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与实施路径的研究
2024-11-29赖丹
摘要: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合理、高效的实施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资金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信息化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评估的效率和精度。文章就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水平,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研究中我们将综合运用管理学、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内外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公立医院;信息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7-0106-03
公立医院是我国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预算管理对于公立医院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手工预算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规模和复杂的管理需求。因此,建立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举措。本研究旨在探讨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以指导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步骤。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算编制的复杂性、预算执行的监督难度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如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等。最后,本文构建了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公立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预算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然而,由于传统的手工预算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效率、信息不透明等,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规模和复杂的管理需求。
1.1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背景
医疗服务需求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的变化,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报告显示,2023年前8 个月里,头部医院和基层医院诊疗人次均为正增长,公立医院13 25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2%。从数据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诊疗人次达到23.0亿,同比增长2.6%;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规模和复杂的管理需求[1]。
公立医疗资源有限,在进行资源调配时,需要考虑到资源使用的消耗预算等,需要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无法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难以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医院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2]。
1.2 公立医院预算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信息化可以帮助公立医院实现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减少人工操作和烦琐的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医院管理者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处理管理信息,实时监控医院运营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营效益。
预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让管理者和运营者快速了解医院的各项数据,例如,统计医院的患者数量,进而合理科学地采购相应的药品和医疗耗材,这样可以减少医院的库存成本,减少非必要的支出;通过对各项医疗数据进行记录,借助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实现精细化的纠错,防止出现财务预算问题,进而影响医疗服务[3]。
支持决策和绩效评估: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帮助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和绩效评估。例如:通过系统化收集和整合医院各类药品的采购数据,可以对医院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不同科室、医生和服务项目的绩效,并基于数据做出决策,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优化管理策略,改进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计算错误等问题,导致预算管理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预算管理结果的准确性。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系统自动采集,减少了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性;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汇总和分析,减少了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1.3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体系对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精度和透明度有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加强预算执行监控,提升预算管理透明度,是提高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4]。
2 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分析
2.1 整体规划与用户需求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信息化建设应该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医院的战略目标、发展需求和现有资源。从整体上考虑各个模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确保信息流畅和数据共享。用户需求导向原则:深入了解用户的工作流程和实际使用需求,将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医疗实际操作相衔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2.2 安全可靠与阶段性建设原则
安全可靠原则:信息化系统应具备安全可靠的特点,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医院的采购活动,每个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权限,只是负责个人的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医疗器械、药品的采购与结算都通过信息化系统完成,减少了个人的操作空间,极大地保证了采购过程安全性,保证了药品的合格、器械的合规性。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等,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阶段性建设原则:信息化建设可以分阶段逐步引入不同的功能模块和系统。降低建设风险、提高可控性,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5]。
2.3 标准化与互联互通原则
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要考虑与其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等的互联互通,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协同。
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从整体规划、用户需求、安全可靠、阶段性建设、标准化与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并为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6]。
3 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技术选型和整合难题
由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技术选型和整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选择适合医院需求的信息化系统,并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无缝衔接是一个挑战。此外,医院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考虑与现有医疗设备的连接和集成,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公立医院处理大量敏感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病历、诊断结果等。因此,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问题。医院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等,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2 人员培训和变革管理问题
信息化系统的引入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系统。有些医务人员可能会因为技能不足、观念障碍等因素对新系统的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变革管理也至关重要。医院需要制订培训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医务人员顺利过渡到新的信息化环境[7]。
3.3 投资成本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
投资成本与效益衡量,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因此,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投资回报率和长期效益。同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效益评估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医疗质量改善、工作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根据医院和管理部门的考核标准,制定出可供量化考核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调整: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信息化与管理模式的融合。这可能会面对一些困难和阻力,需要领导者的决策支持和员工的积极配合等方面来推动变革。
4 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路径分析
4.1 做好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分析建设工作
如图1所示,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分析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流程: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流程和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现有的预算管理情况,明确需求和目标,确定信息化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和特点,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块功能和数据流程等。包括确定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系统开发阶段: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开发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和功能需求,利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的实现和测试。同时,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和转换,确保历史数据能够导入新系统中。
系统上线和运维阶段:完成系统的安装和部署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确保用户能够熟练使用系统,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制订相应的系统运行和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更新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数据分析和应用阶段:在信息化系统建立之后,可以对预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相关报表和决策支持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一些辅助工具和模型,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流程。
例如:福建省“互联网+医疗健康”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CHIMA 2023大会——福建专场汇报了福建公立医院信息化阶段性建设成果。
4.2 做好技术选型工作
制定规划和策略:根据需求评估的结果,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策略。确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表,明确各个模块和系统的优先级和关联性。制定合理的资源投入和预算计划。技术选型和整合:根据规划和策略,选择适合医院需求的信息化系统和技术。进行供应商评估和比较,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无缝衔接,以便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协同[7]。例如:医疗信息化系统(HIS) :主要应用于床诊疗管理、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其他管理。电子病历系统 (EMR) :主要应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学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 ,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
4.3 做好系统培训和信息保护工作
培训与支持:为医务人员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支持,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新系统。培训应根据岗位和职责进行分类,包括系统操作、数据录入和查询、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提供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问题解答服务。
阶段性实施:按照规划和策略,分阶段实施信息化建设。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重点关注信息化系统48785da14fb25a39b1acdfe75834f7e3与现有工作流程的衔接和适应性,确保系统的顺利过渡和稳定运行。医院预算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合工作,可能面临数据来源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数据收集和录入规范,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工具等方式解决。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长效机制。聘请专业的数据安全维护及监督人员,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措施,保护医疗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制定数据访问和使用的权限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只能被授权人员访问和使用。
5 结论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成为必然选择。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和分析,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和控制,提升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为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立信息化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上线和运维以及数据分析和应用等阶段,并解决数据收集和整合、组织人员能力提升以及预算管理流程优化等挑战。通过合理的路径和策略,可以实现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的顺利建立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永盛.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财会学习,2022(35):1-3.
[2] 王雪,朱敏.新时期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探讨[J].财会学习,2022(32):70-72.
[3] 崔莹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7):172-174.
[4] 彭卓.基于会计大数据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以A医院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22(2):61-63.
[5] 郑欣悦,金千,苏伟.业财融合视角下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探索[J].会计师,2021(18):108-109.
[6] 裘文岚.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讯,2020(23):175-176.
[7] 胡雪峰.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与实施路径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8):35-36.
[8] 李桂兰.关于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2):45-46.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