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基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2024-12-05张婷

中国民商 2024年10期

摘要:作为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基层财政局是与人民群众最为接近的财政管理机构,在财政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对财政局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所以,基层财政局要持续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为财政局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提供保障。本文简单阐述基层财政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意义,结合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基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意义;优化措施

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为绩效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引,为建成全方位、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供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基层财政局开始积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保障。但是依然有一些基层财政局在管理链条、绩效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质量。基于此,针对基层财政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财政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与绩效理念的结合,在基层财政管理水平提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来说,基层财政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可以将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申请的必要条件,嵌入预算审批环节,利用信息化系统对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核,更好地对财政资源进行分配,使基层单位更加科学规范地进行资金调配,避免出现无规划使用问题。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基层财政局可以按照批复完成的部门预算严格控制资金收支,利用信息系统对预算目标完成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动态监控,结合执行偏差制定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效率低下问题,有利于基层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保证基层财政资金使用规范

基层财政局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基层单位职能的履行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基层财政局能够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为依据,组织各个单位科学设置资金支出的预期绩效目标,明确财政管理职责权限,细化财政管理基础工作,使基层财政资金都应用到服务群众和造福社会方面,避免出现资金滥用问题,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基层财政局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结合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风险问题出现概率,保证财政资金的规范利用。

(三)增强基层财政执行力和公信力

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基层财政局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利用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基层财政局能够通过目标设置,引导各个单位更好履行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强化基层财政执行力。

二、基层财政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未实现全覆盖

许多基层财政局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只关注公共支出部分,未能延伸到日常运营管理支出和整体支出,没有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同时,许多基层财政局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绩效管理无法贯穿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未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利于财政局的长远发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不完整

预算绩效管理应当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但是一些基层财政局在预算编制时,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绩效指标设计;在执行环节,缺少完善的监督和分析机制;在考评环节,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同环节的缺失和执行力度的不足,造成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受损,已然成为影响预算管理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待优化

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绩效评价可以对预算资金使用成效进行科学评估,为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但是一些基层财政局设置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问题,缺乏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定量指标的重视,没有根据不同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影响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部分基层财政局在开展自评时,受到专业能力、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自评得分过高,需要通过重点绩效考核,发现自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预算绩效评价的工作量。此外,许多财政局缺乏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没有将结果与奖惩机制进行对接,无法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不利于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监管

监督管理机制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但是许多基层财政局缺少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对财政预算资金和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监管,或者将工作重心放在财政资金使用流程的规范性方面,没有对预算管理事前和事后评价的有效性进行监管,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基层财政局缺乏与第三方机构的沟通合作,无法利用他们专业优势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无法及时发现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财政局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层财政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构建“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基层财政局要坚持全覆盖理念,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绩效管理体系。第一,评价环节的全覆盖。在预算编制时,要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将其作为项目审核的标准;在预算执行时,要坚持客观透明的原则,根据预算绩效目标对实际完成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及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在预算考评环节,基层财政局要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流程,合理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对所有预算项目和资金支出进行科学评价。同时,要按照规范化流程筛选具有评价价值的重点项目,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重点评价,利用他们专业性优势,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第二,关注范围的全覆盖。基层财政局要积极拓展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覆盖其中,积极延伸到政府投资基金项目等领域。比如,对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要不断增加绩效评价项目;针对社保基金领域,要重点关注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基金方面,要建立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通过重点关注领域的全面覆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成本理念的全覆盖。基层财政局要积极推动成本预算绩效的全面覆盖,建立多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引导者作用,使资源投入产生理想效益,实现项目全周期的成本管控。同时,要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着基层延伸,科学选择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将成本管理覆盖到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财政局要发挥统筹规划作用,指导各个预算管理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选择重点项目进行绩效分析,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纵深发展。

(二)健全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链条

基层财政局要打通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将管理工作覆盖到经济事项的各个环节当中。第一,端口前移。基层财政局要加强部门事前评估和财政重点评估的结合,建立完善的事前评估机制,将其作为新增项目或者调整政策的依据,解决传统模式下预算绩效管理过于粗放的问题,强化预算分配和管理决策的准确性。第二,事中控制。基层财政局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财政局要利用信息化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所有环节进行动态监控,重点关注编制、审核、决策以及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保证所有工作的合规性,避免出现资金浪费问题。财政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包括规范预算资金支出审批、强化绩效目标监测、完善资金监控机制等。通过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增强财政局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第三,事后管理。基层财政局要树立绩效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考评机制,有效对接前端预算编制和中端预算执行,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链条。财政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实际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通过正向激励和逆向约束,对表现优异的部门或者员工进行激励,对表现较差的部门或者员工进行惩罚,从而激发预算绩效管理内在活力。

(三)优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和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基层财政局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影响。第一,基层财政局要完善财政局和预算单位绩效目标二级审核机制,结合部门职责、年度目标、业务内容等科学设置预算绩效考评目标,明确绩效指标设置流程,由各个部门编制绩效目标后,财政局出台审核意见,按照规范化流程对绩效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内容不全面或者不科学的目标进行修改,上报给财政部门进行重新审核,确认无误后将绩效目标与预算计划同步下达。第二,基层财政局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绩效考评中坚持结果导向,对部门整体支出和预算项目绩效进行自评,坚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指标设计,不但要设置共性指标,还要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个性化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从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等方面进行绩效自评,通过指标权重的合理设计,得到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编制形成自评报告,由预算管理领域专家和第三方机构进行复核和再评价,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各个部门结合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发挥绩效监督作用,提高财政局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基层财政局要积极出台由第三方机构和社会专家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明确从业资格、专业能力等要求,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和社会专家沟通合作,对重大项目或者民生项目的财政资金支出成效进行重点评价,通过实地调查、组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对预算项目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从而获得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第四,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预算绩效评价过程进行全面结果,对绩效评价质量进行分级评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四)加强预算绩效监督管理

基层财政局要加强预算绩效监督,通过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第一,基层财政局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监督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监督人员,明确各自分工职责,将监督工作覆盖到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具体来说,在事前阶段,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目标的审核,做好重大项目或者政策的绩效评估,将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条件;在事中阶段,要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存在风险问题的项目,暂停款项拨付,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在事后阶段,要对绩效评价过程进行监督,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第二,基层财政局要加强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定期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对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结合发现问题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第三,基层财政局要完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不但要在内部进行绩效自评报告的公开,而且要利用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进行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基层财政局要将民生项目、重大项目、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等的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给人大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人大的监督,强化人民群众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关注度,提高绩效管理理念宣传效果,从而保证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完善财政制度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在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基层财政局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持续优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监督管理,从而构建“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财政局职能的发挥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晓云.内控视角下的基层政府部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4(18):184-186.

[2]张璐.基层财政局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优化问题思考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2(5):4.

[3]李新勤.基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创新实践——以山东省莒县预算绩效改革为例[J].财政监督,2023(1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