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循环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的探索
2024-12-04段珺君
一、前言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针对各层级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审计整改作为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是整个企业“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升审计监督效能、维护审计监督权威的关键所在。因此,抓好审计整改落实,强化审计整改监督,对提高审计监督实效的作用不言而喻。破解审计整改“屡审屡犯、改而又犯”问题,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整改评估体系,以有力举措推动审计整改落到实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助TQM管理模型构建全员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探索以系统预防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闭环循环式的审计整改管理模式,进而实现提升审计整改质量的目标。
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整改认知不对等
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整改的认知程度是否一致对整改工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双方对标准达成共识,整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1.整改认识方面
部分企业管理层对审计整改不够重视,支持力度较小,整改责任单位对问题是否整改、整改措施、整改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态度,较难解决的问题管理层不重视,就会出现等、拖、靠的现象,导致在整改期内无法完成问题整改和纠正,因此整改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往往管理层重视程度越大,整改工作的力度就越大、成效越明显,反之依赖整改责任单位局限性太大,整改成效达不到预期要求。加之,从字面上看,审计整改带有“审计”两字,也会导致其他职能部门存在自我定位错误,以此作为借口推诿责任,消极配合。因此,仅靠内审部门的单一力量无法从根源上有针对性地落实查出来的问题。
2.整改标准方面
在具体审计整改的操作和整改效果的评价方面,缺乏标准的规范和操作手册,如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否仍需继续整改等,往往由于“度量衡”不一致导致对整改程度的认知存在差异,加之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仅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容易影响检查整改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终影响整改质量。
在面临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整改责任单位通常会抱有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想法,选用更简易的、更易于实施的方式,通过问题解释、整改承诺或选择性整改来替代整改工作。因为其本身往往就是问题的产生者,出于自保的心理,不愿暴露更多的问题,整改时倾向优先考虑局部利益,比如内部管理提升和优化建议更易被接受,而涉及纠正历史遗留问题等,被审计单位就易产生抵触心理[1]。
(二)整改责任追究不到位
部分企业缺乏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容易造成审计结论失去权威性,被审计企业及整改责任单位由于缺少制度约束和整改动力,使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导致整改责任单位出现拒绝整改、拖延整改、应付了事的情况,达不到真正的审计整改效果。
三、构建循环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运用在审计整改全过程中,是指企业中全部部门、各级组织、全体人员都以经营质量为核心,把专业、管理、数理统计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审计整改质量保证体系,控制过程中影响整改效果的因素,以最经济的办法实现整改目标的全部活动[2]。
根据循环模型,将审计整改全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计划阶段,简称P阶段(Plan):整改计划;
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简称D阶段(Do):整改执行;
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简称C阶段(Check):整改检查;
第四个阶段为处理阶段,简称A阶段(Action):整改处理。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以上四个阶段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滚动进行,通过对审计结果进行分解,整改完成的问题形成闭环,企业持续优化,形成制度标准化、系统化。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加以总结和修订,滚动至下一个PDCA循环继续跟踪解决,从而杜绝审计问题漏改或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实现阶梯式上升。
四、审计整改四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历年审计揭示的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系统性、重复性等特点,发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查后犯、边查边犯、屡查屡犯,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制度当摆设,习惯按部就班,缺乏深挖“病灶”的勇气,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往往导致“旧病未除又添新病”。二是该类问题表面上得到纠正,但未深入剖析根源,审计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管理部门未发挥专业监督职能。因此,落实审计决定,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工作尤为关键,企业应对审后的问题整改纠错实行“零容忍”。通过建立循环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来紧密结合审计监督各个环节,对审计整改质量进行全过程闭环式控制管理,有利于提升审计整改监督成效[3]。
(一)审计整改计划阶段
1.明确审计整改主体责任
要求整改责任单位提高对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以讲政治、负责任的态度,组织推进审计整改落实落细。提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强化。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制定严格的整改标准和要求,推动责任单位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压实整改责任,制定审计整改责任主体、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签订承诺书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落实审计整改要求。
2.建立清单台账管理制度
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全部纳入清单,逐项分解,进行台账管理,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期限等,层层压实责任。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组织协调、汇总反馈、跟踪检查等工作。按照全面性原则,做到审计查出问题应改尽改。
(二)审计整改执行阶段
1.形成整改标准的共识
与整改部门共同商定形成整改认定标准,对共性问题、同类性质问题,研究统一整改标准,确保客观公正,有效减少整改部门因主观认知偏差导致的整改不到位情况。尤其是进一步明确对已形成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状态问题的整改认定标准,有助于推动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成因,建立完善制度、强化督查等整改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屡审屡犯问题[4]。
树立审计发现问题都能整改的信心,从思想上积极对待审计整改。要从根源上、症结上逐项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逐一分解问题并研究整改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解决问题精准度,促使整改责任单位把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科学、精准、切实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法有三种方式:第一,复原式整改。即通过调整账务改错、清理收回资金、补充办理手续等措施对问题进行追溯调整,以恢复到合规合法的状态。此方式要求遵循“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对可恢复原状的问题立查立改,若明知故犯则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第二,堵漏式整改。适用于问题已成事实且不可追溯或挽回的情况,主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缺失的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来防范问题再次发生,同时杜绝形式主义,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第三,追责式整改。针对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明知故犯、损失浪费等行为问题,在追回损失和整章建制的同时,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根据问题性质分类处理,一般问题由整改责任单位负责追责,重大问题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处罚,涉及个人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应及时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机关查处。
2.促进审计整改形成合力
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合作战”,破除监督“藩篱”,在分工负责、各有侧重的基础上,推进集中管理、高效协同、信息共享、成果共用,细化工作任务和措施,充分发挥职能监督的源头基础作用和专职监督的保障促进作用,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问题,避免出现监督空白、监督盲区和监督乏力,促进企业依法合规、规范运作、提升绩效,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各职能部门要立足岗位,树立大局思维和服务意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站在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角度,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努力从机制设计、制度制定和运行管理等层面提升工作质量,全覆盖、全过程参与企业制定和落实可执行性的整改措施[5]。
(三)审计整改检查阶段
1.动态跟踪整改进度
企业应设立审计整改监督小组,在跟踪督促检查过程中,按照“边审边改、边审边建、边审边促”工作原则,采取多种沟通形式,如电话督办、实地检查、座谈了解、书面报告等,开展定期或不定期追踪监督检查。对涉及专业领域的重大和较大风险的问题,要及时召开审计整改工作联合推进会或督导会,归纳并分析问题,从多维度推动难点问题的解决。
2.加强审计整改的督促指导
企业审计整改监督小组要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密切跟踪整改进展,将整改责任单位审计整改任务清单建立情况作为重要检查内容,结合问题产生原因、实施整改难度、造成风险影响等情况,将审计发现问题划分为三类:立行立改、阶段推进、持续跟踪。企业审计整改监督小组应分类专项、重点明确、精准实施。对已整改的问题要重点核实整改效果,未整改的问题坚持“整改不完、督促不止、问题不销”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作为后续跟踪检查的内容。结合项目整改完成率、问题资金区间、是否已超整改期限、是否纳入审计工作报告、是否属于领导批示事项等关键条件筛选,确定将重点项目或重点问题纳入专项整改跟踪检查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现场核查、发出提醒函、进行整改约谈等,确保审计查出的问题真抓实改、彻底整改。
3.落实整改问题销号制度
严格落实审计整改记账销账制度,整改期限内,重点关注审计整改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关注整改责任单位及企业职能部门整改、纠正问题、落实建议、追责问责、完善制度等进展。整改期满,严格按照整改认定标准,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强化成果评估,切实做到“整改一个、核实一个、销号一个”。
(四)审计整改处理阶段
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企业要建立两级复核验收制度,明确审计整改结果需通过企业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双重审核。在复核中,加强对审计整改报告和佐证材料的审核,确保整改措施真实反映问题本质,并特别关注体制机制制度问题的整改效果。同时,严格执行复核程序,杜绝形式化整改,确保整改事项达标。审计整改效果判定明确,分为已整改、正在整改和未整改三类,旨在真实反映整改情况。此外,企业还需建立整改问题评估制度和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以整改态度、措施和成效为关键维度,对问题进行个性化分析,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级考核扣分标准,对违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内部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五、审计成果运用
通过审计整改,压实企业整改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做实、做深、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推动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整改结果运用是推动问题整改到位的重要途径,要在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结果作用上下功夫。
要建立健全整改考核追责机制。各监督联合部门要通力协作,将审计整改评估结果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联系起来,纳入整改责任单位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整改追责机制,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形成整改督促合力。
充分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结果运用动态化管理及数据成果共享。一是提高被审计单位整改积极性。通过审计整改循环管理与监督,被审计单位逐步实现由被动整改到自主、自觉整改。二是推进企业建立整改联动制度。促进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力。三是依托审计结果的实时更新,推进各职能部门实现审计监督常态化,通过审计整改与日常管理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落实,借助审计问题警示效应,及时将审计问题整改成效运用到日常管理,真正融入过程、融入日常、做在经常,通过数字赋能审计整改,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结语
通过建立循环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协调整合了企业全部力量。通过纵向贯通,将企业管理层、整改责任单位和内部监督部门串联起来。通过横向协同,建立起联合协作机制,通过协调配合,纪检、人事、财务、审计部门和整改责任单位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相互协同,有利于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建立循环式审计整改评估体系是开展研究型审计、完善绩效管理与考核机制的重要依据,对于全面显示审计项目实施效果、持续深化审计成果利用、提升企业整体质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引用
[1]刘毅,姜涛,赵永军.如何推进审计整改工作[J].中国内部审计,
2017(07):76-78.
[2]范浩.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优化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4(01):
71-72.
[3]梁恒杰.加强审计整改落实促进审计质量提高[J].发展,2013
(09):42.
[4]王梨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4(10):110-112.
[5]李国有,黄业飞.审计整改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中铁物资集团西南有限公司
■ 责任编辑:王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