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位一体”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4-12-04雷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我国高中“五位一体”体育课程体系的渊源、内涵及理论依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设策略,并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为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位一体
一、引言
纵观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往的体育课程结构较为单一、狭窄、封闭,客观上还存在着普专师资分离、教学方法单一、管理评价体系形式化等诸多问题。从主观上看,学校、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还不够,课程理念也比较落后,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2017)》)的解读与教学探讨,难以顾及学校体育实施的总体状况及成效,导致了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出现了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体育训练、竞赛等各类体育课程形态的割裂和作用的片面性,学校体育的历史和现实已经显露出了这一传统课程的弱点和缺陷。
本文以系统论和全息理论为依据,将宏观指导和微观实践相结合,对各种体育课外、课间和课内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把现行五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内容整合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中观层次的实践模式。为了突破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形成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进行扩展,努力将整体推进和分级指导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兴趣培养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团体运动和体育比赛相配合。
二、“五位一体”体育课程的依据及理论依据
(一)“五位一体”体育课程的依据与内涵
苏联于一九八五年制定的《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将体育课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体育保健运动(含课间操、课间体育锻炼、每周体育作业);
第二部分,体育课程;
第三部分,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劳动制训练小组,运动节,军体部等等);
第四部分,集体活动、休闲活动、小组活动(健康日、体育节、校内比赛、旅行活动等)。
2017年《课程标准》提出“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品质”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并在其课程体系中着重指出:“除了体育与健康课之外,还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这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保证每日运动1个小时”以及“无体育活动日,学校应安排学生在下午课后开展1个小时的集体体育活动并纳入课程安排”的总体要求。
课程是指教学、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大纲与目标系统,是对教学以及对学生各项学习的整体计划和进程。体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同时具备了学科类和活动类的特征,因此,整个体育课程的改革要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融入体育课程之中,并且将两者进行融合。体育理论学者吴志超和刘绍曾提出“体育课程”的内涵有两点:
第一,按照学校的教育目标,确定了一定的层次、类型的应教和应该学的内容。
第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
根据以上体育课程的方针和解释,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或者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的所有体育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和进程,包括学科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五位一体”课程是指对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五大类的体育课程进行总体构建,并将其列入课程表中,根据课程执行的要求,对其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从而使各类体育活动的全面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地实现,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小时的锻炼的成效与质量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五位一体”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在唯物辩证法中,普遍关系是基本观点。哲学意义上的“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及其内在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等关系。一个系统是由几个具有特定结构的部件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样,教育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始终与其他的事物相关联,而一个系统是由几个元素通过某种结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并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核心思想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在对全局和局部、全局和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进行综合,通过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考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学校体育是一个由多要素、多结构构成的复杂体系,要想让这个系统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就必须按照它的结构原理和有机关联、有序性特点,把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联系弄清楚,只有合理的体育工作结构,联系密切,才能使学校的体育课程得到有效地落实。
2.全息论
“全息”这个术语于1948年首次被物理学家嘎博在其发现全息照相术的时候提出来,而我国的生物学家张颖清于1973年首次提出“生物全息律”,首次揭示了生物学中的局部和全局的联系。教学全息理论指出,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息”系统,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全息规律”,教学系统的三种规律分别为:空间(结构)全息律、时间(周期)全息律、功能全息律。在体育课程的全息理论中,各科目都被看作是一个全息子系统,包含了课程系统的全部信息,并对其他子系统的行为产生影响。而课程系统则是课程各个子系统的全面展示,它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活动之中,实现了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
系统论与全息理论所反映的两种对立又相反相成的结构,恰好组成了辩证的整体课程观,系统论注重局部照顾总体,注重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执行,而全息论则侧重于整体依赖局部,强调各子学科的整合作用,为“五位一体”课程提供建设和实践的引导。
三、“五位一体”体育课程的建构
(一)核心素养目标的“全息性”认识模型
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多元的、多维的,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结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体育课程也是全息性的。试图改变课程标准从上到下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依据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体育课程形式的核心功能,从课程形式、主要功能要素、目标重点和核心素养等方面,从下到上地寻找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循序渐进地构建相应于课程标准的认知模式,从而构建出体育课程“五位一体”的体育素养认知体系。
(二)学生体育特长发展的“一体化”课程设计
以《课程标准(2017)》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构建基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个体化体育能力培养体系,使每位同学具备1-3种以上的体育专长,以适应各阶段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具体条件,以“梯”型的结构,把体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在纵向层面上,包括在高中阶段各个层面上的体育发展层次、人才培养结构,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在横向层面上,包括各层面的管理主体、教育教学载体、实践形式、影响、评估及辅助要素的开发。注重体育课程内部与外部的衔接,逐渐从原来单一的运动训练转向课程对学生特长的全面培养,从标准化、达标、展示驱动的普及课程,提升课程的评比、展示和竞赛的驱动,进而发展高水平的专业课程竞赛、人才输送的驱动。为学生的体育特长的发展建立一个系统的、长效的实践工作体系。
(三)“三类结构”课程的“功能性”规划设置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决定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课程的结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应按照学校课程设计的规律,使各类体育课程的综合作用最大化,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组织层面上相互融合。从课程类别的视角来看,要将必修与选修、长课时与短课时、显性与隐性相统一;从课程形式的视角来看,要将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系统与专题有机统一;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要将校内、校外和网上的课程相统一。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结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学校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以普修课、选修课、专业课为主体的多元课程体系,切实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四)“五位一体”课程实施的实例运用
将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五种体育课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纳入课程表,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分工都比较明确,但是它们的运用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课程之间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经过长期的尝试和修正,逐步解决了各类体育运动各自独立的状况,有助于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多种形态的综合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任务、要求和保障进行了界定,不仅能很好地处理好具体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且还能减轻教师在课堂之外组织学生活动、竞赛、测试等时间和空间所引起的冲突,这对整个体育课程的实施是有益的。
从普通课程的标准化、达标和示范驱动,到提升课程的评比展示、竞赛驱动,再到专业课程的高水平竞赛、人才引领驱动,为学生构建体育特长的发展渠道,从而形成集体活动中“感”、选项教学中“学”、活动课程中“用”、体育竞赛中“促”、运动比赛中“成”等实现不同课程形式的有效衔接。在“教体结合”的条件下,协调各层次的业务指导与行政服务的双向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教师的主教项目、辅助项目、训练项目等的职责划分,不仅可以解决项目之间的场地、考核等问题,还可以缓和选项教学中教务处的排课和代课等矛盾。对体育教师进行分级管理,不仅能解决体育教师评先评优的实际问题,还能缓解教师人数少、班级多而工作量不均的矛盾。教师个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促进了体育团体成员间的关系,促进了整个学校体育的总体管理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采用文献资料和政策研究方法,将体育课程定义为:在学校或老师的引导下,对整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过程,将间隔操、体育课和活动课结合起来;将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五种体育课程内容融入课程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这是学校体育与课程实施的发展方向。
系统论与全息论所反映出来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结构,正是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结构,它是一种辩证的、全面的课程概念,它为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各子系统的一体化作用的构建和执行提供了指引。
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息性”认知模式,“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学生体育特长,“功能性”的课程设置“三类结构”“项目化”的体育课程实施保证,“五位一体”课程建设的对策。
“五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推动了由单一的体育教育转向整体的课程实施,从单一的体育训练转向对学生特长的整体培养,从原来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教研组)转向以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功能项目组”课程管理。实践和应用的成效十分显著。
(二)建议
要不断地更新教育和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的课程教育意识,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课程在体育方面的优越性,做好继承和发展的工作,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尽管在中观层次上,对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进行了优化,但缺乏“子系统”的具体的实施战略,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并对课程子系统的内涵进行持续的发掘。
参考文献:
[1]王艳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6(02):97-101+85.
[2]吴强,王飞,陈宇炜.新时代工科“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3,(10):153-156.
[3]黄湖滨.“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模式的对接融合[J].职教论坛,2012,(15):9-13.
[4]艾楚君.“五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