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验走向实证: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教师精准备课

2024-11-27肖萌周媛高珊曾月娥段艾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2期

摘要:教师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当前教师备课还存在着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等问题。智能研修平台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具有平台互动交流触发备课灵感、人机共同备课提升备课效率、深析学情资源提升备课质量等价值,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利用智能研修平台时可采用同侪交流备教材、立足数据备学生、借助AI备教法等策略,提升备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从经验型模糊备课向数据型精准备课的模式转变。

关键词:智能研修平台;精准备课;大数据;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22-0000-04

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质量和效果。然而,传统的备课方式往往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进行精准备课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为教师的备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研修平台以“数字”为依据,用数据及时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提升了教师备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学习体验,实现了经验型模糊备课向数据型精准备课的模式转变。

从问题出发:教师精准备课的现实困境

精准备课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材料时,应确保其恰当性,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备课的精准性,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经验主义:重经验,轻实证

基于经验的判断,是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日积月累得出的教学环节的普遍规律,具有一定的因果逻辑,有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隐藏于教学环节中的某种规律。然而,由于这种判断方式主观性强,且缺少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备课活动的参与者可能会用主观判断掩盖客观实际。

2.拿来主义:重教参,轻思考

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常常在备课和编写教案时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或教案集。然而,仅仅依赖教学参考书籍来编写教案,而不投入足够的个人思考去深化和创新教材内容,会导致无法全面理解教学内容,阻碍对活动各环节设计意图的深刻领会,也使得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难以被准确把握。

3.形式主义:重过程,轻目标

部分教师在备课阶段往往只关注教学流程的安排,急于将每个步骤详细列出并牢记于心,试图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安排妥当。但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精细化,却忽视了核心的教学目标,这种做法削弱了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

4.本位主义:重教法,轻学法

尽管“以学定教”的理念获得了广泛推崇,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备课阶段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策划教学方案,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该理念往往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执行。例如,一部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仍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关注如何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如何通过主动探索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再如,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步骤进行讲解和演示,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主动探索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教师精准备课的价值意蕴

1.平台互动交流触发备课灵感

在智能研修平台上,备课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备课笔记、授课视频、课堂实录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在线磨课模块,与其他教师分享和探讨备课心得。通过互动的方式,及时获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平台互动交流的功能触发备课灵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其他功能来激发自己的备课思维,如可以在优质课评选模块观看优秀课例视频,这些视频展示了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实践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观摩这些优秀课例,备课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策略,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参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大规模在线教研活动,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深入地讨论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从而启发自己对备课内容的深入思考。

2.人机共同备课提升备课效率

智能研修平台打破了传统教研活动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准备。此外,利用平台能够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在线备课/磨课机制”,组建教研小组,针对不同的备课需求,提供全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管理、互动讨论和反馈收集等功能的应用工具,不仅简化了备课活动的流程,还提高了备课效率。

3.深析学情资源提升备课质量

智能研修平台能够利用音视频传输技术、流媒体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搭建“智能精准教研”工具,常态化伴随式记录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分析9种师生教学行为、9个维度学情,并自动生成3种精准数据分析报告,进而帮助备课教师实现在线交流、实时反馈,同时还可以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调用课堂实录视频,对每一个细微环节进行评议。最终使备课更加贴合学生需求,从而实现以学生学情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精准备课。

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教师精准备课的实践策略

1.备教材:利用平台同侪交流

同侪交流在备教材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它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经验交流和最佳实践的传播。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知识。

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备课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例如,可以先将个人的备课笔记、授课视频、课堂实录等文档上传至平台的在线磨课模块并分享自己的备课心得。其他教师在平台上预览教案和课程课件并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备课教师通过查阅其他教师的备课意见就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备课思路和教学策略,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参考和借鉴。

2.备学生:立足平台数据分析

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全面考虑班级学生的共同特性以及每个学生的独特差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熟悉他们的知识背景与学习习惯,并掌握学生已经积累的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而精准教学视域下的集体备课,各个环节都彰显着数据的主导性。利用智能研修平台,在个人初备阶段,教师依据课前学情数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精确的预设。在集体研讨环节,教研组或备课组可以根据相关教学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将个人智慧融入施教方案,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后反思阶段,备课组利用过程性数据,反复观看甚至逐帧查看视频,分析平台提供的9个维度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研讨式的教学反思,有效复盘教学全过程,精准定位教学中的不足,形成有据可依的备课反思。

3.备教法:借助AI模型对比

借助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实时且客观地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些通过监测生成的大数据是评估学习状况和制订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智能研修平台的AI智能录播终端,能实时采集、记录、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况录像,并利用边缘计算等技术优势,分析计算师生的9种教学行为数据,其中包括教师的讲授、板书、巡视和师生互动4种行为数据,以及学生的听讲、举手、应答、读写和生生互动5种行为数据。基于这9种教学行为数据,平台能够进一步生成9个维度学情分析与3份智能精准数据分析报告,辅助教师深度开展课堂教学的精准问题诊断。

智能研修平台提供了一种参与度分布图,这一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变化。具体而言,课堂参与度曲线是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的变化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纵坐标的值越大,则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例如,当学生一同朗读或书写时,曲线会呈现上升趋势;相反,当学生行为表现出较大离散性时,曲线则会下降。在这一曲线上,坐标数值越高,则表明学生的整体行为越一致。最后,关注度曲线能够反映在教师讲授、板书、提问等教学活动中,学生听讲、举手、应答等行为的占比情况。这条曲线的坐标数值越高,则表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可根据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参与度曲线、表现曲线和关注度曲线,精准诊断教学环节的实际执行效果是否有效达成预设,实证分析课堂超时的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节奏把控能力等,观察课堂设计的效果,据此调整教学设计。

智能研修平台还可通过S-T分析延伸出对教学模式类型的分析。采用Rt-Ch方法对教学模式类型进行分析,Rt表示T行为的占有率,即T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率。教师可以根据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课堂互动的S-T曲线和Rt-Ch分析图(如下图)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诊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呈现特点,如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等。同时,平台还可以呈现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的占比和师生互动的频率,以及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占比、师生行为转化率等,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结语

当前,教育领域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智能研修平台作为这一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提供了精准备课的有力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这一工具,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教学资源,实现从经验型模糊备课向数据型精准备课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祖偲,邵鹏,骆鹏.智能研修平台赋能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03):83-87.

[2]胡小勇,孙硕,穆肃.基于画像技术的教师研修路径智能推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2):106-112.

[3]曾亮,徐文娟,李伟.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大规模混合智慧研修模式[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40(01):31-36.

[4]罗浩,邬文宁.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01):86-90.

[5]吴南中,陈恩伦,吴云.有组织教研: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研修的有序进化[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1):122-128.

[6]王超.基于教学行为的教师课堂教学表现刻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7]李阳,曾祥翊.人工智能赋能教研高质量发展:智能精准教研的理论框架、实践蓝图与发展脉络[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99-107+122.

[8]代毅,刘臻,傅龙.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教师知识共享研修模型建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134-142.

[9]赵志靖,周静.智能精准教研:概念界说、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06):58-65.

[10]赵磊磊,张黎,代蕊华,等.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2(06):14-21.

作者简介:肖萌,湖南岳阳人,教育学硕士,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东莞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规划课题“基于未来学校视角的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22GH195);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24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专项课题“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