依据。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评定职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水平,从而确定职工是否符合晋升或评选职称的条件。对于表现优秀的职工,给予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称评定机会,激励其继续高效化工作;而对于表现一般或不够优秀的职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培训机会,帮助其提高工作表现;二是将绩效考核指标奠定为事业单位学习培训活动的导向。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发现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学习计划,帮助其提升工作能力和技能。
(三)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1.消除绩效工资分配比例限制
首先,制定灵活绩效工资分配比例。事业单位根据不同岗位属性与职工等级等因素,完成绩效工资分配比例制定,以适应不同职工工作特征与绩效表现,便于单位公平对待不同岗位与不同绩效水平的工作人员;其次,强化差异分配。在绩效工资分配环节应突出表现优秀员工的差异化待遇,o6v7j8gP/ndRriTbUeH63A==给予其更高额奖励,设定差异化的绩效奖励制度,以激励工作人员继续提升工作表现;最后,建立公开透明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该机制指引内部相关工作人员清晰了解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和标准,增强员工对绩效考核公正性的信任感,降低员工对绩效工资分配比例的质疑,打造更为公正、透明的工作环境。
2.保持奖励性绩效工资合理差距
首先,确立绩效工资梯度。事业单位应根据员工绩效评定结果,设立不同层次的绩效工资梯度,确保绩效优秀员工获得相应较高的奖励,形成合理差距,从而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设置绩效工资上限。为避免绩效工资间出现过大差距,事业单位可以设定合理绩效工资上限,针对不同绩效表现情况的员工均不予超出该上限,避免极端情况下出现较大绩效工资差距;最后,强调公平与激励并重。在绩效奖励中强调平衡公平和激励原则,既要保持合理差距,也要保证奖励公平性。通过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公正评定流程,确保绩效奖励符合员工实际工作表现,不偏袒个别员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绩效工资改革不仅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变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单位发展与职工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优化完善绩效工资相关制度,高效化推进绩效工资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更好激励职工工作热情与创造力,提升单位组织竞争力与发展力,而且能够切实发挥事业单位的特殊管理与服务职能。事业单位领导层需立足深化改革发展背景,对绩效工资实施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揭示在基础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工资分配方面存在的挑战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深入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绩效工资制度执行力,从而有效发挥绩效激励作用,助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桂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的难点与建议[J].商讯,2020,(26):142-143.
[2]史智利.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6):118-119.
[3]杨秀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 20) .
[4]赵德成.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难以深入推动的原因及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0(09):28-32.
[5]杨玉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困境与构想[J].中国市场,2022(3):91-9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