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彼丹青,著我华章:跟着名画学素材(六)

2024-11-26杨睿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23期
关键词:漫游者维米尔女仆

《倒牛奶的女人》

作者:维米尔

素材链接:《倒牛奶的女人》,是荷兰风俗画大师维米尔的代表作:厨房一角,在穿窗而过的明亮而柔和的光线下,健壮的女仆正在工作。女仆红润的脸色、白色的头巾、黄色的上衣、蓝色的围裙和红色的裙子,与棕红色的瓦罐、深绿色的台布以及橙黄色的面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关系;精细描绘的墙角的藤篮和马灯、白色墙壁上的几个钉子和少许斑点,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感。画面的细节刻画精确但绝不炫耀夺目,都融于市民安详的日常生活氛围之中,因而有人评论《倒牛奶的女仆》是一幅“有人物的静物画”。

运用示例: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诗歌而言,“有我之境”,就像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春景,早莺争暖,新燕啄泥都带着乐天向上的心气儿;而“无我之境”,就像王维笔下的《鹿柴》,眼前的美好与诗人的表达无关,是一种不被文字绑架的自然境界。正如维米尔的名画《倒牛奶的女人》,柔和的光打在女仆身上,一切真实自然,没有被画笔刻意雕琢,因而被誉为“有人物的静物画”。在生活中,我们体验了太多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被迫带着五感去附会着创作者的心绪。但偶尔,我们也需要一些“无我之境”的作品,它们是对文字化的自然的向往,是对自我束缚的释放,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在宁静中自由呼吸,获得难得的松弛与自在。

《林荫道》

作者:霍贝玛

素材链接:绘画的视角不一样,艺术境界迥异。西方正统写实绘画单一视点,定点观察,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视幻空间。霍贝玛《林荫道》是其中典型,其焦点透视,近处路面很宽,延伸至远,逐步缩小,交于天际;中国古典绘画仰观俯察,左右流连,多视角游视,把各种视角中所得印象组织起来,宋人摹《唐人宫乐图》便是其中一例。

运用示例: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在近代,由于国力的相对落后,一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出现了依赖,他们盲目崇拜西方,认为西方的科技和军事力量是他们所不能及的。然而,文明是多元的,不存在所谓的高低之分。文化亦不是硬实力的体现,而是一种柔软的力量,它像河水一样,能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形象。我们应欣赏西方艺术,如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同时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如高古游丝描、散点透视等。不能因西方认可而重视,也不能因忽视而放弃,应坚守文化自信,传承独特文化遗产。

《雾海漫游者》

作者:弗雷德里希

素材链接:把一个人物的背影大大咧咧地放在画布中央,再配上苍茫的风景这种构思从没有出现过。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画家敢违背作画的一个基本常识:正面律。

所谓正面律,就是要求画家需要将一件事物中最突出、特点最鲜明的那一部分展现给公众。由于绘画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所以大多数民族的绘画都本能地遵循这一宗旨。在这方面,古埃及是体现最为明显的。

运用示例: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高度竞争的今天,恰恰是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个时候就要有更换赛道、寻求新风口的意识。正如人人都遵循正面律,把肖像画卷成红海,而浪漫主义大师弗雷德里希选择在《雾海漫游者》用一个伟大的背影,标志着自己的开宗立派。总有人愤愤不平地说:“找到风口,猪都能飞。”然而难的是你能否找到风口,那需要能力,也需要另辟蹊径的前瞻意识。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漫游者维米尔女仆
城市里的漫游者(节选)
维米尔“持笛女孩”惨遭除名
《持笛女孩》:维米尔存世第36 幅作品?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维米尔
听候芦苇发落
一位年轻画家笔下的古老神话——青年维米尔和《狄安娜与同伴》
Fashion Duck百变萌小鸭
家中有贼
“漫游者”的空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分析(下)