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高职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2024-12-04靳辉王丽岩颜景霞
[摘 要] 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内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在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核还需要得到进一步落实。为此,针对高职劳动教育工作展开分析,在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活理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三维四域”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在明确劳动教育策略的基础上,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保障措施,以求让学生真正树立劳动价值观,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得到综合成长。
[关 键 词] 生活教育;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21-04
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校企合力的教育模式,在产校融合发展背景下,也逐渐形成围绕学校、社会、企业岗位等不同环境下的学习体系,从劳动教育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教学场景之上也需要加入家庭环境,以此在传递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特点,以提升劳动教育效果,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落实产学研工作,高职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逐步深化的趋势。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随之提高,一般情况下,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部分,每周安排2课时,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法规、劳动安全等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则根据专业特色,设置每周不少于4课时的实训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该院校的劳动教材,采用校本教材,内容涵盖劳动的基本概念、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法规的解读等。以该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劳动教育则趋向于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任务,电子商务专业中则以网店运营、产品拍摄等日常活动为主,同时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且定期开展日常劳动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宿舍卫生、校园清洁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1]。
但劳动教育想要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更进一步开展,还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许多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存在缺乏教育体系设计、实施路径形式老套等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兴趣,参与度不高,他们可能认为劳动教育只是学校安排的一项任务,与自己的未来发展关系不大,因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教材和内容的更新上滞后于时代发展,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助科学的教学模式,划分相应的教育维度和教育场域,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效提升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的出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逐渐进入实施阶段。其中,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构建全员劳动教育体系,并以实训为主,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培养综合素质,强化职业道德。与此同时,想要强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需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系统融入生活教育理念,构建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外结合,提供真实场景,并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体验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也要紧密结合生活领域,培养自理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知识维度是构建学生劳动观念与理论基础的关键。这一维度侧重于传授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法规、劳动安全知识、劳动经济学原理以及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师也需在知识维度中深入挖掘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如勤劳、创新、合作等,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劳动价值。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一线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劳动素养不仅是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更体现在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态度上。职业道德教育则侧重于诚信、责任、敬业等职业品质的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而劳动课程、劳动实训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载体,配合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紧密联系[4]。
在课程领域,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不只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技能与知识,公共基础课程中也应渗透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劳动教育格局。在产学研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下,很多高职院校均在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且配备先进的设备设施,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借助这些实训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训,可强化劳动教育效果,让学生参与真实生产流程,体验职场文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举办劳动教育讲座、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分享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借助日常琐事如宿舍卫生、校园清洁、食堂帮厨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高职院校也需重视家校共育,借助家庭教育指导,和家长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三、高职劳动教育的落实策略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
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将生活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以此打破传统理论讲授的单一模式,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从而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以家政服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家庭日常管理的基本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品质[6]。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如清洁剂的分类、使用方法等。为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将家庭日常清洁、烹饪技巧、衣物熨烫等生活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如,在清洁技能的教学中,选取家庭常见的清洁场景,如厨房油污的清除、卫生间瓷砖的清洁等,通过现场演示和实操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清洁方法和技巧。在烹饪技巧的教学中,则结合学生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烹饪技巧,如快速炒菜、炖汤等,让学生在掌握烹饪技能的同时,也能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此外,还引入智能家居、绿色生活等现代生活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劳动中融入科技创新,提高生活效率。如介绍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优势,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智能设备实现家庭环境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讲解绿色生活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的针对性。不同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也需要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内容建立模拟实验室或工作坊,如模拟酒店客房服务、餐饮厨房操作、电商运营中心等场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从任务接收到完成的全过程。以酒店客房服务为例,建立一个模拟酒店客房的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在教学中,教师扮演酒店经理或客房部主管的角色,给学生分配具体的清洁和服务任务。学生则需要按照酒店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完成客房的清洁、整理、补给等工作。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亲身体验酒店客房服务的全过程,了解酒店服务的规范和要求,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需要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如,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酒店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加强电商运营、网络营销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打造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二)实训项目实战化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战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的重点,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的实践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可以从侧面强化劳动教育效果,实现“走脑入心”式高职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主动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7]。如,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与知名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制造车间,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制造技术。对于农业科学类专业,则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则与电商物流中心合作,让学生掌握电商物流的运营和管理。在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企业提供先进的设备、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则提供专业的教学团队、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校外实训基地中,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不仅传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还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需求,设计一系列贴近实际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协调。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真正强化劳动技能,高职院校也需引入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在引入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行业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外,高职院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如,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举办行业论坛或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涵盖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多个领域,如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参与城市绿化植树、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为贫困地区孩子提供教育支持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不仅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能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应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设立志愿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同时,建立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成果,作为其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还与社区、企业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和视野。高职院校还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设立多样化的劳动技能竞赛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各个专业领域,如烹饪大赛、手工艺品制作、机械装配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大赛等。通过设立这些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高职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让高职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成果,可采取一系列策略与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让这一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框架在高职院校中得以落实,为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精湛专业技能和良好劳动习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合力。学校管理层应制订详细的劳动教育规划,确保劳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各教学部门积极响应,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除学校内部的协同,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联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社会则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志愿服务机会、劳动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也应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与学校形成互补,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职业素养。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的编制过程,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同时融入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等。在课程形式上,采用理论讲授、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基本的劳动教育,而选修课程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深入学习和掌握某项劳动技能。这种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保证劳动教育的普及性,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
除了上述两点,高职院校也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建立劳动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除互联网+劳动教育外,项目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围绕行业需求或社会问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团队协作、沟通协调、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起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能够在步入社会后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构建“三维四域”学生劳动教育模式,不仅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目标和特点,还需要对课程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展开针对性设计,让劳动教育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实习岗位等诸多领域,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艳.高职劳动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2):59-61.
[2] 唐娜.社区劳动实践在高职院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76-79.
[3] 沈晓婷.生活为本: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转向与经验嬗变:以T市J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5):28-32.
[4] 唐娜.高职院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困境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1):106-109.
[5] 唐娜.高职院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6):47-50,55.
[6] 程兆宇.MOA模型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优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8(3):26-30.
[7] 唐娜,张新华,纪兆东,等.高职院校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意义新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41-44.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22年度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职学生‘三维四域’劳动教育模式研究——以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SJGZZ2022001)。
作者简介:靳辉(1978—),女,汉族,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