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觅句图
2024-12-04毛春林党龙虎
画外
孙逸是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安徽画家,他不仅生卒年不详,生活轨迹也相当模糊。不过,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他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弘仁、汪之瑞、查士标并称为“海阳四家”。孙逸的画作洁净质朴、疏淡简远。《溪桥觅句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是孙逸的重要代表作。
画里
根据画面题跋(bá)可知,这幅作品是为元修社兄所作。画面描绘了一个天高云淡、山石耸立、水波不兴、人迹罕至的妙境。秀丽的山色也许是孙逸的梦想之境,并非完全照搬现实。古代文人、画家将山水画作为隐晦表达心情的载体,他们总是憧(chōng)憬自己生活在没有纷扰、山清水秀、悠然自在的环境里。因此,孙逸仅在溪桥上安排了一位策杖而行的人;画中的三两间小屋,大约是孙逸为自己建的忘忧茅舍。
构图
《溪桥觅句图》的构图奇崛。画面左边斜入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比萨斜塔,形成强烈的压迫感。右边的山石宁静、寂寥、平缓,云朵飞荡,山涧潺(chán)潺,茂密的植被散落其间——一派江南风情,从容有序。画面以水为界,切割成两部分。上部的面积占三分之二,没有人迹;下部则有了建筑和人活动的痕迹;桥上的人是画面的中心,所谓“画眼”。
勾画
画面所用线条劲健绵长,并非一味的刚强。所用墨色多为中墨、淡墨,仅树叶、苔点用了些许重墨。在山石、云水转折处的勾勒上,更多的使用圆角。山石的皴(cūn)擦(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纹理、峰峦折痕及树身表皮的脉络、形态)极为克制,仅在体现结构、阴面处略作皴擦。凡此种种,均强化了画面清丽、柔和之感。
用色
在用色上,《溪桥觅句图》使用了青绿山水的方式,赭(zhě)石打底,再施以花青、石青、石绿等色。因皴擦较少,大面积的石壁经颜色的渲染,显得空灵而通透。孙逸的审美格调超群,颜色的渲染虽薄而淡,却显得厚而润,整个画面洋溢着超凡脱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