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是最好的养生
2024-12-02段闪闪
天干物燥,容易动怒。近期就处理了一件“急”出来的事。
事情很简单,两位同事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本是芝麻小事,但双方一时没控制住情绪,脾气上头,唇枪舌剑,差点动手。结果可想而知,或面红耳赤、急火攻心,或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值得一提的是,事发之后,两人都幡然醒悟:如果当时不那么着急,也许事情早就解决了。对于自己当初的行为,想想都觉得可笑。回顾整个过程,是非对错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态度。事缓则圆,人缓则安。如果遇事“不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诸般烦恼。
年龄渐长,越发领悟二字:不急。不急,不仅是好心态,也是最好的养生。养生先养心,修身先修行。不急蕴含着“缓一缓”的人生智慧,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态,以平常心看待事物,遇事则静、恼时不争、怒时不言、急时不动。不急蕴含着“ 慢半拍”的生活哲学,不急食、不急饮、不急思、不急躁、不急动、不急说、不急行、不急乐,这“八不急”是中医养生的原则,也是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处世接物,要修炼“不急”的心态。“不急”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泰戈尔曾说:“即使向着空谷呐喊,也要等一会儿才能听见回音。”做事越着急,越沉不住气,缺了静下来和沉住气的智慧,欲速则不达。“不急”是情志调和的关键。一个人的情志不仅透露出修养,而且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中医就有“五脏养生”的理论:“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安和;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少欲,肾水自足。”修炼“不急”的心态,才能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情志调和,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正常,便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遇事不顺就着急上火,情志失调,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受损,也就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急出病来”。
饮食起居,要掌握“不急”的尺度。俗话说,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人到中老年,尤需掌握“不急”的尺度。如老年群体起床就“急不得”,应注意三个“缓一缓”:起床前缓一缓,平躺30 秒,让自己完全清醒,以免起身过快,脑部供血不足。坐起前缓一缓,双腿下垂静坐30 秒,让大脑逐渐适应体位的改变,避免眩晕不适。行走前缓一缓,在床边站30 秒,保证站稳后,无不适再缓慢地行走。看病就医的过程往往也“急不得”。人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又讲,“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康复的过程既关键又漫长,需要徐徐图之,久久为功。如果在康复的过程中急躁冒进,肆意“加速”,则可能适得其反,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急不得”。当然,“不急”绝非消极懈怠,而是清醒从容。对于上了年纪的群体,既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精神,老有所为;也要有敢于正视现实、顺应自然的清醒认知,从容“服老”,让自己“慢下来”。
立足当下,人们所追求的“松弛感”,何尝不是一份“不急”的淡定从容。人生路漫漫,不妨边成长边修心,做一个内核稳定、柔软舒展的人,遇急能静,遇怒能止,遇事能忍,遇乱能稳,以乐天知命的人生智慧,万事不急于一时,收获健康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