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4-12-04陈为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2期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是个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新媒体时代境遇下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面临缺乏足够重视、内容缺乏与时俱进、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工作队伍素养不高等问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安全风险意识,依托新媒介技术优化校园文化安全阵地建设,落实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安全环境,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建设队伍媒介素养,继而不断提升新媒介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建设能力,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 键 词] 新媒体;校园文化安全;安全建设;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65-04

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在内涵、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厘清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探明安全隐患,解决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探析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内容体系,探寻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路径,成为促进和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筑牢高校校园文化育人阵地的重要内容。

一、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意义分析

“文化安全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能够独立自主地抵御外来文化侵害和冲击,以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使我国优秀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维护我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1]就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成为引导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必然所需和本身立德树人的本质需求。

(一)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任何人的发展都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特点与需要,个体只有建立对外在环境与自身和谐统一的身份认同,才能实现自我的科学发展。而在身份认同中文化认同十分重要。所谓的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涵盖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信仰和习俗等诸多内容。它是个人身份构建和社会归属感的基石,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文化认同中个体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继而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帮助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坚定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在文化认同中个体获得与社会体系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继而判断是非善恶,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和道德观念。再有,文化认同为个体寻求情感支持和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基础提供了情感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校园作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个体成长成人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建设与保障校园文化安全既是防止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侵蚀的重要路径,又为个体文化认同的建立提供了积极的教育引导与外在环境的优化。

(二)新媒体时代境遇下的必然举措

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升级带来了新媒体支撑下文化传播的极大开放性,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得以迅速传播。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之争通过新媒体的加持变得愈加激烈。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不但担负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的重任,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域和辐射源泉。校园文化安全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维护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有效抵制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保护学生的精神家园,有效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再有,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个性化和即时性等主要特征,与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具有技术性关联、信息性关联和工具性关联,是维护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介并充分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符合新时代境遇特点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阵地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举措。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2],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及领域已经延伸到了文化领域。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的集中体现。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而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时,可能引发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在意识形态斗争日渐复杂的当今,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也成为国家和民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防止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确保国家在国际文化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与路径。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其本身就是通过文化建设达到引导、浸润、启迪的育人效果。高校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安全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侵蚀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引导个体树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与担当,才能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基于新的时代境遇特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学生群体特点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但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有效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文化安全建设主要是维护“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免受内外部因素的侵犯、威胁、破坏,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内涵”[3]。对于高校育人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很大,但是相比于校园基础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等其他校园建设具有成果显现不够明显、直接收益不够丰厚以及人力物力投入较大等劣势,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可能导致高校在日益扩大办学规模以及追求办学效益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将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教学、科研等,这也导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高校对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建设过程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同时就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它是一个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所在,但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且不断坚持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管理层面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又需要各部门之间协同共建与相互配合。文化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融入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中,需要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氛围,但涉及的部门以及人员越广泛,越容易出现人人都知晓、处处不够重视的困境,继而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难以真正落实与推进。

(二)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当下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现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更加隐匿化和复杂化,信息的泛娱乐化带来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严肃性的冲击与瓦解。对于自身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了解期,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思维能力还不能完全实现对政治观点与社会思潮的正确甄别。这也导致如果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内容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吸引与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倦怠与反感。反观现今高校的文化安全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类知识普及以及文化教育不断推进,但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由于其本身的政治色彩以及内容的历史性导致在呈现上可创造性以及可生活化程度不强,继而使亲和力与喜闻乐见的程度不足。校园文化安全领域的内容也亟待实现与新时代的融合创新,以充分发挥新媒介平台的优势,遴选与创新获得更多的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喜好的内容,获得更为明显的育人效果。

(三)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新媒介的发展在传播内容上带来了爆炸式的海量信息,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提供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丰富。传播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互动和去中心化。对于校园文化安全建设而言,信息传播主体地位与权威的消弭是挑战,但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的革新也是新的突破口。同时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运用与发挥新媒介在校园文化安全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安全的长期稳定。反观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尽管能够看到新媒介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得到不断发挥,但相关保障机制的缺乏导致新媒介在校园文化安全建设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如引导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缺乏完善的机制,网络空间中负面信息容易泛滥;信息监管机制的不严格导致高校舆论事件容易发酵,难以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而队伍建设机制的不健全使部分新媒体技术掌握不熟练,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创新,导致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足使新媒介的优势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继而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队伍素养不够

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工作,关键在人。尤其是在新媒介发展的当下,各种思潮被包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斗争隐匿化,单纯依赖对媒介信息的大数据甄别、清洗以及追踪等能起到一定的风险抵御作用,更要紧的还是要建立意志政治信念坚定、理论水平高超和信息技术过硬的校园文化安全工作队伍。但现有的时代要求和工作队伍建设现状之间存在需求矛盾。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全面、充分。就校园文化安全建设而言,它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一个单独部门或者几个专门岗位人员就能完成的事宜,而是多个部门、多个单位不断努力的共同责任。因此,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调动包括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育人的生动局面”[4]。继而实现将校园文化安全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但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安全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各个层面的职业理念中,尤其是在社会思潮纷纭复杂的局势中关于文化安全工作的共识凝聚并未充分形成,继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安全工作顶层设计的真正落实与有效达成。再有,新媒介的技术支撑下文化安全斗争的方式与阵地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赋能文化安全建设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但就现状而言,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对于新媒介的使用还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对于新媒介如何在校园文化安全维护工作中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的敏锐度和反映度不够迅速。尽管关于文化安全相关的公众号等宣传以及教育载体已经建立,但其网络议题的新颖性、网络内容的及时性以及网络传播效果的有效性等还不足,多数的热点与焦点都是对已有网络话题形成舆论焦点之后的被动参与和复制,新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工作创新能力不强。

三、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对策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升校园文化安全的风险意识,从技术优化加强校园文化安全阵地建设,从落实保障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安全环境,从加大培训提升建设队伍工作素养,实现校园文化安全水平的提升。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安全风险意识

牢固构筑校园文化安全阵地,提升校园文化安全风险意识是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促进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开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决策重视,从科学规划的角度明确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工作方向、具体目标以及实践路径,“以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国家培养担负起时代使命的大学生为目标,制定高校校园文化安全教育的教学及管理标准,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具体遵循”[5]。同时要实现从顶层规划到基层执行环环重视和层层落实,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明确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将校园文化安全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确保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再有还需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考核,从监督评价的角度构建较为全面与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这一项长期投入且需不断坚持的工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考核,以提升工作者的积极性,引发对校园文化安全工作的重视。

(二)依托新媒介技术,优化校园文化安全阵地建设

在新媒介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已经具有全新的特点,依托新媒介技术创新校园文化安全阵地建设俨然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增强校园文化安全意识、提升师生文化安全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媒介技术如何更新,新媒介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隐形阵地,不管形式发生什么变化,“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同时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途径,掌握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便拥有一种传播某种思想的权力和影响力”[6]。校园文化安全阵地的建设始终要以抵制外来文化侵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高地,保护国家的价值观不被干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以及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但在技术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要主动求变,在校园文化安全阵地建设上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寻找符合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的文化安全宣传与教育方式,创新主流文化传播形式,努力打造高质量的网络平台,将各类校园媒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平台,同时通过新媒介下大数据的算法推荐等优势积极引导校园舆论的正确发展,向全校师生传递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安全风貌。

(三)落实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安全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保障机制,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安全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就最基础的保障机制而言,“要切实落实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各项方案,必须首先准备好所需的物质条件,只有物质条件都具备了,才有可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7]。因此,要保证文化安全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文化安全建设工作的切实落实和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首要的就是资金或者经费条件的保障。尤其是在新媒介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更新更加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以及以新媒介为主要形式的校园媒介建设。只有具备必备的物质条件,校园文化安全维护与建设才能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再有,新媒介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涉及网络安全的问题,高校要建立覆盖面广、领域宽的信息监控机制,更要将网络信息评估以及网络信息检测纳入日常的文化安全建设中,对可疑性以及不正规的媒介网站进行记录与监督,在自动预警的基础上发挥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者等的信息处置能力与舆情引导力,及时控制舆论导向,避免不当舆情的发酵。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新媒介时代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是一项综合性与挑战性兼备的工作,需要有一定政治敏锐性与信息鉴别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只有建立有信仰、有能力、有创新、有作为的工作队伍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安全阵地的建设与巩固。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提升工作队伍的文化素养,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继而从整体提升育人工作队伍的文化建设力。在新媒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文化安全的建设需要一支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自信且乐于传承的育人队伍,而个体文化自信建立依赖于对传统文化建立深刻认知和内在感染。因而高校要不断提升文化安全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会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下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高校文化的安全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高校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高校文化安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高校应定期举办新媒体技能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为队伍传授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和应用方法,旨在帮助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信息表达和传播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创作和传播有价值的内容,为校园文化安全建设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伴随着新媒体的新兴文化安全之争愈加激烈,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更新方式方法,不断落实基础保障,不断优化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更有效地维护校园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 谭菲.智媒时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4.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6.

[3] 李晶晶.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3.

[4] 段红敏.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

[5] 张洪琳.新时代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22.

[6] 李钢,宋强.网络文化发展困境与柔性管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

[7] 王春阁.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2C076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为化(1980—),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