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纤维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的应用

2024-12-03刘黎

佛山陶瓷 2024年11期

摘 要:天然纤维作为陶瓷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的媒介材料,凭借其独特的肌理、丰富的质感以及多元的象征寓意,深刻地塑造着陶艺创作的语言体系,并成为文化和情感传递的独特载体。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创作理念的持续革新,天然纤维在陶艺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潜力。本文一是梳理陶艺创作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属性及其在陶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对天然纤维材料在陶艺成型、装饰及烧成过程中的表现语言的呈现进行阐释;三是探讨天然纤维在陶艺创作中的创新思路,以期为陶艺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天然纤维;陶艺创作;媒介材料;工艺技法;创新途径

1 天然纤维介入陶艺创作概述

1.1天然纤维材料概述

天然纤维材料是指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动物纤维主要是指动物的毛、皮、丝等。其中,“毛纤维又包括绵羊毛、山羊毛、兔毛、驼毛、马毛、羽毛等。丝纤维包括桑蚕丝、 蓖麻蚕丝、柳蚕丝等。植物纤维主要是指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以及竹、柳、藤 纤维与木材纤维等。种子纤维包括木棉、棉、椰子绒等。韧皮纤维包括韧麻、亚麻、黄麻、 洋麻等。”,天然纤维材料具有柔软、含蓄、丰富的形态与质感,可通过编织、缠绕、层叠、撕粘等方式在陶艺创作中构建起一种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表达语言。

1.2天然纤维在陶艺中的应用价值

天然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触感丰富、具有韧性,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极高的可塑性,使其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适应各种形态塑造的需求,展现出无限的创作潜力。将天然纤维材料与陶艺的成型、装饰、烧制等工艺进行融合,以获得具有纤维艺术风格的陶艺作品。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材料层面的结合,更在于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及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创作者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1.3陶艺创作中天然纤维材料的独特属性

1.3.1质感与形态:互补共生的艺术语言

陶艺通过揉泥、拉坯、修坯、烧窑等工序精心塑造,其形态往往呈现出一种冷静、稳定、理性的美感。而天然纤维则具有柔软性、韧性及可塑性,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温暖而亲和的质感。当天然纤维的柔软与陶艺的坚硬相遇时,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互补。将天然纤维融入陶艺创作中,无论是作为结构部件嵌入陶瓷坯体结构中,还是高温烧制后留下的肌理痕迹,都增加了陶瓷作品的层次感和表现力。如设计师Eneida Tavares的陶艺作品就将天然的松针用编织的方式嫁接到陶瓷上,将纤维材料的温暖质朴的质感和陶瓷的冰冷相融合,展现了艺术家对材料的深刻体悟和巧妙运用。

1.3.2创意与张力:彰显个性的表达形式

天然纤维的融入使得陶艺作品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得到了增强。纤维的形态肌理具有随机性,凝结着自然的造物之美,无论是麻纤维粗细不匀的生长形态,还是棕的交错纹理,都是机器加工无法比拟的美。将天然纤维材料和陶艺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艺术表现力,产生出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温柔的作品形象,深刻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如丹麦陶艺家Matte Maya Gregersen创作的“浪潮”系列作品,就将天然纤维与陶艺进行了精妙融合。作品以芦苇、稻草等天然纤维材料通过扭转、折叠等方式将形态固定好,待定型后再用泥浆涂刷在其表面。天然纤维结构的丰富性使其在吸收泥浆水分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肌理形态,再经过高温窑火的淬炼,天然纤维被燃烧殆尽,只留下具有形态美的泥浆层被炼成陶瓷,形态似海浪、植被或岩石,造就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1.3.3情感与文化:深层次地传递媒介

天然纤维材料蕴含自然和生命的律动,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将天然纤维材料引入陶艺创作中,既是对传统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也是对创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诗意传达。比如贵州丹寨的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中使用了大量构树皮、麻等材料,这不仅是大山馈赠的物质资源,更是重要的地方文化。在陶艺创作中融入传统纸纤维技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是对乡土记忆的延续,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2天然纤维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呈现形式

2.1成型工艺呈现

2.1.1成型塑造

在陶艺成型过程中,将天然纤维材料(如麻丝、构树皮等)与泥料混合,通过调整天然纤维与泥料的比例,以获得不同质感和硬度的泥料。再通过泥板、泥条、捏制、注浆等方式成型,当这些蕴含天然纤维的陶瓷作品历经窑炉高温的洗礼后,纤维材料虽熔解,却在陶瓷表面留下细腻而独特的肌理效果或微妙的色彩变化。这种创作手法将纤维材料的质感和泥料的可塑性完美结合,看似脆弱却结实,形态优美、细节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2.1.2工艺与结构

陶艺作品的成型来自泥自身的柔软与坚韧的特性,但是有的创作者会使用天然纤维材料(如竹条、麻绳等)作为骨架或支撑结构,通过将纤维材料编织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框架,然后在其上覆盖泥浆并进行塑形。通过这种方式,纤维材料的韧性和强度也为作品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艺术家也可以创造出具有复杂结构和形态的陶艺作品。如:陶艺家Lisa Belsky以编织和钩针编织的方式,将天然纤维编织后再覆盖泥浆,这些手工编织的痕迹以黏土的形式形成了新的结构和质地。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的轻微变形和塌陷、折叠等形态,更加增添了艺术表现力。

2.2独特的装饰表现语言

2.2.1纹理压印

将天然纤维材料通过平铺、堆叠、编织、打结等方式制作出特定的形状或纹理,然后放在湿润的陶土表面压制后转印在陶土上,也可以将纤维材料包裹在湿陶土上,待陶土干燥后去除纤维材料,留下独特的纹理。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还赋予了作品以自然、质朴的触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2.2装饰融合

将天然纤维材料加工成不同大小和形态,如疏密不同的纤维球、形态丰富的纤维结、肌理质感的纤维片等,然后通过拼接、镶嵌、缠绕、粘贴等手法,将其装饰在陶艺作品的表面、边缘或局部,为陶艺作品增添独特的装饰效果。

2.2.3光影效果

陶艺的坯体的厚薄的变化可呈现出朦胧的透光效果,而某些薄透的天然纤维材料(如丝绸、羊毛纤维等)在陶艺创作中可以被用来创造透光效果。将这些材料嵌入或覆盖在陶艺作品中,通过灯光的照射或光线的变化,形成柔和而神秘的光影变化。也可通过将纤维材料与陶泥进行混合,高温烧制后留下薄而透的坯层,产生厚薄的变化,为作品增添一份梦幻般的氛围,提升陶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3变化与稳定的烧制特点

2.3.1变化

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气氛、与釉色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天然纤维材料的色泽、形态、纹理会经历一个独特的转化过程。有些纤维材料可能在高温下被灼烧炭化,形成黑色的独特质感或结块;而另外一些材质则可能会出现收缩或者变形的情况,从而产生凹凸有致的趣味效果,这些均是天然纤维材料独特质感的体现与延续。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材料本身特性的深刻挖掘与展现,更是陶艺创作技艺与材料科学的巧妙结合。这些效果往往难以人工复制,赋予了陶瓷作品以自然天成、独一无二的魅力。

2.3.2稳定性

在陶艺创作中,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耐火性和收缩率不同的纤维种类,其耐火性和收缩性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设计和工艺可以保证陶瓷作品的稳定性,创作者需要通过研究、试验确定纤维材料预处理方法、最佳的烧成温度和时间等,以确保作品在烧成后既能保持纤维的独特美感,又能达到预期的物理性能。

2.4肌理与色彩

肌理效果:在陶艺创作的语境下,天然纤维材料所展现的编织纹理、缠绕形态等丰富肌理,在烧制前的准备阶段即已具雏形,在烧制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保留或部分保留,这些肌理效果可能是随机的、不规则的,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不仅是艺术家技艺与创造力的结晶,更是自然法则与人为干预共同作用下的艺术成果。诠释了陶艺艺术中“偶然之美”与“必然之巧”的和谐共生。

色彩变化:天然纤维本身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因为材料特性、湿度、疏密度、温度、气氛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柴烧和坑烧等烧成方式中,将稻草、麻、竹等材料一同投入窑火中,不仅能够升温,纤维的炭化也可能会在作品表面留下天然纤维特有的光泽痕迹,展现天然纤维材料独特之美。

2.5象征语言的表达

在现代陶艺的创作领域里,展现出非凡的叙事能力。在陶艺创作的广阔领域中,天然纤维材料不仅作为物质形态存在,成为情感与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利用天然纤维材料编织出既抽象又具象的叙事篇章,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结合,更是情感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寓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力量的颂扬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与表达。

3天然纤维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创新途径

3.1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3.1.1新技术赋能

目前,陶艺创作领域的新技术正在不断革新,陶艺创作者们利用3D打印、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陶瓷材料进行更具创意设计和加工,赋予传统陶艺以新的生机。例如,通过数字建模、3D打印技术制作复杂的纤维结构模型或装饰细节,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计图的生成与调整优化、个性化烧制与批量化生产等。通过对纤维材料的性能和形态进行更精确的控制,达到更复杂、更精细、更具创意的效果,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3.1.2材料科学应用

深入研究天然纤维材料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热稳定性、吸湿性、收缩率等关键参数,研究纤维材料的辅助材料(如添加特定的稳定剂或改性剂)或含纤维配方的釉料研发,探索提升纤维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方法,同时保持其天然质感和美学特性,实现艺术效果的精准表达。

3.1.3工艺升级优化

探索和解决坯体致密化、低温烧结、梯度烧制等烧结技术,降低天然纤维材料在高温中因受损而导致效果无法达到的风险,减少因温度突变而引起的烧结和变形。以缩短烧制周期,提高成品率,并保留纤维材料的更多原始特性。

3.2艺术语言的拓展

3.2.1传统与现代融合

纤维与陶瓷因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创意与想象的驱动下,使它们相互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态与体验。深入挖掘纤维材料内在特性,结合传统陶艺的技艺文化精髓,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和语言,使作品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3.2.2探索新形式与表达

以天然纤维材料为媒介引入现代艺术理念——具象化地呈现抽象概念情感经历或社会问题等。尝试融合具象与抽象的元素进行创作,赋予作品形式与内涵的深层次表达力,在陶艺创作领域拓宽艺术的边界。

3.3跨界融合的碰撞

3.3.1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

现代陶艺创作不要局限于传统的陶瓷工艺领域,应积极与设计学、材料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汲取多元的思维方式、技术方法来激发创作灵感。在材料上与金属、玻璃、皮艺等多种材料对接;在呈现形式上与雕塑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对话与互动;在观念上将个人情感、哲学思考和时代精神等深度融合,创造出既保持陶艺独特韵味又兼具跨界艺术特色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陶艺创作的物理空间与表现维度,更深层次地促进了艺术语言的革新。

3.3.2文化与观念交融表达

天然纤维与陶艺的交融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简单叠加,更是深刻体现在艺术观念的碰撞、创新思维的交汇以及文化内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上。陶艺创作者们跨越传统界限,汲取不同艺术门类的精髓,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创造出有广阔视野的陶艺作品。

4结论

纤维艺术材料极大拓宽了陶艺的创作边界。创作者们要不断以新颖的视角重新审视材料的特质,通过新技术赋能、艺术语言拓展、跨界融合等手段,不断挖掘其价值,促进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茉函.现代纤维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2]赵娜.当代纤维艺术设计语言的创新探析[J].艺术研究,2019(06):132-133.

[3]胡馨文. 陶瓷、纤维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语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4]施维.肌理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创新运用[J].景德镇陶瓷,2014(04):15-16.

[5]董京,江珊.浅谈陶艺肌理表现与情感[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 ,27 (03):77-79.

[6]陈佳欣.陶瓷纸纤维工艺与形式语言研究[D].广州美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