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那支蜡烛
2024-12-03张战雄
从咿呀学语到双鬓斑白,生命已经转过了几十个年轮。值得怀念的人和事太多,特别是年少时候的经历,总会不经意间从脑海深处蹦出,让人感慨,让人唏嘘,尤其是每次看到身边朝气满满的小学生,总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想起教过自己的老师们。
机缘巧合,前几天回老家和几个小学同学提起这个话头,大家都很赞同。立刻行动,我们当即就买了纯奶点心,满手提着去了目前已经八十高龄的高全荣老师家。汗颜得很,高老师和我一个村子,竟然只知道大概位置,在几个相似的门楼前不知具体那一家,电话联系后,高老师迎到了门口。
我们快步过去和老师握手问候,老师形象没有大变,只是过去挺直的腰板有些佝偻,白皙的面孔增添了一些细碎的皱纹。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拉着我们往屋里让。大门内侧一条拴着链子的狗儿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低吠着,立刻被老师喝止。穿过整洁雅致的小院,在堂屋坐下,老师端庄秀丽的儿媳麻利地给我们泡上了蜂蜜水,蜂蜜水散发一股清甜的洋槐花味道。刚坐稳,老师就打开话匣子,逐个回忆我们几个儿时的“事迹”,述说我们每个人的长处,真是知徒莫若师。他思维敏捷,记忆超群,对我们每个人儿时的特点都记忆深刻,对每一个人的评价都恰到好处。从老师清晰的回忆中,我们又回到了四十年多前的岁月,大家穿着补丁衣服,停电了就点着煤油灯上自习,但那时很快乐,一门心思想学好本领,将来踏上社会好有一番成就。交谈中,我看到了老师难以掩饰因学生到来的兴奋,和为学生在各行各业辛勤努力而骄傲的心境。
相聚总是很短,没觉得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怕耽误老师和师母休息,我们就起身告辞了。想请老师一起吃个饭,被老师婉拒了。
高老师是师范毕业后回村当老师的,这在当时的山乡学校属于很高的学历。因为我的小学老师大都是从本村招来的代课老师,这些老师多数是中学毕业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了,紧急情况下也有从田间地头就直接走上讲台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我们升学到那里,高老师也就出现在那里的讲台上,六七年的耳提面命,让我对这位兢兢业业将一生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的高级教师感念深刻。
高老师在我的记忆中,中等身材,面庞白皙,目光炯炯,总穿一件蓝色中山装,干干净净,板板扎扎。和人交流不紧不慢,不卑不亢,抑扬有度,很有亲和力。他教我们语文,也当班主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像一座矿藏矗立在哪里,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波澜不惊,沉着厚重。
在当时的小学里,三十岁左右的他在四五个老师中资历最深,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校长一直是别的老师,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地位,其他老师轮换了不知多少茬,而他一直如柱石般扎根在学校。
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课程很简单,只要用心都能学会,只要不粗心考一百分也不是难事。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他除了采用贴小红旗、发小奖品等方法外,还把同学们每次考试成绩列出来,形象地比喻考一次双一百是裹了一层金子,一学期下来一直保持双百的是金疙瘩,没有保持好的称为金包银或者金包铜。一直没有沾金气的只有几个人,坚持到最后的往往也只有几个人,可大家争当金疙瘩的劲头,却让比学赶帮的热潮一直不退。
高老师的板书飘逸洒脱,矫若游龙,绘画惟妙惟肖,简洁传神。在给我们讲中国地理的时候,拿起粉笔一忽儿就在黑板上勾勒出了中国版图,一凹一凸,一山一河,一岛一湖,线条匀称,精细完整。高老师的书法功底也是远近闻名,我们二年级的时候,他专门开设了大楷课程,从坐姿握笔开始,手把手教我们写好毛笔字,还写了很多字帖,发给每个学生,让大家垫在大楷本下描写,然后批改,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都有了一些基础。记得大队中心小学一次开学典礼,马上就开始了,可还没有横幅,校长焦急万分,高老师站了出来,没找到称手的排笔或者毛笔,他就从隔壁轧花厂取了一团棉花,蘸着墨汁一挥而就,洒脱畅快,笔酣墨饱,挂上去赢得一片赞誉。灵宝苏村老家很多地方牌匾也都是他题写的,大有名家气象。
在教学中,他很注意结合农村儿童特点,总结教学方法。有一次歌咏比赛,我们班选的是《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开头几句,唱到“边区的太阳——红又红”的时候,那个弯就是拐不过,老师示范了好多次我们还是没有领会,一起直着嗓子嚎,年轻的音乐老师一气之下扔掉指挥棒走了。在门外听了好久的高老师走进教室,对完全没有乐理知识的我们说不要着急,太阳两个字之后要着重强调“昂昂”两个弯就拐好了,并带着我们练习了几遍,第二天音乐老师发现大家一下子就会了,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当时的农村小学除了寒暑假外,还有十多天的麦忙假。假期里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到收割过的地里捡拾麦子,然后交给生产队。有时候队里会过称按斤数记工分,有时候是义务劳动。天气炎热,我们用酒瓶子灌上一瓶井水就出工了。在休息的时候,大家就会找一片阴凉地方,围在带队的高老师边上听他讲故事。在这些零碎的的时间里,我们知道了孙悟空、武松、关云长,也知道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课本上没有写的英雄。也就是从这些故事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让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学英雄,当英雄的烙印。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第一次说谎的经历。那天很冷,自习课上高老师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他从雷锋出生开始,讲雷锋苦难的童年,讲旧社会的黑暗、地主的残暴、人民的无奈……我们听得都很投入。我坐在第一排,听着听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当他讲到雷锋被毒打、折磨时,忍不住抽泣起来,老师停了下来,问我怎么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全班三十多个男女同学,只有我一个人哭了,很狼狈的样子。为了不被同学们笑话,我谎称:“我肚子痛。”他赶忙让班干部带着大家出去做游戏,他自己背着我到附近他家里给我冲了一碗盐开水喝了,然后送我回家。老家是丘陵地带,学校到我家要翻过一道约两华里的塬,坡很陡很长,在老师背上听着老师粗重的呼吸声,我很过意不去,但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装病的事实。一路上,老师还不时地问好点了吗?到了家里,老师嘱咐我家人说,赶紧送我到医院看看,然后就匆匆赶回学校了,那里还有三十几个“小猴子”等着他去带啊。老师走后,我肚子立刻就不疼了。
几十年过去了,高老师年事已高,当年淘气的我们都已年届花甲,儿子请他到城里生活,他说村里习惯了,空气好,坚决不去。在山村,退休后的他成了大忙人,谁家有什么喜事白事,他都乐意前往,当司仪,帮管理,写对联,出主意,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还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编写了几部乡情乡志,给山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形容老师的词句很多,罗隐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我还是觉得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能表达老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境界。也正因为有高老师这样一代又一代耕耘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优良传统的延续。
作者简介:
张战雄,三门峡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奔流》《齐鲁文学》等刊物发文。有二十多万字在军区、省、地级刊物发表。有120多篇(条)新闻在各级电视台、报刊发表(播出)。参与编写《丛林呼啸》《市民防护知识》等丛书,编写《重返南疆,赓续血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