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2024-12-04史鹏飞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面临着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的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日益推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以顺应当前教育改革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还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使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工具,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种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教学的呈现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使其能够更加自主地探索复杂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一、深化多媒体互动教学体验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媒体互动教学,通过大屏幕投影、音频视频融合、动画演示等手段,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条文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片段,通过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其进入课程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法律案例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应用和道德的冲突。期间教师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互动中表达观点。
以统编版七年期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将这些法律概念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下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在课程导入阶段,播放一段视频,内容可以涵盖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具体应用,利用画面和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思考:“法律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保障我们的权益?”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核心教学环节,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一些法律主要条款,将这些法律条文与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以文字、图像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例如,教师可以播放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实际作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法律在这里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如何解读这些法律条款在案例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让其互相分享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小组中形成一致意见。讨论结束后,每组通过在线平台提交讨论结果,教师将这些结果实时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全班共同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律的理解。
二、灵活运用微课视频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灵活运用微课视频,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道德概念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借助微课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录制成易于被学生理解的微课视频,发布在在线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前预习。在视频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时主动思考,在课堂上深入探讨,确保其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还可借助微课视频进行课后巩固复习,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发布在班级的学习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反复观看视频,巩固课堂所学,设置课后作业与微课视频结合,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与视频内容相关的作业,确保其不仅能理解视频内容,还能通过实践应用知识。
以统编版七年期下册《理解权利义务》为例,课程内容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将这一章的内容录制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预习,每个视频专注于解释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或道德概念。教师在视频中设置关键性问题:“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履行义务时应遵循哪些原则?”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时主动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大屏幕投影回顾微课视频中的核心内容,展示权利与义务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在回顾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和履行权利与义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就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成共识。
三、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应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定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流程。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布置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程内容,提前在平台上提交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具备基础知识,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时间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专注于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运用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深入探讨课程中的复杂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想。课堂讨论时,教师可利用实时答题系统,即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将这些内容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全班共同分析评价,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结果。对于道德与法治中的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可设置角色扮演活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真实感强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性讨论。
以统编版八年期下册《我国国家机构》为例,课前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涵盖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和主要职责,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形成对国家机构框架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完成预习后,通过在线平台提交对国家机构职能的理解,并提出想要在课堂上深入探讨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在预习中提交的主要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国家机构运行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国务院、全国人大等国家机构的运行过程,并结合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如:“全国人大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国务院在日常行政管理中的职责如何体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国家机构的职能。视频播放后,教师可组织全班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具体的国家机构,探讨其职能及与其他机构的关系。讨论过程中,利用实时答题系统即时收集每个小组的反馈,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全班共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国家机构的理解。
四、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
教师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实现精准教学。课堂开始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测验成绩、课堂表现等学习数据,将这些数据输入学习管理系统,生成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出每个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学习优势,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掌握的知识情况,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内教学根据各小组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展开,教师通过分层教学法设计差异化的课堂活动。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案例分析,引导其在高阶思维层次上探讨问题。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更多的概念强化活动,确保其能够稳步掌握课程核心内容。教师还可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课堂表现,使用在线答题系统收集学生的反馈,依据反馈结果实时调整教学进程,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以统编版九年期上册《民主与法治》为例,课程内容涵盖民主的基本原则、法治的核心价值以及两者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教师可借助个性化学习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掌握这些核心内容,识别每个学生在民主与法治方面的知识盲点与学习优势,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可播放关于民主与法治在现代社会中实践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不同国家民主与法治运作的实例,结合视频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些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法治如何保障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分组讨论中结合各自的学习路径进行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根据各小组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展开,设计差异化的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通过播放更具挑战性的民主与法治案例视频,展示复杂社会情境下,民主与法治的互动关系,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如何变化?”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在线平台分享。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播放简洁的动画视频,讲解民主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帮助其夯实基础知识,提出问题:“民主与法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思考层次。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媒体互动、在线学习平台等手段,教师能够更为精准地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这样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还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未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