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创新路径研究

2024-12-04谢晓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2期

[摘 要] 围绕高职院校与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讨论,运用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高职教育跨界融合发展。通过“政校行企”联动创新的模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构建协调组织、深化校企合作理念、打造联动平台等。这些措施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更好地对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合作创新路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模式。

[关 键 词] “政校行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联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85-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知识与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浙江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的提出,正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战略创新。该机制强调政府引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通过深化政策支持、强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标准融入教育、提升企业参与度等多维度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升级与转型。

一、“政校行企”联动发展在浙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政校行企”联动,即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必要性。这种联动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首先,“政校行企”联动有助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时更新和优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能需求,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有助于减少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其次,“政校行企”联动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企业和行业参与办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这种实践经验对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和理解行业运作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前选拔和培养潜在的优秀员工。再次,“政校行企”联动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则可以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学校提供教学条件。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使职业教育更加高效和可持续。最后,“政校行企”联动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认可度。通过展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实际效果,并加强和普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及宣传,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社会公众认可度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政校行企”联动发展浙江职业教育中各主体的参与现状

在浙江省,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协调作用。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划,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政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扮演着监督和支持的角色,确保职业院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政校行企”创新协同方面尚未健全长效发展机制,主要问题在于参与协同创新的四个主体均存在不足之处,如政府的主导作用缺失、行业的指导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不符企业需求等,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模式作用的发挥。此外,“政校行企”联动创新中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但受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影响,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而作为市场经济载体的行业和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政府主导作用缺失

政府在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创新协同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扶持上。如果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角色和职责并不明确,没有出台足够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学校、行业、企业合作,那么“校行企”之间的合作可能会缺乏动力和方向。因此,首先,政府需要出台更完善的政策激励措施,激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实际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还需要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作用。若政府不能有效地组织校企双方进行对接,或者对合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校企合作可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若政府在法律制度建设上滞后或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有效保障校企双方权益,则校企合作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再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职业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政府的资金扶持侧重于部分示范性院校,会导致其他职业院校和地方的资金支持不足,使部分学校或地区在职业教育发展上落后,影响整体职业教育的质量。最后,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不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导致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支持不足,使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低估,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行业的指导作用缺位

行业作为连接企业与教育的桥梁,应该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发挥重要的沟通作用。目前,行业在职业教育的桥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与职业院校的衔接情况不尽如人意。尽管部分与学校专业对口的行业协会与职业学校取得了联系,但仍有很多专业缺乏与行业协会的有效衔接,不同企业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统一,学校难以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当前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协调作用和参与程度不足。学校未能充分吸纳行业专家的意见,导致政策未能精准对接实际的需求,从而使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缺乏深入合作,如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和设备等方面的深度参与和实质性指导。其次,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影响力不足以及信息不畅。部分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导致行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参与有限,往往停留在表面合作层面,缺乏深度参与,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这种浅层次的合作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职业院校难以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需求,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教育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对行业的贡献。同时,行业难以从职业教育中获得所需的人才支持,影响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

目前,大部分企业仍以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订单培养等形式参与。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大多数校企合作形式仅限于签订合作协议或开展一些短期合作活动,校企合作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学校、企业和政府各自掌握的信息未能有效共享,导致其对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的了解不足。这些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缺乏创新和灵活性。传统的合作模式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校企合作中缺乏企业与学校深入的合作内容和实质性的项目。例如,在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以及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师资培训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长期的、深度的合作机制。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以及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在岗员工培训等深层次合作较少。此外,校企合作机制较为僵化,尽管存在“政校行企”四方合作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分配上往往存在分歧。企业更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则更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在科研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导向,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难以与高校形成有效的创新合力。双方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往往只会按照既定的合作模式进行,双方主体意识不明确,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的行为,部分企业缺乏对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支持,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滞后,无法及时跟上实践活动的发展和需求,影响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未能达到校企合作效果。

三、浙江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创新路径构建

“政校行企”联动创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在“政校行企”联动创新合作过程中是否获取各自利益诉求,直接决定着“政校行企”联动创新的可行性。从联动创新模式来看,政府通过“政校行企”联动创新,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为浙江经济社会作贡献;学校通过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行业协会的最终目标为提高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而这一目标需要依靠“政校行企”协同发展实现;企业可利用“政校行企”联动合作,用最小的经济支出,最大限度从高校获取人力、物力资源,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提高公众视野中企业的知名度。政府可以在浙江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加强政策制定与引导

首先,政府应制定政策支持,出台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明确政策导向,为联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校企合作推进工作中,政府要优化政策环境,如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合作门槛等,鼓励更多学校、行业、企业参与联动发展。其次,政府应提供财政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发展的重点项目、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提高联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针对参与联动发展的企业,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或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合作积极性。再次,政府应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对联动发展的指导服务,为参与各方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技术支持等服务,让各方形成工作合力,促进联动发展的顺利进行。从次,政府应设定目标与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参与各方进行定期评估,为联动发展提供明确方向,确保联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后,政府应推广宣传与示范引领。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发展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可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联动发展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和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首先,行业是市场的主体,了解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宝贵的市场信息。行业通过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向政府和学校反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基于人才需求预测分析,行业指导委员还可以对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例如,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紧缺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增设相关专业或扩大招生规模,使学生毕业时与市场经济需求相匹配。其次,行业指导委员会应架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行业指导委员会作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以推动校企双方开展有效的对话和交流。通过组织产教对话活动,企业可以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要求,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与学校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合作模式。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同时企业能提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选拔合适的人才。再次,行业指导委员会应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行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技能需求变化,向学校提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建议。通过“政校行企”联动,迭代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定制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学生技术技能与市场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例如,浙江省已完成一批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标准制订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行业的参与和指导,有效推动了浙江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后,行业指导委员会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行业与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通过企业提出实际问题,学校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共同解决行业难题,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提升校企合作层次

首先,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可以参与制定职业教育的行业标准、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技能需求变化,指导学校更新教学计划,引入最新技术和企业案例,使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其次,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可以参与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技能水平的评价,为学校提供反馈,帮助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建立行业认证体系,为学生提供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技能,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再次,行业内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的筛选与培养中,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循环。最后,行业内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促进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企业提出实际问题,学校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共同解决行业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通过以上策略,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而且强化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对浙江省内“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这一创新机制如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政府的政策引导、学校的教学改革、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以及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构建了一个多赢的合作生态系统,不仅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表明,“政校行企”联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同时,这种模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各方利益的平衡、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性以及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有效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当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各方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探索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合作模式,确保“政校行企”联动能够持续地为职业教育带来正面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并加强对该机制的研究和评估,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声廉,吴星,林华瑾.“双高”背景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J].对外经贸,2024(4):153-156.

[2] 胡旋.“政校行企园”命运共同体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以铜陵技师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15):7-9.

[3] 赵忠见,刘志英.高职院校三螺旋式“政校行企”协同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与实践: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20(12):4-6.

[4] 李臻,葛平.“政校行企”协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9):60-65.

[5] 王冠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J].教育家,2023(23):50-51.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浙江职业教育‘政校行企’联动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G2023246)资助。

作者简介:谢晓聪(1984—),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