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令上火祛火有方

2024-12-02胡献国

健康博览 2024年12期

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萧瑟,滴水成冰,故寒为冬季的主气。中医认为,寒性收引。风寒外袭,皮肤腠理紧缩,致使火热内郁,出现“寒包火”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加之秋冬进补是国人的传统习俗,各种温补药食迭进,更加剧“寒包火”之象。

“上火”是民间俗称,属于中医“热病”范畴。一般表现为口角发炎、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咽干不适、眼睛干涩及发红、牙龈、咽喉肿痛、头昏,或者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这时,往往需要服用一些祛火的中药来缓解。中医将“上火”的类型分为两种——外感之火和内生之火。外感之火,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内生之火,常自内生,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无论外火、内火,都为机体功能失调所为。由于火证虚实不同、部位不同、脏腑不同,因而祛火用药也不同。

心火

心火主要表现为小便热赤,带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尖红,脉数。当以清心泻火为治。

中药内服方可选用黄连导赤汤加味:药取黄连、生地、栀子各10克,木通、竹叶、甘草、灯心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粥疗方可选用二叶莲心粥:荷叶1角,竹叶10克,莲心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下同)。

茶饮方可选用莲心竹叶饮:莲子心、竹叶卷心、茶叶各5克,择净,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浸泡片刻饮服,或水煎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下同)。

肝火

肝火主要表现为头痛且晕,目赤,烦燥易怒,时或胁痛,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当以清肝泻火为治。

中药内服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药取龙胆、木通、炙甘草各5克,黄芩、泽泻、车前子、生地黄、柴胡、栀子、当归、虎杖各10克。

粥疗方可选用栀子黄芩粥:栀子、黄芩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茶饮方可选用栀子桑叶饮:栀子、茶叶各5克,桑叶10克。

胃火

胃火主要表现为口渴,胸闷,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当以清胃泻火为治。

中药内服方可选用清胃散加味,药取升麻、黄连、当归、生地、牡丹皮、天花粉各10克,石膏30克。

粥疗方可选用石膏花粉粥:石膏、天花粉各3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茶饮方可选用荷叶芦根茶:荷叶、茶叶各5克,芦根10克。

肺火

肺火主要表现为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少痰或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当以清肺泻热,凉血止血为治。

中药内服方可选用桑菊饮加味,药取桑叶、菊花、连翘、芦根、苦杏仁、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贝母各10克,甘草、薄荷各5克。

粥疗方可选用枇杷清肺粥:枇杷叶、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浙贝母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茶饮方可选用绞股蓝菊花茶:绞股蓝、杭菊花、茶叶各5克。

肾火(阴虚内热)

肾火(阴虚内热)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或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当以滋阴清火,凉血止血为治。

中药内服方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药取知母、黄柏、熟地黄各15克,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旱莲草各10克,竹叶、灯心草各5克。

粥疗方可选用知柏三地粥:知母、黄柏、熟地黄、生地黄、地骨皮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茶饮方可选用二冬百合茶:麦冬、天冬、百合各10克。

需要注意的是:祛火药食不能长期选用。“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长期服用会加重肝肾等脏器的负担。同时,祛火药的用药周期不可过长,一般要求“中病既止”,即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量服用两到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可以停药了,或者将药量减半。即便症状较重,连续用药也不要超过5天。如果用药后“上火”症状无明显缓解的话,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