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 智造先行
2024-11-29陈婷婷
新都区位于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地带,是成德眉发展轴重要的交通枢纽、产业走廊和贸易节点,如何激发园区澎湃动能,持续发挥其“工业重镇”作用?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新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承载地——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窥其发展“势”能。
当前,新都高新区已培育壮大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伴随航空轨交两大主导产业的强势崛起,“上天入地”,成为如今外界对新都区先进制造业的形容。
在新都高新区,航空产业、轨道交通快速增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赋能生产。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成都全市60%地铁、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等“新都造”产品皆出自这里。
国内首个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
赋能提升产业价值
成都首列时速80公里A型地铁车辆——成都地铁7号线,全国首列时速140公里市域A型列车——成都地铁18号线,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多个“首列”均出自于位于新都高新区的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成都公司”)。
其中,作为列车智能化发展的代表之一——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搭载基于5G的车车通信及GOA4最高等级的无人驾驶技术,其技术成果已在成都地铁19号线、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等车辆实现转化应用。
中车成都公司联合成都轨道集团共同搭建的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则是成功孵化这些满载科技含量的城轨车辆所在地。这里是国内首个基于真车实线的轨道交通装备综合试验基地。“平台以控制中心、综合试验线、试验列车为实体,集真车实线试验、检验检测服务、智能运维监控、前瞻技术研究四大功能于一体。”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成都地铁27号线一期为例,该线为成都轨道交通的第二条全自动线路,中车成都公司依托试验平台,协同各系统供方,搭建全自动试验场景,将原计划在正线开展的137项试验项目落地在试验平台完成,正线覆盖率达75%,大大缩短了正线调试周期,保障线路顺利开通。
“这也是我们和配套企业协同创新的平台。”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说,借助此平台,中车成都公司联合交控科技、卡斯柯等配套企业,基于新一代市域车,共同完成了有关信号系统控制的科研课题,为西南交大提供通信装置测试服务等,“今年,平台已参加了省市两级中试平台的申报,希望逐步提升行业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
据介绍,集合各系统大数据,相互融合与共享,进行统一管理和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实现交付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正推进城轨列车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系统),为列车设备提供健康状态评估、故障预测与辅助决策能力,实现列车运用和维修过程中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有效保障列车安全运营。
平台赋能创新优势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通常一列地铁列车的生产周期在90天左右,在这里,从一块块铝合金型材,到完成整车制造,只需约60天。”中车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有已运行的成都地铁线路中,有60%的列车出自中车成都公司,“目前,公司承揽的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车辆已全部生产和交付完毕。”
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供应链协同。该负责人表示,中车成都公司作为省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链主企业,集聚今创集团、新誉集团等上下游配套企业70余家,先后引领百余家配套企业在蓉落户,实现了电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落地,本地配套率达75%以上,构建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带动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
从航空产业“主链”
拓展智能装备制造“辅链”
位于新都区石板滩片区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已是成都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生产任务、制造首台全国产化反推短舱整机、建成亚洲最大的热表处理中心的产业高地……
“产业园先后携手航空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等链主企业,实现了‘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初步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都航空产业的飞速发展,其背后是科技创新赋能和“链主”聚“链属”的产业链发展逻辑。通过高位策划规划、精准匹配政策、建设载体平台和优化政务服务等举措,截至目前,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已累计签约项目52个,投产项目33个。
距离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2公里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内,“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航空产业圈链融合模式得到生动诠释。从航空产业“主链”入手,拓展智能装备制造“辅链”,在这里,航空制造和智能制造相辅相成。
在新都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的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辰飞智匠”),3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内,一排排设备整齐排列,自动运转。在一间占地400平方米的恒温操作间内,公司重量级装备——蒙皮镜像铣设备便排布于此。只见一块20平方米左右的方形飞机蒙皮竖立在机床加工室里,它的四周被十多个柔性夹具牢牢吸附固定住。机床上的两个主轴头在蒙皮上同步快速移动,进行铣削加工。
“飞机蒙皮,这个听起来像是飞机‘皮肤’的部件,实际上正是包裹在飞机骨架外的关键结构。”辰飞智匠技术部经理陈富华介绍,飞机蒙皮一般只有3-8毫米厚,最薄处只有1毫米多,比鸡蛋壳略厚一点,对强度、精度、重量、载荷的要求极高。
“提高飞机的经济性一直是航空航天追求的目标,航空公司为减轻飞机每一克重量而奋斗。这有赖于原材料应用、零件加工精度等方面的突破。”陈富华介绍,2022年,辰飞智匠投资1.38亿元,引进了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镜像铣技术,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镜像铣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设备成本可降低一半以上。
“目前国内只有十余台国产镜像铣设备,新都有6台,其中辰飞智匠就有4台,规模优势显著。”陈富华说,“为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今年我们将镜像铣设备升级至4.0版,不断优化精进技术工艺。”截至目前,公司产品交付量由2023年的410件提高到2024年的1888件,可满足现阶段以C919为代表的客机规模化生产需求。
伴随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集群效应不断显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两院一中心”,即智远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工业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国产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示范中心,提供飞机蒙皮、智能辊压、大型钛合金结构件加工等整体解决方案,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飞机蒙皮镜像铣装备加工群。
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加快打造一流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已聚集科伦药业、中车成都公司、微网优联等企业1100余家,2023年实现营收115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630亿元,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大部件上榜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下一步,新都高新区将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快打造一流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主攻装备制造(航空轨交)、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新能源四大方向,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新都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优化提质,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方面,优化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存量用地产出效益和今后10年增量发展需要,对园区经济地理进行优化调整。加快“工业上楼”,有序推进企业入园集约集群发展。建强共享平台,加快构建航空热表等“四中心”定价体系,联合航空链主打造公共技术平台,搭建高能级垂直孵化平台。推动产城融合,坚持职住平衡,促进园区、城区与产业社区“三区合一”。
在特色立园,构建产业集聚优势方面,擦亮航空轨交产业品牌,推动航空大部件产业园、航发产业园全功能运营。全力延伸拓展商飞供应链,培育更多一级供应商,打造C919机头产业化供应重要支撑地,加快进军低空经济领域。突出“研造修”一体做强轨交产业,开发氢燃料电池动车等多制式装备,面向西部做大城轨、动车等维保后市场。巩固医药食品传统优势,全面提升新都“四桶水”产业竞争力。抢占百亿未来产业赛道,建成营运网通产业园,打造油服产业集聚区和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
在赋能增效,形成满园达产效应方面,攻坚项目投资,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坚持区领导包片、专班化推进,打响满园达产攻坚战,力争园区1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科创中心年内入驻率超80%。优化要素供给,建立财政风险资金池,组建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更好发挥资本招商效应。强化能源保障和人才引育。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完善企业管家服务体系,落实“马上办”机制,推动企业诉求高效闭环解决等。统筹制造+服务,坚持服务主导产业抓科创,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交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加快推动智改数转,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国产化高端装备制造解决方案策源地与输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