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视域下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024-12-04李启畅
摘要:定向越野是一项新兴的户外体育项目,具有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锻炼身体的积极作用。本文以“课内外一体化”为视角,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内外一体化的视角提出了构建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的策略,即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能够使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高校;定向越野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定向越野教学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探讨。
二、高校定向越野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中定向越野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定向越野课程的构建,即设置专门的定向越野课程,或者将定向越野纳入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在教师层面上来看,目前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教学,缺乏一定的定向越野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层面上来看,多数学生对高校中定向越野课程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不高,主要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定向越野项目不了解,听到越野两字就以为对体能要求很高,所以很怕参与到定向越野活动中去,因此对定向越野课程缺乏兴趣。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从教学效果上来看:
1.课程开设时间不够灵活
由于定向越野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通常都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定向越野课程。然而由于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经没有体育课了,且正处于考研阶段,因此时间比较紧张,导致学生在定向越野课程的学习时间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单一
由于定向越野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户外定向越野活动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然而由于高校中定向越野活动开展较少,定向越野课程缺乏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支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三、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定向越野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开展定向越野课程时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定向越野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定向越野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2]。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学生掌握标定地图、指北针、拇指辅行等方法;学生掌握常见地图图例、检查点说明、标定地图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地图来寻找检查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指北针使用方法,并能通过指北针来穿越森林和攻击检查点。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学生要熟悉各种地形和人工地物,掌握正确的路线选择技巧,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地物来规划路线,并通过合理的路线规划进行定向越野活动;要熟悉指北针、标定地图、拇指辅行的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定向越野活动,并在定向越野活动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要想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来开展。
首先,从课程目标上来说,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教师也只是完成知识的传授工作,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3]。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也是停留在表面上。但是在定向越野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学习能力培养,通过个性化指导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4]。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来说,定向越野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团队运动方式进行运动,而传统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个人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从传统体育教学中脱离出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
最后,在教学模式上来说,定向越野教学模式不仅包括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多种形式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所没有的多种形式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定向越野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除此之外,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内外一体化”背景下开展定向越野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重要作用,即通过课堂教学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高校定向越野课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向越野知识体系[5]。教师在开展定向越野课程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服务。
(三)优化课程结构
在构建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可以采取“一课一体”或者“一课两体”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能。“一课两体”是指将定向越野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主要是围绕定向越野教学展开,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等,课外则是围绕学生课外活动展开的,包括校园、公园活动和野外活动。“一课两体”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掌握定向越野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优化课程结构时还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在目前高校定向越野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以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课内外一体化”视角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更应该是主动地学习知识。在优化课程结构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比如: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游戏或者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体育与文化结合起来,如:将定向越野与“一带一路”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还可以将定向越野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将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定向越野技能时了解我国红色文化,并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将定向越野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如: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比如: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通过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定向越野训练,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完成,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定向越野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训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定向越野的技巧,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训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任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走迷宫”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定向越野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外拓展,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开展各种定向越野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定向越野赛事,比如:在学校操场举办的校园定向越野比赛、在操场上进行的定向越野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定向越野运动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定向越野运动的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磨练意志,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6]。由于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同时在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优化课程结构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即在进行定向越野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带入定向越野的情景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向越野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定向越野理论教学时,可以通过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展示定向越野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上各个点与明显特征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攻击地图上标注的检查点的位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或者考核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比赛和考核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3.课程体系的层次化
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是指在进行定向越野教学时,要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中得到锻炼。在进行定向越野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中得到锻炼[7]。基础阶段是指对学生进行定向越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定向越野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百米定向比赛。提高阶段是指在基础阶段学习之后进行定向越野项目专项技能教学,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特点进行定向越野专项技能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校园、公园短距离定向比赛。拓展阶段是指在完成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定向越野项目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山地定向越野项目的专项训练,为今后参加专业比赛和专项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评价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且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很难被及时地反馈出来,这样就会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合理设置评价标准,以多元化、全面化的视角,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8]。“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比如:学生完成比赛后能够准确说出自己比赛时所选择的线路、选择的攻击点和比赛中犯错时的心情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次运动内容和所掌握的知识是否有深刻理解。
(五)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
定向越野课程是一项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运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案。但是目前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师水平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定向越野比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培训时应该向其他教师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定向越野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定向越野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希望高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尝试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珊瑚,刘艳辉,葛靖阳等.定向越野运动全方位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析——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3,(20):53-55.
[2]胡盟盟.高校定向越野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策略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9):122-124.
[3]禹健.关于高校定向越野训练探析——以核心力量训练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2):25-26.
[4]张新东.定向越野引入高校课堂的价值研究——以平顶山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1):163-165.
[5]陈小燕,李宇环.定向运动纳入高校选修课程的研究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118-119.
[6]罗歆歆,周国海,陈世文.普通高校定向越野运动员同组别不同信息搜索测试结果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0):187-188.
[7]张建新.基于“校体企三结合”模式的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1-3.
[8]许华双,栾传凯.山东省“学校体协杯”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高校专业组短距离比赛成绩分析[J].运动,2019,(0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