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奔流》
2024-12-03朱胜利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密县三初中读书。三十多岁的语文老师赵中和,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收藏了很多文学杂志。一天,作为课代表的我为他送语文作业,见到他的办公桌上躺着一本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奔流》,1985年8月等字样。赵老师告诉我,这本刊物,是省文联1957年创办的,1979年复刊,在国内文坛声名赫赫。赵老师看我目不转睛的样子,当即把杂志送给了我。我随手一翻,恰看到莫言的短篇小说《秋水》,立马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连赵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听全。莫言是在他开始创作的第四年在《奔流》上发表这篇小说的,没人会猜到多年以后,他会是第一个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谁知道,刚刚相识心目中的大刊,在我上初二时的1990年再度停刊,令人唏嘘不已。如今,赵老师已驾鹤西去,当年的杂志也纸张泛黄、破损不堪,真是人世无常。
二
中年时代再遇《奔流》,时光已来到2014年,现在我的书房里还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本《奔流·复刊号》。白色的封面上方两个红色大字“奔流”特别醒目,旁边是瘦小的“复刊号”三个字,下方从左至右是一湾奔腾的浪花,由李佩甫、王钢、马新朝等名家新作的题目和首段文字幻化而成。整体风格高端大气、清新隽永,捧在手中,我奉若珍宝。
当期杂志上,不乏文坛名宿之作,如王巨才的评论《毕竟人间有好诗》,田中禾的随笔《我和<奔流>》,刘学林的随笔《奔流不息》,郑彦英的小说《火焰的旋律》,苏金伞、马新朝的诗歌,李佩甫的报告文学《有这样一个厂长》,孙荪的评论《从一滴水看大千世界》,有作家墨白的小说《我们》,王剑冰的散文《清明上河》,李春雷的报告文学《西柏坡!西柏坡!》,何弘的评论《聆听百味横生的新老故事》……这本杂志让我深深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它们或小视角、大视野,或高站位、深主题,或清新雅致、隽永飘逸,或主题鲜明、独树一帜。
无论是散文的柔美,小说的扣人心弦,还是诗歌的深邃,都能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此时的我,已在新密作协秘书长的岗位上为文友们服务十年有余,文章也发过不少篇什,终于在2011年出版一本文学作品集《溱洧风》,凭此挤进了河南省作家协会大家庭,成为新密这个县城较早拿到省级作家证的人,着实兴奋了一阵子。
三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路《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这是某名家为悼念鲁迅先生写的一副挽联,也是我当年任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常用的课前导语。
过去,《奔流》之于我仍是初中时邂逅的一本杂志,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其实,生活中真正遇见《奔流》,是在去年那个满眼绿意的初夏,在杜甫故里的竹林小镇,走进奔流文学院的课堂,进行了一场文学圣殿之旅,虽然因个人事务原因,未能全程聆听,但也过了一把文学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奔流文学院导师柳建伟老师讲授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关键问题》。他首先用二月河先生的“人生三个天下”开场,勉励大家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的应对心态。随后,就长篇小说体裁有着多样化广度和深度的文学主导地位展开论述。从荷马史诗、歌剧、到古希腊戏剧,他阐述了长篇小说的历史渊源。从中国的明清小说到欧洲的长篇小说,三百多年来,长篇小说成为世界文坛最亮眼的角色。中国的长篇小说发展,接续元曲余脉,有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长篇小说也成绩斐然,直到目前莫言和阎连科相继获得世界文学奖项,证明几十年来中国的长篇小说达到了世界同时期的领先水平。总之,文体的兴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长篇小说的主导地位则不可动摇。长篇小说取得统治地位三百年,成为其他文体之母。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奔流文学院导师李春雷讲解了《文学的根本是什么?》。他强调,“文学的根本,始于真情、真思,止于真情、真思。”一定要写自己的真知灼见、亲身感受。从《春秋》到《左传》再到《史记》,报告文学的前身就是中国的纪传文学,这些文学从根本上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一种真情的记录、真实的记录。从汉唐到宋元明清,再到当代,通过畅谈历代文人的创作与文风,李春雷老师讲述了文学的内涵、文学的传承,写作者一定要认清文学的根本。李春雷老师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他的生命之作,并分享了他文学创作的冲锋历程,换岗没有工资,采访不被接待,对工业不熟悉,在这极度艰难的境遇中,写作“置于死地而后生”,大量地阅读与研究,一字一字地揣摩,最终实现质变,完成写作。通过倾听他的写作历程,为文友们打开了对文学的无穷追求和想象,感受到文学广阔无涯的天空和大地清风沐雨后所呈现的繁华和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奔流文学院导师王剑冰老师,以《散文不散》为主题,作了一场精彩的散文分享。他认为散文不是散,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不散”,即集中,集聚,有根据,是灵魂、风骨和神韵。这要求在创作初期做好充足的资料准备,避免走进“掉书袋”的创作误区,缺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怀。而“散”的意境则是指当“散”的思维出现的时候,能够被自己察觉到的创作灵感,它是无目的的,并能自洽的认知能力。散文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好的故事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灵活结合。王剑冰认为丰富而精彩的文学书写,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它们都是相通的,需要的是作家独到、深刻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脉络,情感脉络即文学情怀,若没有它,作品便会没有弹性,没有水汽,更缺少力量。
文学之河,奔流不息。名家之言,真知灼见。我渴望参加下一届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渴望当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渴望荣获奔流文学奖。
中原厚土育新枝,文学奔流再欢腾。在《奔流》复刊十周年之际,祝《奔流》事业风生水起,生命之树常青!同时,也希望更加厚待新人,提携新人,垂青新作,为文学豫军队伍保驾护航,实现中原高地再起高峰!
作者简介:
朱胜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协理事,新密市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奔流》《河南日报》《大河报》《故事家》等报刊,出版散文集《溱洧风》《岁月留痕》,多次在文学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