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

2024-12-03万伦来邢丹妮汪雨佳

华东经济管理 2024年12期

[摘 要:文章基于我国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县域面板数据,考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存在显著的纾解作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助力缩小城乡差距过程中,具有显著的间接作用。此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纾解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抓手,大力培育新业态,为革命老区产业转型赋能;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革命老区的示范作用;加快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联动与合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长三角;红色文化资源;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F323.8;F592.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24)12-0033-11 ]

The Mitigating Effect of Developing Red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n Urban-Rural Gap:Empirical Evidence of County-based Data from 25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N Lunlai, XING Danni, WANG Yujia

(School of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mitigating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on the urban-rural gap based on the county-based panel data from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significantly mitigates the urban-rural ga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 level play a significant indirec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ed culture resources to help shrink the urban-rural gap.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mitigating the urban-rural gap. Therefore, we should leve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to vigorously cultivate new business models, empower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We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public service level to further exert the exemplary role of these areas. Additionally,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linkage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resources and narrow down the urban-rural gap to achieve the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d culture resources; urban-rural gap;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ublic service supply

一、引 言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具有极大的补钙壮骨、培根铸魂的精神财富价值,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价值。我国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支持革命老区立足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推动红旅融合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据统计,2022年全国红色旅游总人次34.78亿人次,红色旅游收入9 295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46.67%、132.38%,带动直接就业130.6万人,间接就业510万人(1)。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积极依托区域内鄂豫皖苏区、新四军抗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陆续建设了新四军纪念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着力从开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手,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随着各地红色旅游景点快速增长,革命老区红旅融合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旨在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的发展道路。如2022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生产总值达5 228.7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 398元,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的内在机理,科学评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对于新时代开发好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红色旅游是提升红色文化认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通过保护与开发推动“红色家书”“红色家风”及民间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能够加强全国人民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助于加强国人的红色记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人民军队创建到解放战争时期所取得的辉煌功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人物所展现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教育价值[3]。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遗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为参与主体提供与红色革命历史对话的机会,有助于加强爱党爱国教育。二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纳入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相关规划,能够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红色资源开发有助于引导政府和社会加大投资,大力提升壮大革命老区特色产业的积极性[4]。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与乡村农林产业、手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等产生联动作用,有助于激活乡村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乡村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5]。随着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力开发,乡村民宿和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通过创造非农就业岗位、提升贫困人口经营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助于实现物质与精神上“双脱贫”。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红色旅游,政府财政收入得到提高,能够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缓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状况,更好地巩固乡村发展优势[6]。三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艺术审美功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助于挖掘红色文化的崇高壮美内在特征,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听可视可读的、有水准的艺术精品[7]。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助于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从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8]。通过红色文艺作品“公益演出走基层”“文化惠民季”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活动,能够增强红色文化艺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虽有学者关注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研究,但主要是基于全国省级或市级层面,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缺乏立足于革命老区县级层面,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影响,尤其缺乏针对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具体影响机制的探究。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县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及纾解效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有:①基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双重视角,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作用效果,深刻揭示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纾解城乡差距的内在机制。②从县级层面统计整理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县的红色旅游景点,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指标进行识别,以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③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性,考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纾解作用的异质性效果,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④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所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加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能够为革命老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宽居民劳动就业、增收致富的途径,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因此,本文将从直接、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纾解作用的发生机理。此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形成的示范效应会向周边地区溢出,从而促进周边地区城乡差距缩小,因此,本文进一步将其空间溢出效应纳入机理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待检验的研究假设,具体如图1所示。

(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直接影响

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直接影响来看,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能够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加快乡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10],从而使农村居民在“老村变景区”的转变中,通过出让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租金、分红以及政府征地补贴等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在景区建设维护的过程中,快递、接待、保洁等岗位需求与自营工作(民宿、餐饮)机会的增长,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这些村民在提供不定期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能够兼顾耕种土地的农业生产工作,从而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营业性收入与农业生产性收入[11]。如安徽省安庆市北浴乡罗汉山村围绕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村民们不仅得到了相应的分红与租金,而且还依靠民宿经营和农产品展销获得了一定收益,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50万元。最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产生创业红利[12]。这是因为政府为了突破农村地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资金与人才匮乏的瓶颈,积极出台各项政策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并加大对特色红色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13]。如安徽省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依托辉山烈士陵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2020年吸引返乡创业人员超过100人,极大地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使村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产生的要素需求能够盘活农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从城乡消费差距的视角来看,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红色景区已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最佳集散地,这些游客既能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其消费示范效应也可以刺激当地村民消费。此外,红色资源开发能够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或就业,这些返乡创业或就业人员带来新的消费理念,将会推动乡村消费的增长。由于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较高,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转化为直接消费,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纾解城乡差距产生积极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间接影响

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促进红色旅游发展,依托旅游业的关联纽带,带动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按照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由于旅游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除了以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客体为核心的联结关系,还涉及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零售购物等紧密关联的服务性行业以及金融、建筑、媒体等支持产业[14]。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引导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并产生集聚效应,使革命老区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模式[1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会对城乡差距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深城乡互动与要素互通[16],通过加强农业与服务业融合重塑乡村产业链,推动农村生产模式从农地劳作向“生产+加工+消费”有机衔接转变[17],强化了农业的商业化属性,实现农业价值链增值和农民增收[18]。并且以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19],乡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以及外部投资的流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与消费效率,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物质基础[20]。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农民就业增收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来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1]。此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成本,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22]。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纾解城乡差距产生积极作用。

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助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来看,革命老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水平落后的困境,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有效完善革命老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城乡要素流通,进而缩小城乡差距[23]。这是因为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有效改善革命老区城乡交通网络,建立“公路+铁路+航空”道路交通网络布局[24]。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除了优化交通网络布局,还能够推动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供给优先向乡村延伸、覆盖,有利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25]。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革命老区可将政府财政和社会投资等配套用于提升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26]。革命老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能够进一步缓解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供需矛盾,促进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提升,这有利于农村居民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将更多消费用于个人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27]。另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28]。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提升了劳动力和其他市场要素的转移效率,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缓解农村资源错配问题,从而提升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29]。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使得城乡流通体系更加便捷高效,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城乡流通成本,为消费品下乡进村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活力,有效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纾解城乡差距产生积极作用。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

从“示范效应”角度来看,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能够对周边地区农村居民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周边地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脱贫致富的信心,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加大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30]。因为拥有相似资源开发条件的周边地区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计资本,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1]。这说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即产生“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能够鼓励周边地区的农村居民积极投入红色产业建设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有利于周边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从“共享效应”角度来看,在国家大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制度环境下,革命老区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联动合作提升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如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和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加快地区间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有利于促进与周边地区的资源共享[32],即产生“共享效应”。这种与周边地区在要素流通与信息畅通等方面的“共享效应”,不仅能够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周边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33],从而能够对周边地区城乡差距的缩小产生积极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四、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构建

为证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缩小城乡差距的积极作用,本文参考谭娜等[34]的做法,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在模型中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剔除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和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减少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Gapij=α0+α1Red_spotij+αeControlsij+μi+εj+σij ] (1)

其中:Gapij表示城乡差距,包括城乡收入差距Gap_incij和城乡消费差距Gap_conij;Red_spotij表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Controlsij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如政府规模、储蓄率等;i为地区变量;j为时间变量;α0为截距项;σij为随机扰动项。

在前文分析中,已阐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来纾解城乡差距,因此,本文借鉴江艇[35]的机制分析方法,进一步讨论其中存在的影响机制,所设定的模型如下:

[Indij=β0+β1Red_spotij+βeControlsij+μi+εj+σij] (2)

[Pubij=χ0+χ1Red_spotij+χeControlsij+μi+εj+σij] (3)

其中:Indij表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Pubij表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其他变量、参数与模型(1)设定相同。

为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将模型(1)扩展为空间面板模型:

[Gapij=α0+ρWGapij+α1Red_spotij+φ1WRed_spotij+αeControlsij+φeWControlsij+μi+εj+σij] (4)

其中:ρ表示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包括空间邻接、地理距离、经济地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W与各变量的交乘项表示各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其他变量、参数与模型(1)设定相同。

(二)变量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城乡差距(Gap):本文拟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维度实证分析城乡差距。参考刘奥和张双龙[36]的方法,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借鉴王勇[22]的方法,使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来衡量城乡消费差距。

2. 解释变量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Red_spot):本文借鉴谭娜等[34]的方法,将某地红色旅游景点能够入选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作为衡量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参数的做法,即以革命老区县i在j时期是否有景点入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来设定这一核心解释变量。

3. 机制变量

(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Ind):旅游业通过产业渗透实现与农业、工业和文化产业间的产业链功能互补和延伸,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同样能够推动乡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创新性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产业升级为农村居民带来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农村居民能够获取更高的稳定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本文参考徐鹏杰等[37]的做法,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赋予不同权重,加权计算得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Ind)这一机制变量。

(2)公共服务供给水平(Pub):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通过建设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改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并提升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增加城乡要素的流动性,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本文参考吕光明和陈欣悦[38]、董艳玲和李华[39]以及张翔和冉光和[40]的做法,选取人均公路里程、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人均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作为交通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的代理变量,利用熵值法测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指数。

4. 控制变量

(1)政府规模(Gov):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也造成了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巨大差距,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本文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来衡量政府规模。

(2)储蓄率(Saving):由于低收入人群对储蓄有较高的偏好,银行储蓄已成为农村家庭财产积累的主要形式,但储蓄让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缺乏动力,从而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本文选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GDP比值来衡量地区的储蓄率水平。

(3)通信基础设施水平(Mobile):通信业发展可以打破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民就业,从而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本文参考龚斌磊等[41]的做法,进一步控制以固定电话用户数进行衡量的通信基础设施水平。

(4)对外开放水平(Open):我国外贸相关产业多分布于城镇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会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优势,从而扩大城乡差距,但外贸产业同样也创造了许多技能门槛较低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本文使用进出口额与GDP比值来衡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2022年国家陆续颁布的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依据,将三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与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县域情况进行匹配,选取长三角地区25个革命老区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EPS全球统计数据库、各省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中经网数据库,缺失值通过移动平均法补齐。各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见表1所列。在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中,除个别变量外,相关系数均处于0.6以下,并且在VIF检验中,各变量的VIF系数远小于10,说明本文实证结果不受多重共线性影响。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为了探究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在进行基准回归前需要确定回归模型采用的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得到的F统计值为12.59和21.15,通过了5%和1%的显著性检验,并检验得出存在个体与时间的双重效应,说明基准模型设定合理,应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

根据模型(1)得到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所列。列(1)、列(3)仅控制了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列(2)、列(4)为加入控制变量所得到的结果。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在各组回归中系数显著为负。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纾解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均存在显著影响,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显著缩小革命老区城乡差距,H1得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在各组回归中控制变量系数的符号基本符合预期,由于控制变量并非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故不对其系数展开深入讨论。

(二)稳健性检验

1. 调整样本期

前文基准回归的时间跨度为2004—2022年,因此,研究对象包括三期《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入选的红色旅游景点,为了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革命老区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并非某一期景点入选所导致的结果,在稳健性检验中缩短时间窗口,以2006—2022年为研究期,剔除2005年第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所在样本产生的影响,所得结果见表3列(5)、列(8)。虽然系数大小有变化,但从系数的符号与显著性上可以看出,第二批与第三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纾解革命老区城乡差距仍具有显著的影响,与基准回归中的所得结论一致。

2. 加入滞后变量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减轻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滞后一期进行稳健性检验,所得结果见表3列(6)、列(9)。滞后一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革命老区城乡差距的影响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革命老区城乡差距的影响效应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 安慰剂检验

为检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由景点数量或与景点选址有关的因素导致的,本文将系列景区与非系列景区的样本进行调换,即入选红色经典系列景区赋值为1,其他则赋值为0,新建核心变量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进行安慰剂检验。由表3列(7)、列(10)中安慰剂检验结果可知,替换解释变量后影响系数发生较大变化,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变得不显著,也证实了红色景点入选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即单个景区入选具有带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积极效应。

(三)异质性检验

1.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影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本文以地区人均GDP的中位数为划分依据,分别进行回归。由表4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纾解效应更加显著;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纾解作用更加显著。结果表明: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存在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纾解作用越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纾解作用越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乡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效果较强,并且对带动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较大,对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和收入增长作用更为明显,从而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收入更高,随着文化资源开发,对外交流增多,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驱动效应更明显。

2.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分析

根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分类标准,革命老区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属于一类老区县,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属于二类老区县,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属于三类老区县,10%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属于四类老区县。革命老区县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水平,也为政府制定老区扶贫开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42]。当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示范效应会更加显著,能够带动县域范围内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价值开发,从而有效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因此,考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可能会影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效应,本文以革命老区县所属类型为划分依据,对一类老区县和非一类老区县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由表5中的回归结果可知,一类老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更能够有效纾解城乡收入差距,回归系数显著大于非一类老区县,证实了当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更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一类老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未能有效纾解城乡消费差距,可能是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相较于农村居民更强,未能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进一步分析

1. 机制检验

前文已证实了长三角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革命老区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纾解作用,为了检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影响城乡差距的间接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模型(2)得到估计结果见表6所列。表6列(19)中核心解释变量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可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城乡差距缩小,H2得证。上述实证结果得到事实验证,如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景区牢牢把握住红色发展基调,整合资源延伸红色产业链,2017年以来沙家浜景区已形成住宿、餐饮、零售等商业店铺300多家,并且随着景区建设与开发,场馆建设、绿化、保洁等服务岗位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就业机会,间接带动本地农民从事三产1.3万人,使农民年均收益增长15%以上(3)。此外,表6列(20)中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改善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革命老区交通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提升,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可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能够促进城乡差距缩小,H3得证,实证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上述实证结果得到事实验证,如安徽省著名的“将军县”——金寨县政府借助红岭公路的改造契机,打通县乡道路和通村入组道路,以“红色公路”串联众多红色景点,走出“红旅融合之路”(4)。

2. 拓展分析: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由于空间杜宾模型需使用平衡面板数据,本文进一步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以江苏省和浙江省的15个革命老区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表7和表8中分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在空间邻接、地理距离和经济地理三种空间矩阵下的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2004—2022年考查样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的莫兰指数均大于0。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邻接、地理距离矩阵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在经济地理矩阵下,部分年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除了个别年份,城乡消费差距在空间邻接、地理距离和经济地理矩阵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被解释变量的全局莫兰指数结果来看,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对较高,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差距均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征,空间自相关波动幅度较大。

在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中,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空间滞后项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系数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别为-0.494和-0.895;经济地理矩阵中,分别为-0.313和-0.498,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能够显著缩小本地城乡差距,还能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联系纾解邻近地区的城乡差距。空间邻接矩阵中,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空间滞后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由于空间邻接导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这种地理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从直接效应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有效纾解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从间接效应来看,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邻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同样能够有效纾解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总效应中,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中空间自相关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既能缩小本地区城乡差距,也能缩小邻近地区城乡差距,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H4得到证实。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我国长三角地区25个革命老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维度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结果显示:第一,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纾解作用。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存在差异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效果较强,并且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能够进一步放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纾解作用。第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还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差距产生有效的纾解作用。第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差距的纾解作用还存在一定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能够缩小本地区城乡差距,还可以通过“示范效应”与“共享效应”纾解邻近地区的城乡差距。

(二)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促进革命老区红色产业加快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够显著促进革命老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并激发老区群众消费潜力。因此,必须加强对革命老区分散的红色景点统一规划与科学布局,注重以“红绿”“红古”和“红俗”等为主题培育发展新业态红色产业,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搞活农村经济。要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带动农村消费增长,赋予农村消费发展新活力,促进农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此外,要注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充分整合在历史事件上具有连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联合开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构建开发与管理共享平台,有序推进各区县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第二,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纾解城乡差距中起到显著的间接作用。因此,要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契机,大力培育具有红色内涵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还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服务保障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削减城乡差距的重要作用,结合革命老区建设实际需要着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精准度,不断提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硬条件与软实力。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纾解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对城乡差距纾解作用的差异性,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且红色文化资源禀赋较丰富的地区,应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激活农村居民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努力让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利惠及千家万户。而对于具有一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的地区,应注重将不同乡土文化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实现差异化发展。

注 释:

(1)“红色旅游: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民族精神”,https://m.gmw.cn/baijia/2021-03/28/34721350.html。

(2)“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5 228.7亿元 经济持续恢复”,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1PCQ6V05346936.html。

(3)“红色旅游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qghsly/202111/t20211118_1304261.html。

(4)“一条路,串起大别山老区‘红’与‘绿’”,http://yxzg.china.com.cn/2022-06/02/content_41990703.html。

参考文献:

[1]石书臣,张朋林.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6.

[2]张昱.上海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南文化,2023(5):19-26.

[3]刘润佳,黄震方,余润哲,等.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673-1683.

[4]孙小龙,宋育典,朱林彤,等.贵州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4,44(4):220-230.

[5]张科,朱虹,黄细嘉.红色旅游发展与革命老区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战线,2023(8):254-259.

[6]黄细嘉,惠荣.红色旅游与共同富裕:耦合关系、价值共创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10):47-53.

[7]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6):60-63.

[8]刘喜元.大别山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137-140.

[9]王彦昊.发挥红色文化的多维功能[J].理论导报,2020(2):53-54.

[10]王华敏,柳娥.鲁口哨红色旅游带动新型集体经济联动发展路径探寻[J].山西农经,2023(24):38-40.

[11]曹菲,聂颖.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1(8):28-41.

[12]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智库课题组.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入乡“创业潮”探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22(4):115-125,128.

[13]李晓园,徐威威,朱天义.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情境与行动逻辑——以江西瑞金红色产业发展为例[J].经济管理,2022,44(12):64-82.

[14]胡鞍钢,王蔚.乡村旅游:从农业到服务业的跨越之路[J].理论探索,2017(4):21-27,34.

[15]吴巧红.女性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8,33(7):10-13.

[16]梁坤丽,刘维奇.共同富裕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产要素的空间计量和门槛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10):79-89.

[17]郭景福,闫晓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7):126-133,186-187.

[18]马兴超,马树才.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52个县的面板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13-22.

[19]崔树强,周国华,戴柳燕,等.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22,42(2):104-113.

[20]唐博文,郭军.如何扩大农村内需:基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22(3):73-87.

[21]张志新,邢怀振,于荔苑.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6):93-102.

[22]王勇.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3,39(13):117-120.

[23]聂高辉,宋璐.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2):86-93.

[24]左冰.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央地关系研究——兼与Zhao & Timothy商榷[J].旅游学刊,2022,37(7):38-53.

[25]罗文斌,楚雪莲,高云红.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科学,2022,36(4):42-55.

[26]黄细嘉,张科,王红建,等.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23,38(2):16-29.

[27]宋佳莹,王雅楠,高传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126-140.

[28]麻学锋,于美琪.县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集聚适配空间演化研究——以大湘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42(3):135-141.

[29]张军,李睿,于鸿宝. 交通设施改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结构转型[J]. 中国农村经济,2021(6):28-43.

[30]刘丽梅,吕君,焦凌云,等.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背景下农牧户参与旅游适应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8):1651-1666.

[31]刘佳,赵青华,王慧. 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可持续生计的空间效应及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490-510.

[32]余永华,李国镇.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23,43(3):197-205.

[33]麻学锋,赵洁.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富裕效应与模式——以湘西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4,39(4):749-767.

[34]谭娜,万金城,程振强.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吸引与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2(1):76-86.

[35]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36]刘奥,张双龙.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23(3):45-65.

[37]徐鹏杰,张文康,曹圣洁.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经济学家,2023(5):78-88.

[38]吕光明,陈欣悦.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与结构解析[J].财政研究,2022(4):52-68.

[39]董艳玲,李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3):24-43.

[40]张翔,冉光和.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县域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12):30-43.

[41]龚斌磊,钱泽森,李实.共同富裕的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12):5-26.

[42]韩广富,刘心蕊.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26(1):101-115,159.

[责任编辑:叶红艳,陶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