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向与策略

2024-12-04杨颖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2期

[摘 要]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美育的独特优势,提出通过美育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美育形式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认知、情感表达与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美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129-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偏理论轻体验、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认知、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其丰富、有趣的美育形式,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轻体验

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学生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逻辑起点。然而,过度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即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全面提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具体应用的指导,使课程内容显得抽象且难以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痛点。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需要覆盖广泛的教学内容,如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管理、挫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这种“广而不深”的教学模式难以保证每个主题都能得到充分的探讨与实践。因此,课堂上的教学往往倾向于知识的快速传递,而非深度的探索与体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难以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与自我反思。王苏妍等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互动不足20%,生生互动不足5%,有85%的学生希望开设更多体验课程,强化理论教学效果[1]。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的迫切需求。

(二)课程内容陈旧

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框架内,缺乏对新兴心理学研究成果、社会热点问题以及高职学生特有心理特征的深入分析与融入。这种滞后性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课程内容缺乏对高职特色的深入挖掘,缺乏对高职学生特有心理特征的深入分析,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化与有效性。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不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采取一位教师面向一个大班级上课、辅以播放视频等电子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2],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信息,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全身心投入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缺乏互动与参与的教学环境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共鸣。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情感体验等方式,提升心理素质与自我调适能力。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还限制了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各不相同。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与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必须打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瓶颈。

二、美育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审美认知

美育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并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等多元审美形态,不仅能够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还能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审视自我与周围世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美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学会以美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减少偏见与误解,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例如,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戏剧、团体舞蹈,聆听音乐等,学生可以学会在美的熏陶下反思自我,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促进情感表达

美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情感表达途径,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深化自我认知,促进情感的正向转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情感的共鸣与释放,从而有效缓解情绪困扰,增强心理韧性。

(三)提高创造能力

美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还能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通过组织创意工作坊、自由舞动、即兴表演、身体雕塑、涂鸦、绘画等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个人或团体艺术作品,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其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四)丰富课堂形式

美育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形式,使原本可能单调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多元互动。通过艺术欣赏、创作、表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验情感的共鸣。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例如,通过组织音乐治疗、绘画心理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在欣赏与分享中增进彼此的理解。

三、美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向与策略

(一)融入美育元素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代名词,更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陶冶性情、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方式。将美育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学会以美的眼光审视自我、理解他人、感知世界,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促进其心理结构的优化与心理功能的完善,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美育元素的融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与资源。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的培养。而艺术欣赏、文学作品分析、音乐疗法、舞动、身体雕塑等美育活动,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理成长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还能帮助他们通过艺术的表达与创造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

(二)重构课程内容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重构,巧妙地融入了美育元素,将课程分成三个模块和九个项目。“促心之知,美善自我”模块具体包括阳光心态,积极适应;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学会学习,终身受益三个项目。本模块聚焦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内在成长,旨在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与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会自我接纳与完善。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审美价值观,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中发现美、创造美。“怡心之情,美育心灵”模块具体包括艺怡情绪,幸福人生;艺洽人际,和谐交往;艺遇爱情,快乐你我三个项目。本模块侧重于学生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培养。通过沉浸式的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学生在美的海洋中遨游,学会细腻地感知情绪的微妙变化,掌握情绪调节的艺术,从而在生活的波澜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愉悦。学生得以在美的体验中学会人际沟通与爱情观念的塑造,进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更加丰富和幸福的人生旅程。“强心之意,美赋人生”模块具体包括网络管理,生涯规划;压力调控,挫折启航;危机应对,生命守护三个项目。本模块着眼于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保持冷静与坚韧,同时学会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以美的视角赋予人生更加丰富的意义与价值。在重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深层探索中,笔者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构建一个既符合高职生实际发展需求,又富有时代特色与美育魅力的课程体系。这一重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中,美育元素的融入不仅仅是教学手法的点缀,更是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将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融入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更是在以艺术为媒介,搭建心理健康与审美体验之间的桥梁。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段与心理健康理论之间的巧妙融合,使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创新教学方法

笔者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拟法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吸引力。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方式可帮助学生生动、直接地表达心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促进情感释放与表达,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并且能够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舞蹈融入课堂

有研究表明,舞蹈的自由精神鼓励大学生挑战传统,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创造性的体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同时,舞蹈疗愈是一种情感的释放途径。通过舞蹈,学生可以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进而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3]。因此,借助舞蹈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深刻触及学生心灵,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舞动也是让学生充分互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因为动作是舞动治疗中最根本的基石,用于建立关系、分析干预等[4]。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团体舞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林星、王敏认为舞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团体心理辅导和舞动治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心理辅导模式,一方面它沿用了舞动释放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帮助团体成员表露自我,带来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使自身潜能得到发挥[5]。因此,可将团体舞动运用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压力缓解、生命教育、生涯规划等专题的探讨中。笔者带领的团队参加2024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视频中就有很多运用团体舞蹈的片段,对学生进行压力调节与生命教育,也有个人舞蹈片段,展示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规划。课堂形式灵活有趣,充分体现了舞蹈融入课堂的独特价值与潜力。

2.音乐融入课堂

张新认为,音乐这种古老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我们表达情感、享受美好的方式,更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调节工具。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挑战时,音乐成为他们寻找慰藉、释放情绪的出口[6]。音乐,作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艺术形式,其非凡的魅力超越了简单的旋律与节奏的交织,它拥有一种穿透力,直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并促使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反思。笔者团队将《明日歌》的哲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温情以及儿歌串烧《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的怀旧与成长主题融入生涯规划专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更能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引导学生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促使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探索个人价值观、职业兴趣与人生目标,从而实现自我认知的深化与生涯规划的初步构建。在危机干预的专题探讨中,选择《一切都来得及》作为课程导入的切入点,其深意在于利用音乐的情感力量,为学生树立面对危机时的正面榜样。这首歌不仅讲述了一个从挫折中站起、勇敢追梦的故事,更传递出一种“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的积极信念。通过分组对唱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在音乐的共鸣中学会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情感联结,对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应对危机的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将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主旨、提升心理品质[7]。可见,将音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是值得深入推广与发展的。

3.绘画融入课堂

很多大学生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愿意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通过绘画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8]。心理健康概述部分可布置学生画房树人初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认识自我部分可通过自画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情绪调节部分可设计画情绪蛋糕、心情涂鸦墙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调节情绪;压力管理章节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压力面具了解自己的压力、调节压力。将绘画形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课堂形式丰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绘画治疗的运用必须保证技术上的心理学属性,即绘画的艺术形式必须服务于“心理治疗”这一核心属性,否则便偏离了心理教育的初衷,而与一般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差异[9]。

4.戏剧融入课堂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大力倡导“戏剧教育”,他认为,“美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能带来人的身心和谐。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余慧菊提出戏剧教育作用于“知”: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戏剧教育作用于“情”:使学生宣泄情感,净化心灵;戏剧教育作用于“意”:使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10]。生命教育专题的探讨以戏剧形式进行整堂课程的教学;压力管理专题利用戏剧形式进行压力源的认识与缓解压力的探索,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冲突及应对策略。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学会共情与沟通。将戏剧形式有效地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体验式、情境式、互动式教学,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美育元素及形式。通过融入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借助艺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心理健康相关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本研究不仅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交叉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为高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苏妍,段笑那,周艳艳,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3):56-58.

[2] 仇妙芹,林仲英,刘宇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观察,2019,8(32):66-67,76.

[3] 李苏湘.舞蹈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音乐剧,2024(3):144-147.

[4] 罗鸣春,胡家栋,王珏,等.舞动疗法促进戒毒人员心理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4,30(6):990-995.

[5] 林星,王敏.国内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21,19(4):358-359.

[6] 张新.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民族音乐,2024(2):96-98.

[7] 孙一静.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索[J].音乐生活,2024(2):74-76.

[8] 康素杰.绘画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22(3):65-68.

[9] 刘立娜,龙慧,褚天娇.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9):44-46.

[10] 余慧菊.戏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42-44.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3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J23YB68);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4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415)。

作者简介:杨颖香(1990—),女,汉族,广东湛江人,讲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催眠、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