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出来的精彩

2024-11-28董尚元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24年16期

“手机控”这个题材很容易下笔,但也很容易千篇一律:选择一两个身边的“手机控”,描述他(她)沉溺手机的事例或场景,发表一番感慨或讲述一通道理。要想出彩,就得像泽菲一样,不走寻常路,寻求变化。

视角变一变,创意更妙

泽菲把作文视角由作者本人转换为手机,赋予手机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转换视角,源于泽菲娴熟地运用了拟人法写作。拟人法写作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生物、非生物甚至抽象的概念人格化,让它们成为文章的主人公。这一技法的核心要领是要赋予其人的特点,不仅让其开口说话,还要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让其“活”起来。

文章把手机发烫写成“发着高烧,痛苦至极”,把小主人总是抱着手机不放写成“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虚,反应越来越慢”,把手机没电了写成“实在太累了,一下子又睡着了”……这些人格化的描写,让冷冰冰的手机变成了有知觉、懂情感的主人公。

写法变一变,故事更佳

文章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变叙述为描写,变空洞的说理为形象的叙事。

泽菲没有平铺直叙地写小主人沉迷于手机,而是抓住细节来进行场景描写。当小主人刚拿到新手机时:“哇,这个真有趣!”“咦?原来是这样!”“呀,这个好可怕。”此段描写形象地展示出了小主人对新手机的好奇。当小主人变成“手机控”后:“他就眯缝着眼,盯着屏幕,手上不停地操作,嘴里还低声嘟囔,时而捂嘴憋笑,时而怒目圆睁,气得差点把我摔了。”此段描写精彩传神,一个“手机控”的形象跃然纸上。

对于沉迷手机的危害,泽菲也没有空洞地说理,而是通过妈妈的一段话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张明,我出差这段时间,你看看你都成什么样了!近视眼、黑眼圈、头发乱糟糟、衣服脏兮兮,新手机都被弄成这样了!”

情节变一变,立意更优

泽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运用对比变化来体现小主人的成长,使文章的立意更优。

文章重点写了小主人的前后变化。小主人开始是吃饭、上厕所,无时无刻不在玩手机,就连做作业的时候还把手机藏在书本下,妥妥一个“手机控”!

小主人上初一了,“小”字去掉后,他变得非常自律:他还是“手机控”,只不过是用来上网课、看学习视频,每次有不懂的题目才会用手机查资料。

小主人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面既有小主人长大了、懂事了的原因,更离不开妈妈前后态度的变化。开始时,妈妈对“手机控”儿子的态度是“吼”:“作业也不做,觉也不睡,你想干什么?”还罚他去站墙角,并没收了手机。后来,妈妈转变态度,变批评指责为信任引导:“你看,不玩游戏的生活更充实。妈妈相信你,把手机还给你,用它来学习,好吗?”

小主人果然没有辜负妈妈的信任,摆脱了沉迷游戏的危害。这就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信任引导远比粗暴的管教、空洞的说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