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2024-12-03王敏慧

佛山陶瓷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发展,乡村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乡村景观不仅仅是乡村环境中的生态与视觉元素的体现,更承载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价值,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消失的风险。本文探讨了从非遗传承视角出发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旨在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非遗与乡村景观的关系,接着从空间设计、材料选用、文化符号传递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非遗传承;乡村景观;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乡村景观是美学在自然中的表达,更是推动乡村文化复兴、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传承非遗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非遗作为乡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征。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非遗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承,导致文化内涵缺失,使乡村景观缺乏深度和吸引力,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此外,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脱节,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生态保护的工具、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社区建设的纽带,从而为乡村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将这些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帮助当地居民和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乡村文化,而且可以实现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非遗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内在联系

2.1非遗概述与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文物等)不同,非遗的重点在于其包含的知识、技能、语言和信仰等无形内容。虽然非遗可能依附于某些物质载体,但其主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方式是通过非物质形式实现的。非遗的范畴包括口头传统及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通过代际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保留,具有活态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非遗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在多种活动中得以延续与再创造,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仍保持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它是各族群代代相传的、与人们生活方式和日常劳动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形式。

非遗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社区参与性等多种特征。非遗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身份,使得不同的文化得以保存、展示和交流。非遗不仅延续了历史,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创新与适应能力,同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2.2乡村景观的概念与特点

关于乡村景观的概念直至目前还没有进行统一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乡村农旅逐渐兴起,优美的乡村景观不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成为人们闲暇之余的好去处,随之乡村景观设计领域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当代热门话题。

对于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俞孔坚、陈志华、李树华、杨贵庆、周剑云等国内学者以独特的角度,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生态环境、可持续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对乡村景观的概念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解释。尽管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乡村景观展现了独特的特点,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综合体现,包含了乡村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劳动过程以及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它兼具社会、经济、生态和美学的多重价值。

乡村景观由农田、山林、河流、道路和村落等多种景观要素构成,展现出独特的格局与特性。它既具备自然、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不仅为物质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同时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对人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影响着人的经济活动、身心健康、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互动,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纽带,具有多维度的功能和价值。

2.3非遗与乡村景观的内在联系

非遗与乡村景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非遗体现了地域的独特性,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物理环境,往往直接影响非遗的表现形式。

非遗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非遗是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非遗不仅仅是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沉淀与集体记忆的传承,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质与风貌。这些文化通过世代传承,在口耳相传和仪式表演中得以传续,并在不断变化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充实和更新,逐渐发展为各地区、民族和文化群体独特的文化象征和身份标志。这些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脉络和集体的情感,既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与适应能力,也展示了不同文明在特定时空中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最终,它们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认同基础。

乡村景观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展现空间。乡村景观通过自然环境、文化空间和社会互动的有机融合,逐渐发展成为非遗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场所,展现了乡村作为非遗承载地的独特价值。无论是通过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延续性文化实践、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技艺,还是通过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以及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结合,非遗在乡村的环境中得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和发展。乡村不仅保留了非遗的原生文化特质,还通过创新机制不断推动非遗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乡村景观作为文化创新的“活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机制,包括社区互动、节庆活动、文化展示和传承人培训等,确保了非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乡村景观因此不仅仅是非遗静态的承载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地方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创新性传承。

3非遗传承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

3.1文化传承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非遗应作为核心元素和亮点,赋予设计灵魂。通过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将其融入乡村景观的各个层面,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设计理念应强调地方特色的展现,通过景观布局、材料选用、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当地的民俗、传统技艺及文化符号。例如,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传统建筑风格、手工艺装饰等,营造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承载文化记忆的景观空间。

3.2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

乡村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还需关注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设计时应充分结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景观布局与设施设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将其融入景观设计,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

3.3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乡村景观设计应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景观应符合乡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区和流线设计。同时,通过将非遗有机融入实际功能设施,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通过巧妙运用景观元素和色彩搭配等手段,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不仅提升了设计的实用性,还增强了其文化价值与视觉吸引力。

3.4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虽然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但是可以融入现代创新技术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人们,使得文化既具有创新性,又满足了人们的体验感。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展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内容,或是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设计出具有当代审美的景观元素,既保留了非遗的核心价值,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4非遗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传统农业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传统农业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农耕工具、节气文化、农民的生活方式等。通过设计文化体验区、非遗展示空间、文化互动区等各种方式,可以将非遗更好地呈现出来,让游客在欣赏优美景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农业历史与文化。例如,可以在农田附近设立观景台或文化展示墙,展示当地的农耕工具演变史和传统耕作方式。同时,可以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结合,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如农事体验、采摘活动、农业科普等,既吸引游客,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收入来源。

4.2建筑设计中的非遗元素应用

运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技艺,保留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工艺。通过这些非遗技艺的再现,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文化韵味,还能让居住环境更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运用细节装饰中的非遗符号,非遗中的雕刻、彩绘、编织等手工艺元素融入建筑装饰中,如门窗、柱子、屋檐等处的装饰,可以有效传递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技艺,增强建筑的视觉吸引力。

4.3现代技术与非遗文化的结合

在景观中引入现代数字展示技术(如AR、VR),让非遗文化在现代景观中得到生动展示。游客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与工艺。比如,通过AR技术展示特定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互动式体验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化背景。在景观中设置带有非遗介绍的二维码标牌,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的非遗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景观的文化信息量,增强体验感。

4.4公共空间中的非遗表达

在公共活动空间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广场可以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中心,提供展示非遗技艺和传统节日庆典的空间。这种设计能增强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吸引游客,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力。也可以设置特定区域用于非遗体验活动,如手工艺制作、传统表演等,既能让居民和游客深度接触非遗文化,又能提高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和教育功能。

4.5景观小品的非遗应用

在村庄的主干道、步行道等位置设计与非遗相关的景观小品,如雕塑、座椅、灯具等,这些小品可以结合当地的传说故事、民间艺术或传统图案,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与趣味性。结合非遗的节庆和习俗活动,规划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路线。这些文化线路不仅引导游客体验当地的自然景观,还通过沿途的标志性非遗元素,提升景观的叙事性与文化表达。

4.6节庆与活动的融入

乡村景观可以根据非遗中的节庆活动进行空间规划设计。例如,设计特定的节庆文化活动场所,如舞龙舞狮表演广场、庙会广场等,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凸显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临时性展示空间或移动展台,用于非遗节庆期间的文化表演和展示,增强景观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同时为节庆活动提供专门的文化氛围。

5结论

通过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用非遗元素,可以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与美观性,确保其具备实用性与视觉吸引力,还必须关注文化的深度表达与公众的互动体验,增强乡村环境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策略,非遗元素可以在乡村景观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够被更好地展示与传播,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规划与美化,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媒介,能够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历史记忆以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乡村居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此外,这种设计还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接触非遗元素,游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与价值,从而增加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罗欣志.非遗传承下的大余湾乡村景观改造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3.

[2]袁政,李宇,黄羽洁.非遗传承活态保护视角下乡村景观设计——以乌镇横港村为例[J].绿色科技,2020(11):23-25.

[3]杨小军,袁政,张佳佳,等.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环境概念设计——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设计,2015(19):16-18.

[4]郝志芳.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16):138-140.

[5]康静,卢载铉.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居舍,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