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西方科技文化转输地
2024-12-02陈锴
从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澳门不仅是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对外经贸港口之一,还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一个保持连续性开放的港口。早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天主教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就已抵达澳门。其后,澳门不仅成为天主教在远东地区的传教中心,还是罗马教廷在中国的第一个教区。众多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先抵达澳门,在澳门休整并学习中文之后,或留在澳门培养人才,或转赴中国内地传教。其中,有许多促进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如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戴进贤和蒋友仁等,在他们的推动下,西方科技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由澳门转输到中国内地的。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AqctMCSpntX4ExCR7fu3xW.webp)
传教士在澳门的依托机构
1571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禄公学;1594年,圣保禄公学被改建为大学程度的圣保禄学院(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所西式高等学校)。1835年,圣保禄学院被大火焚毁。就创立时间而言,圣保禄学院比1877年创立的日本东京大学早283年,比1879年创立的中国内地最早的西式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早285年。
作为传教士在澳门的依托机构,圣保禄学院以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学(创建于1308年)为样板,设立了人文学、哲学、神学和语言学等系列课程,包含数学、天文、物理、医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内容。同时,圣保禄学院在开办之初就开设了中文课程。
圣保禄学院成立时的招生对象,首先是来自欧洲或印度果阿未完成学业的耶稣会传教士;其次是中国和日本的学生;此外,还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总体而言,就读于圣保禄学院的学生以来自欧洲各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为最多。
在中国传教且通晓汉语的神父,大多都有在圣保禄学院学习汉语或任教的经历。那些曾经任教于圣保禄学院的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器物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例如,曾在该学院讲授数学的艾儒略神父,在1613年出版的《西学凡》一书中详细记述了欧洲大学的课程和制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用中文介绍欧洲大学课程纲要的著作,《西学凡》将课程分为六类,即文科、理科、医科、法学科、教育学科和道学科(神学),该书的问世和流传使当时的中国学者对西方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曾在澳门教授神学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撰写了五卷本的《西学修身》,这是将西方伦理学系统引入中国的首部著作。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1626年出版的《西儒耳目资》中,建立了一个成熟完备、科学严谨的汉字拉丁字母注音系统。
1728年,西方传教士在澳门建立了另一个重要的依托机构—圣若瑟学院,培养了大量翻译人员。1814年,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立印刷所,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个使用中文铅合金活字排版的近现代概念的印刷机构。1815—1823年,该印刷所以金属活字印刷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这部字典是世界上首部中英字典,也是最早以西方铅活字印刷而成的字典。
由澳门转输到中国的科学技术
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19世纪,来自西方的大批科学技术文献经由澳门转输到中国内地,对中国近代科学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当时,西方传教士在澳门将大批西方科技典籍翻译成中文,然后传入中国内地。据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记载,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自澳门携带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本人所著(译)科学技术书籍有180余种。
1756—1772年,奉清廷之命,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蒋友仁在实测基础上绘制了《乾隆内府舆图》。《乾隆内府舆图》以铜版镌刻,共有104幅地图,地图的范围北起北冰洋,东至太平洋,南达南海、印度洋,西临波罗的海、地中海与红海,代表了中国古代所绘地图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编绘中国地图的重要依据之一。《乾隆内府舆图》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实测地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亚洲大陆全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艾儒略神父编译的《职方外纪》(被《四库全书》收录)是中国第一部汉文世界地理书,清代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中就大量引用《职方外纪》的内容。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XARx4nCuNFrCfEP4tmjmeZ.webp)
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编写的《仪象考成》32卷(成书于1754年)是清朝的第一部星表。后来,清朝的钦天监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由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周余庆主持编写《仪象考成续编》32卷。德国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的《奇器图说》是第一部在中国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学的著作。该书还特别介绍了作者个人发明的各种机械,有引水器、转磨、重力自行车、轮壶、代耕等,曾多次重印。书中介绍的部分技术内容被中国民间采用,极具功效;书中创造了大量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的物理学名词,如重心、本重(密度)、支点、杠杆、流体等。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的译著《地震解》则采用问答体通俗地解释了地震的知识,被视为西方传入中国的第一部关于地震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对普及科学常识、改变当时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受命于明朝政府,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的原理和技术,后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火攻挈要》中详细介绍了30余种枪、炮、铳、箭、雷的制作工艺及配方,并总结出模仿、制作、试验、使用四个阶段的武器生产流程。同时,《火攻挈要》还总结了明末使用火器的经验,大量翻译和记载了欧洲先进的军事技术,对西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557年,经明朝政府批准,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在澳门兴建铸炮工厂。该厂工艺优良、技术精湛,明朝政府曾多次购买该厂所造的大炮,崇祯皇帝还为安装在北京城门上的澳门大炮赐名“神威大将军”。在明末东北的攻防战中,为了遏制后金军的进攻,明朝政府又从澳门购买了30门大炮。这批大炮射程远、威力大,在1626年的宁远大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百年间,西方科技文化经由澳门转输到中国,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时至今日,澳门的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分布最集中的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者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