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研究

2024-12-04张建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2期

[摘 要] 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是“大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探索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的路径,首先讨论了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原则;深度探究了影响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因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大思政”“三全育人”等要求,给出了促进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大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165-04

“立德树人”是新世纪教育根本任务,如何“立德”、如何“树人”成为其中的关键。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因为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行业了解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若严格执行“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必然会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本领,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会学到一身过硬的本事。然而,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当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高职交通专业教师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勇于自我突破,保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推进的重要抓手[1]。课程思政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提高专业课的丰富性,又保证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出,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当中的谈话,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当中,要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法律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

(二)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宏观上指的是一个人所能遵行的职业规范、职业要求。从具体组成来看,它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能素养、职业行为素养、职业意识素养[2]。职业素养培养便是以以上素养为教育目标,以各种手段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职业素养培养需要从小学抓起,贯穿整个求学阶段,并在后续职业生涯当中不断进行的一种教育。换言之,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终身性。

二、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原则

(一)必要性分析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日益加深。所谓应用型人才是不再局限于精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生产型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它的概念进一步放大,需将思想先进、技术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纳入进来。在该类人才培养当中,需要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相互融合,达成协同育人目的。

2.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大思政指的是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种模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关联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局面,并且彼此呼应形成协同效应,最终促进立德树人落地的一种教育理念。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当中,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确保专业课、思政课、职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覆盖高职生在校学习以及业余生活,使得高职生双耳所听、双眼所视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和事物。

(二)可行性分析

1.“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初具规模。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有赖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基本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50%,个别院校已经达到了65%以上甚至接近80%。“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快速壮大,为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2.大思政教育具备了基本环境。目前,包含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在各大高校普及,相关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高职交通专业可以凭借各类教育平台引入这些经验,为本学院的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提供支持。

(三)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需要将交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纳入课程思政范围之内,不仅如此,还需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交通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行业岗位胜任力标准等挂钩,要做到思政课、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2.实用原则。即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需要以“实用”为指向,杜绝华而不实的内容,要服务于交通专业学生的思想、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工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当中,提高思想教育的亲和力。

三、影响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因素

(一)课程设计的水平

课程设计指的是院校在某个人才培养标准下,将各类课程整合到专业课程系统中。由此可见,课程设计水平高低对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形成直接影响。课程设计者若是没有重视二者融合,或者虽然重视,但是融合方式不够科学,都将影响融合效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高职交通专业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3]。思政课并没有提升到人才培养战略层次。

(二)“双师型”教师质量

高职院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但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双师型”教师缺乏足够的顶岗实习经验,不能了解交通专业就业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本身更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无法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当中有效融入职业素养有关内容。另外,部分院校“双师型”教师选评标准低,而且缺乏严格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竞争机制,教师的再学习动力不足。

(三)资源整合的力度

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思政素材、现代教学工具;职业素养培养需要的是来自于用人侧相关岗位胜任力模型、行业公约、现代信息技术,其中岗位胜任力模型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故而用人单位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别资源。由此可见,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需要各类资源提供保障。但部分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力度低,合作企业、政府、社会其他力量并未与院校形成更深层次的合作,院校缺乏相关资源,无法保证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质量融合。

(四)教学技术的更新

教学技术属于教学工具范畴,是教学三大要素(教师、教材、教具)之一。现代教学技术不断翻新,互联网、自媒体、VR技术等纷纷融入课堂,这些为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所谓挑战指的是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例如,要掌握大数据技术、高职生智能心理检测、VR技术,否则将无法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信息化,也不能让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素材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况且目前大数据平台众多,彼此间存在信息孤岛,故而与同一件事物有关的数据,平台不同结果不同[4]。因此,教师在数据和信息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学生群体的态度

受网络思潮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认为它对自身未来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帮助。一部分交通专业高职生受网红影响,并没有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容,认为只要创新内容吸引关注就会拥有流量,就会创造财富,财富与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操守没有明显的关联。另外,由于大量的低品质自媒体信息充斥高职生视野,无形中降低了他们的审美水平、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也同时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难度。

四、促进高职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的策略

(一)提高交通专业课程设计水平

1.有关人员需要充分学习课程设计的最新理论,了解布鲁姆目标理论、分层教学理论、多目标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心理学。这些理论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例如,布鲁姆认知理论,将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学习、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作为具体的层次。将该理论融入交通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形成由易到难的课程系统,而且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也会考虑到学生从学习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分析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形成深浅不同的思政理论体系,避免教学内容“一刀切”这一情况发生。职业教育心理学会让课程设计人员站在职业素养教育角度,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特点,将有关职业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当中,为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提供了条件。总而言之,课程设计人员只有掌握丰富的理论,才能够在课程设计阶段提前考虑到课程思政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这一环节,在课程设计中给出若干融合方案。当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设计小组要积极征集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师傅的意见,这样可以拥有多个视角审视交通专业课程设计工作,尽可能提前考虑到各类资源,并且将资源很好地融入对应的教学环节当中。

2.积极参考同类院校课程设计成果,要做到取长补短。我国各省的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交通专业,数量从几所到十几所不等。因此,院校课程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各地相关院校设计成果,尤其是课程思政方面的具体方案,避免院校课程设计闭门造车。院校团结通识课、专业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参考他校有关方案后,积极整合思政元素,构建素材库。该素材库的存在,保证了课程思政素材的有效更新[5]。

(二)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1.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要以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为参考,形成“双师型”教师的审评标准。即拥有机构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有3~5年对应行业从业经历或者相关经验。除此之外,交通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并匹配不同的激励措施。最为关键的是,以标准为导向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务必要让“双师型”教师产生竞争意识,给予他们再学习的内部驱动力,这是保证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关键前提。

2.鼓励教师团队赴企业调研,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相关管理制度,认真聆听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有关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将调研情况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当中,保证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的顺利对接[6]。不仅如此,在后续教学当中,尤其是校企合作建设的实习平台当中,由“双师型”教师、企业师傅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课岗结合、课证融通”模式建设,为交通专业学生提供高度贴近实际工作岗位、行业环境的学习阵地,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职业品德。

3.积极吸引行业内先进人才成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双师型”教师可以从合作企业、社会机构当中引入。这部分人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更加了解行业趋势,由他们担任教师,会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挑选人才时必须严格把关,建立更为严格的胜任力模型,务必提高用人安全水平。一般可以将轨道交通企业、公路交通企业当中的市级、省级、国家级模范引入进来,他们作为模范人物对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责任意识,而且培养人才的过程会更为严格。

(三)有效提升院校资源整合力度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为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提供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系统的组织机构。由院校党委组织,思政教研部、教务部、学生处、各二级分院(系)、专业课教师形成联动机制,在明确彼此职责的基础上,通过互通有无的形式来共同建设课程思政体系[7]。如此,院校党委凭借自身能力,可以将合作企业、其他社会力量等有效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院校单打独斗。例如,校企合作当中,企业师傅作为宝贵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当中,其凭借身处行业了解岗位胜任力模型,可以为交通专业学生指明发展方向,并联合“双师型”专业教师构建高度贴合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让学生掌握有关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及规范。除此之外,合作企业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平台等,也是院校课程思政当中不可或缺的优秀资源。

2.通过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交通行业协会内部有诸多企业,在协会的沟通组织下,交通专业学生可以深入这些企业的各类岗位当中充分了解各领域、各岗位的情况,进一步弥补教材当中缺失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例如,交通专业学生根据子专业被划入有轨企业、公路运输企业当中,以实习身份融入工作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提高院校合作优势,吸引更多资源。交通专业需要积极培植知识产权(著作权、科技研发专利权、教学经验),以此提高自身校企合作当中优势,让更多社会企业愿意合作,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环境,包括全过程专业学习指导、技术培训、思想教育,配合院校做好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工作。

(四)以先进教学技术提升融合度

1.以VR技术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结合。在“道路工程制图”“公路土质土力学”等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VR技术有效将相应工程引入进来,带领学生在虚拟环境下观察工程特点,找到设计参数。在过程中教师结合同行业相关专家的故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例如,将茅以升的故事融入进来,让学生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2.利用自媒体技术充分引入课程思政元素、职业素养培养素材。交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媒体技术可以将分布于各类企业平台当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等采集过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当然,教师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有鉴别能力,确保素材的真实性、教育性。

3.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丰富岗位胜任力模型,以该模型引领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工作。如今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行业各类岗位胜任力模型快速更新。专业教师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动态采集有关信息,保证交通专业对口的各种岗位胜任力模型动态更新,满足课程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需求。因为岗位胜任力模型既有技术要求、思想水平要求,又有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属于最佳的思想教育、职业教育融合载体。

4.掌握智能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创新融合方案,赋予课程思政更多内涵。交通专业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进来,不断采集交通专业对口岗位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模型。这种智能心理健康服务,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就业环境,从而有效认知职业压力,对职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如此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心理健康屏障,提高自身职业耐受力。

(五)以“三全育人”提高学生认知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建构大思政格局,对学生的思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产生不间断影响,使他们自然而然接受思想教育、职业素养培养。

1.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将课程思政建设、职业素养培养从传统课堂向线上、生活迁移、延伸。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创造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引导专业学生讨论,在讨论当中实现思维碰撞,并最终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理念等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话题中,让学生评价何谓“中国好人”,并将好人标准自然而然熟记下来。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会将该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格审美能力。

2.举办丰富的校园活动,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度融合。主要联合合作企业创建具有技术比拼性、集体竞争性的各类活动,让专业学生在比赛当中充分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并且能够形成危机意识,积极提升自身职业短板。

总而言之,在整个社会都在渴求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交通专业作为交通领域人才培养的阵地,必须积极地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让思政理论、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高度融合。如此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度,降低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排斥,真正让思政理论融入学生内心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其中课程设计理念的改变,“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的提升,资源整合方式的改变,教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以“三全育人”构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都是实现二者融合的关键节点。

参考文献:

[1] 李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226-228.

[2] 王琳琳,张尔松.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构建[J].时代人物,2024(9):199-202.

[3] 穆牧.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3):294-296.

[4] 王鹏宇,李亚.大数据时代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探究[J].中国储运,2023(8):129-131.

[5] 陈星.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为例[J].理财(经济),2024(4):29-31.

[6] 王妮,刘黎红,杜金.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引领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4(3):185-188.

[7] 钱明,郁盛梅,黄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轨道交通职业素养”课程为例[J].成才之路,2023(5):33-36.

◎编辑 张 慧

作者简介:张建伟(1973—),男,汉族,河南沈丘人,高级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