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究
2024-12-05郑林林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展现出了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社会服务。为了提高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做好内部控制的工作,同时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这要求事业单位基于规范化和有效化的原则,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基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构建起完善的管理机制,结合绩效指标来对单位内部的流动资金进行管理,实现标准评价和科学决策。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究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希望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考核,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的关键环节,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是否能够达成既定目标。本文聚焦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影响
(一)内部环境是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基础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环境指的是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影响、作用于全体人员意识层面的物质、文化因素。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中,工作人员可以产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敬业意识。同时,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外部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吸引力,这可以使事业单位广纳贤才,基于优质的人才更好地完成各项管理目标,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内部环境中融合了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这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这些文化是工作人员在长期履行政府职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人员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在这些观念和理念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在履行预算绩效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会自觉对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规范,使绩效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推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内部环境中的组织结构可以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事业单位职能范围较为广泛,包含了多个职能部门。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时候,要基于组织架构的角度对管理机构进行合理设置,避免出现职能交叉、职责权限不清晰等问题,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得到规范,也使各部门的员工各司其职。
(二)风险评估是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属于现代财政制度,它是基于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形成的,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基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落实绩效理念,以此来完善财政资金的产出成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为公众提供质量更好、品种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开展需要对原有利益重新进行分配,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执行人员都会对此产生抵抗情绪。同时,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还会触动到事业单位原有部门的利益,因此会出现阻力。而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可以消除这些助力,使预算绩效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和顺利实施。相关管理人员会对管理改革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改革工作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
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事业单位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而预算绩效管理也属于这一范畴。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结合内部控制,二者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认为自身工作量本来就比较大,在预算执行完成之后要进行绩效评价。在要求他们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开展工作的时候,财务管理人员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应用资金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社会效益的获取上,认为事业单位不应该像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不够关注。受到这些片面观点和错误认识的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不符
通过实行内部控制规范和要求,事业单位可以对各项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事业单位经过探索之后形成了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其中设置了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这反映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但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指标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比如某事业单位对“项目决策”相关规定的指标解释是“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完成项目决策、申报以及批复,确保程序的合理性,同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使项目调整履行相应的手续”。在其中并没有融合内部控制的内容。
(三)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控制衔接不够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来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项目中隐藏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对绩效目标进行动态化管理,同时要对绩效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在这个基础上对预算执行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找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但实际上,很多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时候对风险评估都并不关注,二者之间的衔接性存在不足。部分单位虽然响应财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但实际管理流于形式,在面对财政资金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时候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也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融入到项目的全过程,更谈不上对风险进行评估与控制,这导致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四)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化不系统,监督不到位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地开展有了新的工具,但部分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薄弱的状态,这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地开展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需求,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拘泥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没有掌握有效的管理技能。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事业单位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通过有效地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与单位经济活动开展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使他们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其次,还要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来使事业单位的决策层展现出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顺利推进。培训的对象除了包含财务管理工作者之外,还应该包含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员工,尤其是要包含财务部门和内控部门的员工,实现全员覆盖,使所有人员都能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及二者的关联性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对内部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方案的合理执行,集中各部门的力量来共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在其中融入内部控制的内容。
(二)结合内控要求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时候,事业单位要将绩效评价作为重点,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设置,并做好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判断。近年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更新。相关工作人员除了要按照国家规范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对项目中暗存的风险进行精准识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要在项目决策的环节对目标进行合理设定,并围绕着该目标构建决策议事机制,通过集体研究和专家论证的方式来实现集体决策。其次,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构建起完善的采购执行制度,确保采购的标准符合要求。还要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并按照合同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在对项目绩效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对预算进行动态化监管,并通过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来对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
(三)做好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业务风险控制工作
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核心的内容。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说,为了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过程”的问题,在预算执行环节做好积极有效的管控,做到严格把关。首先,要在事业单位中构建起预算执行跟踪制度。财务部门要对具体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有效监管,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搜集的基础上定期汇总,并基于此来对预算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和预测。其次,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起完善的预算执行通告制度。再对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的进度信息和项目绩效信息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向上通报,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共享,使其为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最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做好风险控制的工作。如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绩效目标偏差的问题,事业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并对偏差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预算问题,工作人员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整。
(四)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加强结果运用
在将内部控制作为基础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时候,事业单位要基于多个维度、整合多方面资源来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的工作,并做好信息公开、加强结果运用。具体来说,首先,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对部分预算绩效信息进行公开,同时坚持依法有序的原则将信息向公众公开。尤其是对于重大民生项目,符合要求的预算绩效信息都要公开,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也可以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地开展迈上新的台阶。其次,事业单位要提高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设置水平。在其中并利用财务分析工具对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评价,并对单向资金支出和产出效能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部门投入对单位总体绩效目标的贡献程度,并结合各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投入情况来判断资金使用的总体效率,并基于资金使用效率来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评价。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充分运用预算绩效考核的结果,将其与单位的综合考评进行联系。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将预算流程和预算结果作为重点,将考核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在实际开展的时候都要遵循全面性和全员参与的原则。研究发现,内部环境是预算绩效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风险评估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而内部控制活动则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为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要做好宣传教育,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结果运用,同时还要做好风险控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文锦,伊安红,唐大鹏,聂兴凯,杨兴龙,肖红英,陈涵,阮静.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如何持续提质增效?[J].财政监督,2022(09):32-49.
[2]武頔,洪相铁,郭长兴.行政事业单位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研究——基于业务流程和财务核算流程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207-210.
[3]刘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以乳山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6):69-70.
[4]涂淑娟,黄厚生,王玲.“放管服”背景下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J].会计之友,2020(12):77-83.
[5]周艳丽,赵忠田,田娜,关飞.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研究——以菏泽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齐鲁珠坛,2020(02):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