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作文新天地》的二三事
2024-12-03师延峰
在书架的杂志区,我找到了17本《作文新天地》。这一定不是我收藏的全部,因为我清楚记得有一期发了我的学生张舒然的作文《活在谈话里的柿子》,就是没有找到。这17本中,最早的是2017年第10期,最新的是2024年第6期。它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样刊。是编辑部赠送给作者的。因为上面不是刊载了我撰写的小文,就是有我学生的文章。于前者,我是“作者”;于后者,我是“指导教师”。
算来我与《作文新天地》的缘分,已经整整七年!
何其有幸!
这个缘分起始于一次编辑约稿,还是市教研员阙老师牵的线。清楚记得那天我正在学校大会议室参加教研活动,一个来自省城的座机电话打进来,本以为又是广告推销之类的,没想到一个温婉的声音自报家门说是《作文新天地》的编辑陈玉赛,说要约一个怎样怎样的稿子,问我有没有时间写。我赶紧从会场溜出去,问清楚稿子的具体要求、交稿时间等等。
接下去几天的课余饭后,我都会按照陈编辑的要求,去寻找有语文味又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话题,筛选文章,撰写点评。那个栏目叫“精点悦读”,我前后应该写了四期,分别是《讲究》《寻找花朵的人》《折磨主人公的秘密》《人生若只如“初见”》,其中好几篇都被选在当期封面上作为重点推荐。于我而言,还是备受鼓舞的,心里是窃喜的。
“任务驱动”是这两年才流行的说法,但这样的事实是早就有的,比如陈编辑的约稿。那些年在陈编辑的任务驱动下,真是读了不少书,也写了很多不同于论文表达的文字。比如《寻找花朵的人》这一组“精点悦读”文章中,就选了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的《放蜂人》,鲍尔吉·原野《草木山河》中的《养蜂人》,汪曾祺《随遇而安》中的《槐花》等。在导语的结尾部分,我还略带抒情地写道:
今天,我们特意将目光投向那些与蜜蜂最为亲近的人们——放蜂人(养蜂人),虽然他们辗转奔波、风餐露宿,但是他们的心中满装着芬芳的花儿,他们是大地上与蜜蜂一样寻找花朵的人。
蜜,也是他们酿出来的。
(《作文新天地》2018年第1-2期)
编辑的约稿,除了“精点悦读”外,还有他们推出的专刊,盘点当年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作文题。我有幸写过两期。虽然在写稿时不清楚其他地市的老师会怎么写或写到哪个份儿上,但我作为盘点温州中考作文的作者,总有种与高手过招的感觉,刺激且又惶恐。
除了约稿,有幸被刊载的还有获得编辑慧眼赏识的学生作文。有次我在自己公众号上发了一篇学生作文,在朋友圈转发时大概配了“真是喜欢这篇学生作文”之类的文案,没过几分钟,编辑就私信我,问我那篇作文可否发在《作文新天地》上。
当然愿意!就是开篇提到的那篇《活在谈话里的柿子》,发在2019年第3期“笔会”栏目,我们在收到样刊的同时还收到一张红色的“喜报”,兼具用稿通知和获奖证书的功能,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至今那张“喜报”的照片还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呢!
后来,我越发主动投稿。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很多刊名中带“作文”二字的期刊,一般都是学生的优秀作文汇编,而《作文新天地》除了“同题赛场”“笔会”等栏目发数量有限的学生作文外,还有“校长荐书”“写作课堂”“中考攻略”等栏目,这些都是非常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栏目。
我冒昧投稿的多是些指导写作或素材积累之类的小文。对我来说,投稿很多时候是敝帚自珍罢了,不见得文章有多少真知灼见非与同行分享不可,但有幸经编辑修改润色后,刊载出来,对我而言却是一份最大的肯定。
今年暑假的一天,陈编辑在微信上发来一条链接,点开一看竟然是我发在《作文新天地》2024年第5期“中考备考”专辑上的小文《制作素材积累单:让写作素材的价值真实发生》。原来《作文新天地》有同名公众号了——此前都是在“教学月刊”公众号中获悉相关信息的。
我在朋友圈转发推文链接时,想了好一会儿,实在没想出满意的文案。最后发出时只配以“存谢”二字,真实意思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作者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