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及策略

2024-12-03徐金晶张丹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0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绍剧作为戏曲类非遗以它的独特性在戏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为绍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重重困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绍剧生存面临断层危局,出现了观众结构固化、演出市场萧条、传播内容欠佳与渠道局限、造血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虚拟场景以增强用户吸引力、深耕价值内涵、利用科技助力数字传播、打造品牌运营、利用文旅助力增收致富的策略,以期推动绍剧在新时代下实现多元化传承及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绍剧;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湖北地方高校美育创新研究”(21ZD06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绍剧的起源及传承发展现状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并与越剧、婺剧一齐被列为浙江三大剧种,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并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盛行,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绍兴、慈溪、萧山等江浙沪吴语地区,拥有400多个剧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绍剧的唱腔糅合了余姚腔、秦腔、吹腔、昆曲腔以及本地的区音,加以音色独特的乐器、映照当地人文精神的戏曲内容,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风格,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被观众誉为“古越神韵”的绍剧艺术,以高亢激越、响遏行云的唱腔,豪放洒脱、文武俱佳的表演,尤以“西游猴戏”在我国戏曲中独树一帜[1]。绍剧有着辉煌的历史,并且国家正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与保护的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支持非遗戏曲,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影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消遣娱乐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与此同时,人们趋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上进行视频观看,受众群体呈现老龄化,传统戏曲的线下剧场市场惨淡,绍剧传承发展面临濒危、传承断链危局。本文通过实地考察,针对现状构建戏曲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以期推进戏曲类非遗在新时代实现有效传承与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绍剧传承发展的困境

(一)观众结构固化,演出市场萧条

绍剧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观众层面上存在结构单一固化的问题,缺乏多样的观众和年轻血液。绍剧现阶段的观众以吴语地区的老年戏迷、尤其是退休人员为主,不少年轻人对绍剧完全不了解。由于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导致地方戏曲存在方言壁垒、语言障碍等无法避免的问题,而目前使用绍兴方言的人群也以老年人为主,方言使用频率随着年龄从低至高呈正比趋势,虽在线上平台上传的绍剧片段中会加入普通话字幕方便观众观看,但是线上观看会使体验感大打折扣。在现场欣赏绍剧时,语言不通会导致吴语地区外的受众以及当地区域内不使用方言的人群无法深入了解绍剧的剧情以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演出场地上,除室内剧场外,目前绍兴还保留有五百余座古戏台,保存情况较为乐观,但其使用情况不佳。并且现留存的古戏台位于偏远山区的居多,导致多数戏台已然沉寂,不再做演剧之用,位于绍兴市区古镇景区内的古戏台也仅在举办“古城过大年”“元宵游园”等节日活动之时偶有绍剧演出。同时古戏台在演出时多数没有普通话字幕展示与坐席陈设,游客观看体验较差,老化的演出设备与戏台的低利用率导致绍剧覆盖不到也影响不了更多层面的观众,导致绍剧演出市场日益萧条。

(二)传播内容欠佳,传播渠道局限

新时代绍剧的传播和发展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平台中所传播的视频内容简短且丰富、形式多元、互动性强,并且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也足以满足各类需求的受众。相较之下,绍剧在作品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和包容性,在创作方面只关注特定的题材和风格,例如西游题材的猴戏以及体现伟人精神的历史戏。最为常见的传播渠道是在线下剧场进行演出,但是剧院安排的场次较少、宣传力度较弱,导致“看戏难”的问题。一些经典剧目虽会在中央戏曲频道进行播出,但是传统电视也同样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目前观看网络电视和手机短视频的人群激增,电视受众人群随之迅速减少,因此导致绍剧的曝光度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有一些绍剧演出的拍摄视频在哔哩哔哩、抖音等中短视频平台上传,但是播放量随着年份呈下降的趋势。

图1为截止目前近五年在哔哩哔哩平台内搜索关键词“绍剧”并按“最多播放”将出现的舞台片段进行排序,选取每年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进行对比得出的柱状图。由图1可以看出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绍剧舞台片段的播放量随着年份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可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扩张稀释了绍剧本就有限的传播,加之绍兴有着更为出名的非遗黄酒文化,导致绍剧的传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分流。

(三)造血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绍剧在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剧团数量极少,与同为浙江三大剧种的越剧和婺剧差距较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全国各地均有专业剧团的建立,数量达到280余个,民营剧团更是遍布各地、数不胜数。婺剧的影响范围虽不及越剧,但在浙江省内也有着10余个专业剧团。再看绍剧,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两个专业的绍剧团,分别是杭州萧山绍剧团和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资金不足是导致专业剧团鲜有的原因之一,绍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行业造血能力不足,使得绍剧演艺人在短期内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绍剧团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演员、编剧和导演进入绍剧行业,进而导致民营剧团无法盈利和存活。由于戏曲演员的培养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民营小剧团的资金和精力都无法支撑这一长期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绍剧在剧本创作上无法产出更多的精品剧和符合新时代新口味的新曲目,出现“常演老戏,老戏常演”的演出现状。专业剧团需要承担对绍剧这一国家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专业剧团的稀缺增加了绍剧在保护、传承上的压力,同时导致其传播活动的“主体缺失”,主要表现为“传者”的缺失,新时代绍剧的主力传者应为绍剧的演艺人及传承人,因为他们对于绍剧了解较深,在传播过程中有着自发性、权威性等特点,然而剧团和人才的稀缺使得“传者”在“数量与质量”上出现缺失,并且由于年龄、环境的限制,“传者”运用新媒体手段来传播绍剧的能力也同样缺乏。

三、新时代绍剧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构建虚拟场景,增强用户吸引力

绍剧此类的传统戏曲需要人们现场感受舞台所创造的互动感和参与感,享受戏曲所提供的沉浸体验和舞台氛围,使观众深入地感受绍剧艺术的内涵与魅力。现绍剧演出场次少、古戏台使用率低,导致绍剧曝光度较低。首先,相关部门需打造相关文化空间,除场馆新建外,有必要把视野放在旧场所的改造换新,古戏台作为绍剧的空间载体以及绍剧文化的传播媒介,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底蕴,更得保护利用好此文化遗产,因此当下对其的保护与优化值得重视,需要激活更多的古戏台并做好改造建设,提高戏台利用率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推动古戏台与时俱进,优化其环境特色,可在戏台顶部或侧面安装LED屏幕以实时滚动字幕,便于不理解方言的观众人群理解戏曲所述内容、所蕴内涵。其次,构建虚拟场景打造沉浸式以增强吸引力,利用新科技为经典赋能,可使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为舞台增添新鲜感,如在舞台上加入虚拟角色参与戏曲表演、与现实演艺人员进行跨次元互动,数字化表达有助于舞台形象塑造与氛围营造更加鲜活逼真,为观众提供互动性更强、更为沉浸、更富吸引力的戏曲表演,从而吸引新鲜的观众人群,实现观众结构的多元化。此外,还需增加戏台表演频率,节日期间重点景区可提升到每日一演,非节日期间也可按月按周定期进行演出,以维持绍剧活跃度与影响力。

(二)深耕价值内涵,科技助力数字传播

作为戏曲类非遗,更应注重对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表达,尊重戏曲类非遗基本内涵的同时弘扬其当代价值[2]。因此,需对绍剧所蕴含的价值内涵进行深耕,在进行新剧本的编制和演绎时,需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口味的新作,坚持守正创新,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底的同时跳出绍剧剧本的舒适圈,努力打造符合现代社会价值的优秀题材新作。对于经典精品剧目,利用其现有的热度与影响力,对内容进行创排改编,精耕细作。同时,在国家日渐重视文化软实力和非遗保护和传承之际,更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利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借助绍剧的形式努力让传统文化与国外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在此基础上,依托科技增强传播力,传播是达成非遗保护目标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使得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平台日渐成为核心的传播途径。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提及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因此绍剧身为戏曲类非遗,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保护和传承,利用数字化传播渠道为绍剧振兴提供内源动力,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出圈”,在绍剧团官方社交账号上除了发布一些绍剧的精彩片段,还可以拍摄或者直播绍剧演艺人画脸谱、穿戴戏服、排练曲目等台前幕后亦或是演艺人进行绍剧教唱,以此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直播形式让观众实时互动、及时反馈的同时也能够增加绍剧演员的曝光度、吸引粉丝进行打赏,将演员打造成KOL,并与平台内现有的KOL进行合作,利用KOL对粉丝群体强大的影响力增加绍剧在网络上的热度;制造实时热点话题,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强。绍剧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还可以参与或发起平台内的热门话题和挑战,引导观众对绍剧进行再创造、二改二传、转发、评论互动等,促使用户自发参与到绍剧的传播中,进而增强数字化传播力。

(三)打造品牌运营,文旅助力增收致富

若要打造专业化的品牌运营模式,需从培育人才方面着手,政府应建立扶持与补贴政策来资助传承人和民营剧团的建立与发展,进行定期、定量的资助措施,从而给予民营剧团积极性与可持续发展动力。政府的扶持能够使得绍剧行业演艺人和创作人的福利与收入增加,也将吸引更多的戏曲创作人和演艺人。人才培养方面可与高校进行合作教学,在高校开设绍剧专业,让专业的绍剧演员到高校进行教学,甘肃戏曲职业学校便设立了陇剧专业来定向培养戏曲人才,既解决了一部分人才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戏剧人才稀缺的问题,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双方的需求,适合绍剧此类戏曲类非遗的发展需求,年轻演艺人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运用新时代传播形式,优化绍剧“传者”缺失的问题,“传者”数量的增加完成了量变,在量变的基础上进而优化质量,以期达到量变向质变的突破。

此外,旅游为非遗传承提供机遇,非遗为旅游增添色彩。近年来绍兴的旅游人口逐年增加,2023年绍兴全市区域内在国庆中秋期间的游客接待总量创下历史新高,人次达367.81万,较2019年增长11.87%。

图2为绍兴文旅公众号内每年统计的国庆假期间重点景区的旅游人次。由图2可以看出绍兴文旅业在疫情开放后,旅游人次呈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绍兴政府也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古色古香、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标签,绍兴的文旅产业正值迅速发展阶段,因此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反哺绍剧,增强绍剧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可在绍兴当地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绍剧文化综合体,包括多种形式的演出和健全的传承体系,打造戏曲特色小镇,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往打卡。同时在节假日利用节日效应与热门景区合作,在景区组织开展绍剧节或绍剧文化展览长廊,为游客创造线下体验的渠道,以此增加外地游客对绍剧的接触和了解。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此经典剧目,可以从孙悟空的形象出发培养相关IP,制作绍剧相关文创产品进行售卖,如最近广受欢迎的冰箱贴、文创盖章等,实现文化价值变现,能够为绍剧提供生存和根续的机会,再招募KOL对文旅产品进行直播带货,促进收益上的增加,开发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链,进而实现造血式发展。

四、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3]绍剧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需要做好创新性继承和持续性发展,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地方戏曲的发展谋机遇,在新时代做到更好地发展与继承,进一步提升地方戏曲类非遗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鸣琰.古越神韵蕴风雷——探绍剧和绍剧艺术[J].上海戏剧,2001(11):29-30.

[2]张伟品.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J].人民论坛,2023(11):100-103.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新华月报,2022(12):24-25.

作者简介:徐金晶,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视听新媒体研究。

通讯作者:张丹,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与视听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