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4-12-04郝悦
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既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非遗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当中变得越来越快,对此,探索如何更有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发挥自身公共职能、属性,输出优质非遗信息服务,借助各种保护手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稳定发展。
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优势
政策保障优势。诸如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对图书馆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所应肩负的重要使命予以了明确。为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法规政策,全国各地立足于地方实际陆续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结合自身业务范围,有序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应组织开展相关非遗的展示活动。
馆藏资源优势。非遗传承弘扬强调社会化传播、活态化传承以及系统性保护,而这些通常需要通过图书、音视频等媒介载体实现。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信息的保存者、传播者,收藏有各式各样的图书、音视频,其中不乏与非遗相关的文献资源,其在非遗保护中具有馆藏资源优势。图书馆馆藏非遗文献资源,除包含多样丰富的非遗图书资源,还包含记录保存非遗技艺的各类音视频资源。公共图书馆作为如今馆藏非遗文献资源最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机构,无疑能够为各方主体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重要辅助。而图书馆不同种类、内容各异的古籍,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优势之一。
传承基地优势。图书馆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平台,图书馆古籍修复就是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如图1所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在进行古籍修复。一些非遗传承人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图书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互为一体,让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拥有独特优势。
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缺乏对非遗保护的有效认识。近年来,我国众多公共图书馆均提高了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度,并在非遗保护活动开展、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总体而言在广度、深度上仍然不足。以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例,一些公共图书馆没有打造自身独立的非遗数字资源库,或者打造的非遗数字资源库没有对外公开。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虽然构建起自身的非遗数字资源库,但对其运营管理不到位,使得其应用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总体而言,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领域均收获了一定成效,但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仍较为有限,馆内也没有为非遗保护组建独立管理部门,不少非遗保护工作流于形式,制约了非遗保护成效。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不深入。一方面,缺乏明确的保护目的,如图书馆在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时,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性、目标导向性,使得所采集文献资源较为散乱,同时,图书馆也未能对档案资料开展全面系统整理,使得非遗文献资源利用价值不足。还有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组织的一系列非遗保护宣传推广活动,表现出诸如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目的性不强等,使得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涉足非遗文献资源采集、非遗资源库及非遗宣传推广等领域,其他领域则鲜有涉及。一些公共图书馆由于认知偏差及用于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较为有限,非遗保护手段单一。
非遗保护数字化水平偏低。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非遗数字资源库主要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现,展现内容不够精细,技术水平有限,在一系列非遗宣传推广活动中鲜有引入数字技术,难以展现非遗的活态化特征。非遗不仅涉及多样丰富的表现形式,还包含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单一化的展现不足以充分呈现非遗完整性及其特定环境特性,加之现有非遗展示方式与受众缺乏交流活动,影响了人们在非遗活动中的参与度、体验感。除此之外,非遗资源库检索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检索需求。基于此,进一步加深数字技术的融合,对丰富非遗表现形式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予以全方位展现,带领读者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有效路径
提升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应当强化自身非遗保护意识,树立非遗系统性保护观念,积极扮演好非遗保护的有力推动者、支持者角色,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目标及责任。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响应我国现行有关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政策法规,将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建设目标纳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应当将非遗保护纳入图书馆年度工作计划及预算中,为非遗保护提供可靠、资金支持,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时代来临,图书馆打造非遗资源库除去要对各类实体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还应当秉承共建共享原则,构建科学规范的非遗资源采集标准,保证非遗数据库建设同时满足权威性、可靠性、更新周期等方面要求,进一步构建起系统性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打造非遗专区。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在馆内打造非遗专题库,图书馆可视自身实际情况打造非遗主题馆,以此构筑特色非遗馆藏的同时,为读者提供特色非遗信息服务。如福州市图书馆打造闽都非遗文献专区,对非遗文献资源予以分类编目,录入进馆藏系统,为读者获取目的图书提供了极大便利,并很好地提升了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下述路径逐步丰富自身馆藏:对既有地方文献资源予以优化整理;通过购置、捐赠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图书、音视频资源;通过与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合作,采集更多非遗资源。
开展系列化专业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在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开展实践中,公共图书馆应当对非遗特征、活动目标群体、活动举办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提升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例如,图书馆可以以重要时节为切入点,适时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每次活动以特定非遗项目为主题,如传统手工艺宣传、剪纸技艺比拼等;打造小剧场,适时推出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表演。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依托打造非遗专题馆,塑造颇具地方代表性的非遗形象,如云南省图书馆依托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充分挖掘,推进服饰内容、方式创新,推出馆中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除去可进行图书借阅之外,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技艺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利用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相应的非遗宣传推广活动,一方面对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号召予以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依托颇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宣传活动,以提升公众对非遗宣传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如图2所示,202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众多地方图书馆推出“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就很好提升了公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度。
公共图书馆还应当推进活动形式创新,让非遗不单单是图书馆中的展览品、陈列品,还可转变成活跃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技艺。例如,山东省图书馆以非遗民间传说“八仙传说”为创作素材,融合烟台剪纸、泥塑彩塑等非遗传统技艺,开发出八仙福虎品牌等非遗文创产品(如图3所示),赋予了非遗项目以新的时代活力。
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非遗数据库建设的有机融合。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成为如今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条有效路径。例如,澳大利亚的公共图书馆依托数字技术推进了非遗资源的共享共建,让公众可自主通过网络平台传输非遗数据信息,同时对他人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修订,依托对该部分信息的整合利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成效。我国公共图书馆可对国外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吸纳,推进资源采集方式创新,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导向,打造非遗数字资源共享共建服务平台。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与高校图书馆进行交流合作,依托馆际合作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构建覆盖面更为广泛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又如,公共图书馆可引入大数据,有序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非遗数据库访问、信息传输、修改等服务,秉持Web2.0理念,推进非遗资源的互联共享,提升非遗保护工作质量成效。
总之,非遗保护是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应当依托多种不同方式方法推动其有效落实。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发挥自身在助力非遗保护中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读者群体中得到有效传播。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