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Kindle的十年(散文)
2024-12-03许诺
大一的那个寒假,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了六本书,塞到小挎包里,坐上了回老家的绿皮火车。老家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又冷又湿,那些书很快就受潮,书页都变得卷卷的。
一个寒假,我坐在我那个像冰窖一样的房间里,读完了六本书里的五本,然后又把它们塞回我的挎包,坐上火车,回到学校,还给图书馆。
那六本书真的很重,我现在想想都觉得肩膀疼。
所以,当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Kindle的东西,有着像纸一样的屏幕,一台就能装进成千上万本书的时候,你不难猜到我有多心动。但是从心动到真的买回来,应该是过了半年之久。因为我当时的生活费差不多就只有一千块一个月,当时一台Kindle,就算是买最便宜的日版,也得六七百块。
我当时不忍心跟家里再要钱,也脑子不够灵光,不知道跟同学朋友借一点周转一下,所以在我买Kindle的那个月,我是挨了饿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拥有了我生命中的第一台Kindle,那是2014年。
过去这十年里,我从一个农村大学生逐渐融入城市,成为万千打工人中普通的一个。十年之后的2024年6月30日,Kindle中国将要正式停止云端下载服务,结束自己在中国的旅程。
Kindle这个单词在英文里是“点燃”的意思。不夸张地说,在我过去十年里的对自我和世界的探求中,Kindle为我点燃的光亮陪伴了我不知道多少个晨昏日夜,为我提供了一个通往更大的世界,虽然不是唯一,但是也确实更加方便更加友好的入口,也深深地塑造了今天的我。
它不是一个设备,它是我的朋友。
所以在今天这么一个有些伤感的日子里,我就是单纯地想分享一些小故事,讲一讲我和Kindle的十年。
一
第一台Kindle陪伴了我的本科岁月。那时候我还没有女朋友,经常就是一个人在学校的图书馆。中传的图书馆很新,也很漂亮,待在里面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我从图书馆借书看的时候比较少,更多的时候还是用Kindle看。
原因很简单,与图书馆里的书不一样,Kindle里的书是你自己的,不用还回去。它保存着你的标注、笔记,这是一间小小的但是也容量近乎无限的书房。我渴望拥有,哪怕只是以虚拟的形式。
查了下我的Kindle账户购买记录,第一本书是一本免费公版的《傲慢与偏见》。那时候我的心态就是,花了这么多钱买设备,我可得在书上面省点钱。我也在盗版网站上下载过电子书,这也是很多刚刚入手Kindle的朋友的选择。
但是渐渐地,官方商城里的正版书就逐渐得势了。不用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书,也不用担心盗版书校编的质量差,也不用担心内容缺损,价格还只有纸质书的几分之一,遇到十分喜欢的,咬咬牙也就入手了。
Kindle商店时不时地也有一些促销活动,指定图书9.99元一本的,3.99元一本的,还有0.99元一本的。所以我有事没事就上官方商店看一看,遇到合适的也就顺手买了。有时候这种活动可能有小一千本书参加,累积起来有34页网页。而我就这么一页页地翻过去,期待着能够遇到一本我喜欢的。
那个时候,时间不值钱,还是钱比较值钱。
值得一提的是,考研的时候,Kindle还成了我的得力帮手。那时候每天中午吃完午饭,我就会拿它读一读《经济学人》杂志。这本杂志在中国的走红,除了它创意大胆的封面,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考研英语题总是会用它里面的文章。
在学传播学专业课的时候,我也会有send to Kindle的功能,把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的好的理论文章或者行业分析推送到Kindle上慢慢看。我甚至还会拿它来学政治,到现在Kindle里还躺着一堆没有打开过的大人物重要讲话。这些都成了我考研路上的足迹。
二
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经济宽裕了不少,一年的奖学金扣掉学费还有一万多块钱,宿舍一千五百块钱能住一年。除了参加一些考研辅导,我还给罗振宇的“得到”APP做每天听本书的拆书。
当时一篇稿子的收入,税后是五千四百块钱。他们的选书风格也很宽松,我选一些我感兴趣的书,编辑再圈出来他们需要的,然后我就把这本书的精髓提炼出来,形成通俗易懂的稿子。而我所选的,往往就是我在Kindle上读过而且喜欢的那些书。
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力量,那些读过的书,不仅给了我认知上的扩展,也给了我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无论在哪个层面,Kindle都让我回本了。
从投资的回报率上来看,我肯定是跑赢了巴菲特。
我入手了自己的第二个Kindle,在中国亚马逊上买的国行版。旧的Kindle留给了我的妹妹,当时她还在上小学。我跟她共用一个账号,在账号上充了一些钱,告诉她想买什么书就可以买。
她也确实买了不少。后来我回老家,跟她一起逛街,她指着书店架子上的好多书说,这本我看过,这本我也看过。那一刻我觉得挺骄傲。
读研的时候我已经有了女朋友,也就是我后来的老婆婷子。课业也有一些,但是学生时代的时间是真多。有次到了年底我数了一下,这一年读了45本书,其中有40本是在Kindle上读的。
研究生期间上课的内容已经被我忘光了,但是当时读到的很多好书,它们的影响到现在依然留在我的生命里。
三
工作了之后,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数量下降到了一年十来本,但是对Kindle的依赖却有增无减。平日里是很少读书的,都是出差或者出去旅游的路上抽空读。尤其是在我做记者的几年里,经常出差,每次我都会带上Kindle。
飞机上没有信号,那是看书最好的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到广深的航班,三个小时,足够长久和沉浸。
有时候我也会逛书店,当我看到我在Kindle上看过的书实体是有多么巨大厚重的时候,我就很庆幸自己有Kindle这么一个好伙伴。它轻盈的身体就像一个哆啦A梦的口袋,这里面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官方商店里五块钱、十块钱一本的电子书价格,对于已经工作的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纠结半天的事情了。在打折的时候顺手去买几本的习惯也还在。有时候早上起来不想工作,就去电子书商店里逛一逛;有时候写稿子没有思路,也会打开浏览器顺手买两本;有时候就是单纯地想逛一逛,看看最近又有什么新书出来。
婷子说,我喜欢逛电子书店,就好像女生喜欢逛街。好像真的是这样,也许并没有什么想买的,但是逛一逛,就可以让心情好很多。Kindle书店里头有好几百万本书,绝大多数我并不拥有,但是只要我想,我就可以拥有,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它是我的生活中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中循环往复,但是总要有那么一两个出口,可以让我们看到永远和无穷。这种存在是我们,或者至少是我自己生活的热情所在,它是我的氧气。
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本书要不要读成了一个越来越“重大”的选择。我因此也经常使用豆瓣,上面有许多活跃的编辑和作者,还有很多也许并不出名但是依然很有见地的分享者。他们成了我接下来一本书要读什么的引路人。
我本科时代的老师黄典林教授说过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有些书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而另一些书,明天才要出版,今天就已经过时了。”我特别感谢每一个曾经影响我读这一本或者那一本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四
一两年前,我又换了一个新的Kindle,是更加高配的Kindle Oasis。它的轻薄的身躯,金属的质感,细腻的显示,带来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这些年里,也有很多国内国外品牌推出自己的阅读应用和电子书阅读器,卖点也有很多,但是我从来没有改投别的品牌的想法。
一方面,Kindle已经足够好了,真的没有换的需求。另一方面,不知不觉中,我的账户里已经积累了八百本书,设备只是躯体,能读到什么才是灵魂。
Kindle一个很良心的点在于,只要是你购买的电子书,它就是属于你的,哪怕后面这本书突然又变得不合时宜了,它依然还稳稳地待在那里。有时候听到风声,我就赶紧跑到商城里看,如果还能买,就立即下单,如同抢救珍贵文物。
亚马逊中国宣布将要关闭Kindle业务的时候,我正在进行博士申请。读博的想法我一直都有,但是最终决定还是有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契机。相信每一个喜欢Kindle的人,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五味杂陈的。这不仅仅意味着不会再有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电子书商店了,它还是许多更大更深刻的变化的一部分。
我们都是学着“地球村”的概念长大的,也非常幸运有机会享受来自全世界的产品和文化,我们不想失去它们。
但是时代的洪流里,没有谁的爱恨是算数的。
然而,一个很讽刺的事实是,在美国读博士一年了,我在Kindle上一本书也没有再读过。
有次我拿出我的漂亮的Kindle Oasis,我发现它没电了,那是长久不用的Kindle缓慢放电的结果。我知道有很多人买了Kindle之后不用,就会在偶尔发现它的时候看到那个没电的图标。我没想到自己有一天我自己也会看到。
Kindle的失宠原因很多。两个人在他乡重新开始生活,大大小小的正事杂事多得超乎想象。博士课程要读的reading特别多,不过学术阅读是一个PDF主导的世界,所以Kindle也压根派不上用场。iPad取代它成了阅读的绝对主力。
我曾经挺喜欢读英文,但是每周600页的英文文献读下来,除了晕,就是腻。Kindle上的中文电子书所带来的那种阅读的愉悦感,是读英文文献所完全无法比拟的。
当阅读成为一种劳动,一种常规,它就不再是阅读了,而是工作。
按照网上的教程,我把我的Kindle Oasis重新注册到了美区,然后把原来的中文电子书通过电脑重新导入Kindle中。这个办法成功了一半——这些书可以继续读,但是在美国亚马逊的账号下,它们全都变成了没有读过的新书,书中的标注和笔记全都消失了。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记忆的一部分被清掉了。
美国的亚马逊上,倒是也有中文书,但是数量恐怕只有中国亚马逊的零头。而且美国电子书的定价习惯,许多都是跟纸书一样或者仅仅略低,并不会因为是电子书就便宜许多,一本书卖个十美元、二十美元是常态。
我又变成了那个在买书的时候会纠结半天的拮据少年了。
挺好笑,我逃离了一种不自由,然后发现自己又陷入了另一种不自由。
五
没有了Kindle中国,中文电子书和科技产品的拥抱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裂缝。每一个因此而需要探索新的阅读方式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条裂缝的刺痛。我也逐渐可以接受用iPad看PDF图书,并且开始探索使用Apple Books和Zotero之类的软件来管理和阅读电子书。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回当年在Kindle上买书和看书的体验。
我也开始接受把英文学术作品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来源,它们晦涩,复杂,难懂,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文献里,藏着面向大众的平台上所稀缺的智慧与思考。这也恰恰是我选择花上人生最好的五至八年来读一个博士的原因。
我似乎一直在打破边界,想要在这个世界里走得再远一点,再远一点。而一次次离开舒适区的代价,就是似乎永远都没法舒适。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会选择回头,选择再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过上朝九晚五、知足常乐的生活。但是我依然要感谢过去十年里陪伴在我身边的Kindle,还有那些曾经激励过我去选择出发而不是停下的人和事。
文章的最后,就分享一下美国LIFE杂志1936的创刊词吧。我应该是在中学时第一次读到它,当时就惊为天人。后来想想,自己做出的许多人生选择,也许都跟它所表达出的某种精神气质有关。放在这里,也顺便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那种出发的心情吧: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
去目击伟大的历史事件;
去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
去看不同寻常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以及丛林中和月球上的阴影;
去看人类的杰作——绘画、建筑和发明;
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去看隐藏在高墙后和房间内的事物,以及难以接近的危险事件;
去看那些被男人所爱着的女人们还有孩子;
去看并且享受愉悦;去看并被感动;去看并被教育……
责编:胡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