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4-12-04黄青峰
生命教育包括了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关怀等,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德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能够培养出既有道德品质又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且珍视生命的优秀人才。
一、革新德育理念,重塑德育目标
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对负责德育工作的道法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德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为导向,积极转变德育观念,重塑融合生命教育的德育目标,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趋势,继而培养出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尊重生命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道法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德育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关联,革新德育理念并重塑德育目标。道法教师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德育目标之中,让学生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引导学生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懂得珍视生命、关爱他人。
二、挖掘教材人文元素,构建生命教育主题
在实践教学中,道法教师要增强生命教育意识,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将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生命教育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接受德育洗礼的同时接受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一边提高道德素养,一边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我爱家乡山和水”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魅力,并且以“保护家乡自然景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的每一景、每一物都是有生命的,要学会尊重和爱护生命,以此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关爱动植物的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良好价值观,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健康积极的三观夯实基础。
三、紧扣德育目标,丰富生命教育活动
小学道法教师在开展融合生命教育的德育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紧扣课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完美融合。
在教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中的“应对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入了解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借助此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人类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使其直观认识到不同自然灾害对地球、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与挑战,引发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使其看到人类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迁移德育资源,扩大生命教育外延
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掘、搜集并整理各种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资源、素材,鼓励学生在阅览课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活力、领悟生命的真谛,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理念,实现生命教育的外延扩展,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外,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大力支持。在教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安全护我成长”中的“生命最宝贵”时,在课堂德育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迁移课外教育资源,延续生命教育。
首先,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或者安全相关的书籍和电影,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技能。除了关注生命,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其次,鼓励学生选择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展开跨学科小型研究项目。例如,与科学结合,鼓励学生个人或者自由结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为期一周或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活动,观察并记录鸭子、小狗等常见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将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整理成日记、图片集、视频或展示板等不同形式并在班内进行集中展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还能增进他们对动物生长过程及习性特点的了解,促进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意识。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