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海北州特色产业发展

2024-12-04拉格措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背靠祁连山,面朝青海湖”双国家公园,怀拥中国原子城。全州总面积3.41万平方千米,辖4县。全州常住人口26.53万,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27个民族共居共融,少数民族人口17.7万,占总人口的66.8%。海北州锚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走在全省前列目标,紧紧围绕藏羊、牦牛、青稞、小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优势,做精做细肉牛、肉羊、蜂蜜、黄菇、冷水鱼、香菇、蕨麻、蔬菜八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中藏药材、藏香猪、草原生态鸡等产业,构建“5+8+N”农牧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引领全州乡村全面振兴。

海北州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海北州的特色产业主要体现在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领域。在农牧业方面,海北州注重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围绕种植业、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及休闲农业等四大行业,将藏羊、牦牛、青稞、小油菜、饲草作为五大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发展。比如,五大特色产业之一的藏羊。第一,品种优良。一是适应能力强。海北藏羊属于“高原型”藏羊,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优势畜种,能很好地适应高海拔、寒冷、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具有抗严寒、耐粗饲的特点,即使在气候多变的高寒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和生产性能。二是肉质鲜美。海北藏羊以天然优质牧草及野生药用植物为食,所产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比如祁连藏羊(如图1所示)就被誉为“虫草羊”,其羊肉煮沸后肉汤清澈见底,肉香四溢,脂肪团聚于表面。第二,养殖环境优越。一是天然牧场。海北州位于祁连山下,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原,全州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068万亩,为藏羊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优质的牧草资源。这里的草原植被丰富,水源纯净,没有受到工业污染,保证了藏羊的食物安全和品质。二是生态有机。海北藏羊养殖遵循绿色、有机的方式,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第三,产业体系完善。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全州共有9个种畜场,221个核心群,2021年—2023年全州优良高原型藏羊种公羊供种12325只,平均供种4108只/年,是全省最大的高原型藏羊供种基地。二是科技生产模式先进。大力推广藏羊良种繁育、高效养殖、冬季补饲、饲草青贮等多项高效养殖配套技术,“两年三胎”“羔羊早期断奶”等高效养殖成果不断熟化,累计推广藏羊“两年三胎”高效养殖200万只以上,多胎藏羊选育三级育种体系和商业化育种机制初步形成,提高了藏羊的繁殖率和养殖效益。三是产业链完整。当地有藏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全州现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第四,政策支持有力。一是规划引领。海北州政府相继出台了《海北州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海北藏族自治州高原型藏羊保护条例》《祁连藏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规划》《海北藏族自治州藏羊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发展规划,为藏羊产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积极推动藏羊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资金扶持。州县政府出台《海北州2024促进州域牛羊出栏奖励办法》,落实奖补资金对出栏农牧户、屠宰收购企业等给予资金奖励,有效加快了牲畜出栏周转,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双赢。三是品牌影响力大。“祁连藏羊”是海北藏族自治州主打的“祁连山下好牧场”区域公用品牌下的一大特色品牌,不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还入选了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全国“一县一特色”中国品牌目录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海北藏羊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旅游业方面,海北州立足生态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红色、绿色、特色”旅游资源,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目标是将海北州打造成省外高端旅游的知名目的地,省内大众旅游的热点集聚区。此外,海北州还持续做强特色文旅产业、做大清洁能源产业,并致力于打造全省生态文明高地。

当前海北州特色产业发展的困境

特色品牌单一、品牌建设有待提升。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本身会受到品牌效益的直接影响,因此,需要海北州地区将设立特色品牌并将其推广的工作落实到位。海北州能真正代表本地特色,拿得出、叫得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化品牌较少,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营销方式分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比如,高原牛羊肉及农畜产品作为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在内地一直深受喜爱,然而在特色品牌推广方面存在缺乏品牌销售意识以及整体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产业链层面差异化较弱。原因为:缺乏品牌意识,在调研中发现,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比如,“门源县小油菜(如图2所示)”“门源青稞”等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的销售中,市场的开拓意识不强,对产品的包装、使用以及现有产品的市场推销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品牌效益发挥不足,产品价值没有得到提升,产品附加值有上升空间。对现阶段产业生产工作推进成效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部分产业缺乏宏观调控,无法及时发现市场变动的同时引发各类生产经营问题。

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本身便强调人力资源在其中的投入总量,而各领域专业人才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提供优质协助,提高基层群众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落实产业整合。海北州当前农牧业生产种植农户、养殖户掌握和运用科技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意识有待加强,水平相对落后,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于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牧民缺少,没有突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当地机械化程度较低。种养殖设备科技水平限制,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层次比较低,农牧业生产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特色产业资金扶持力度相对单一。受区域间经济发展能力的影响,海北州广泛存在有资金相对短缺的问题,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一定制约的同时缺乏针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协调能力。企业或个人资金普遍不足。海北州地方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其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扶持和经商创业的积累,在设计生产规模时,为了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大多把资金全部投向固定资产,致使企业建成后缺少流动资金启动生产,制约了资金的利用效益。

产业品牌宣传方面有待加强。特色品牌的塑造首先挖掘其核心价值。海北州在挖掘对农畜产品的保健、营养功能和多元化用途挖掘尚不够深入,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类别不够丰富。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品牌宣传工作对于产业机构调整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受信息技术普及以及群众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当地居民并没有认识到电商与直播带货的经济发展潜力,最终对当地特色产业造成限制。

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挥工匠精神,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品牌是信誉和质量的保证,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发挥工匠精神,专心打造特色品牌。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品牌资源,积极塑造“刚察青海湖牦牛(如图3所示)”“祁默”“吉上杞”等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品种品牌,形成品牌体系,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以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建设产品品牌创建与管理中心,强化商标品牌保护服务工作,为企业创建驰名商标、知名商标提供良好服务。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与省内外农畜产品等展销推介活动,开拓有机农畜产品等营销渠道,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引导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积极参加“二品一标”认证工作,培养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若想要建立起符合当地建设及发展需求的产业结构模式,则要在建立公平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带动各类产业之间进行差异化生产,规避产品区域同质化的基础上改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所具备的经济推进动力。

持续壮大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推动农牧民培育培训中心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引导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建立实训基地,承担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任务。优化基层人才结构,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继续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致富带头人轮训,围绕各乡镇优势特色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农牧业种养能手、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民族工艺制作人等。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资金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政府部门可整合其他地区的发展路径来设定与当地经济情况相适配的资金扶持方案,提高资金总利用率的同时避免出现贪污浪费等问题。若想要带动基层部门主动参与到项目资金的应用管控当中,则可适当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权下放到基层,提高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的过程当中帮助更多社会群众参与到其中。之后政府部门还要对当地产业结构与扶持资金去向进行对应的管控,建立起专项资金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从而改变工作流程,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金协助。

强化宣传支撑,提高品牌知名度。若想要更好地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宣传推广,则要对其中所涉及的各类推广路径予以相应关注与研究。首先,政府部门要对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进行解析,依照群众的信息获取偏好以及产业结构发展需求来调整宣传细节,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与各类社交媒体所具备的经济建设活性。之后政府部门还可带动各生产线工作者参与到现场观摩学习当中,定期组织各类讲座从而逐步转变农村群众存在的各类落后及错误认知,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到生产当中。另一方面,主动学习,多种形式相结合开展宣传工作。创业者应克服恐惧心理,积极运用直播、微信、博客等新方式开展宣传工作。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海北州特色产业,推动海北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海北篇章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海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